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数学》
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M81F06G21、M81F06G22】适用专业:全院所有工科类专业
编制单位:素质教育部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M81F06G21、M81F06G22]
课程承担单位[ 素质教育部 ]
制定人[ 缪蕙 ] 制定日期[2010.11.29]
审核人[ ] 审核日期[2010.11.30]
批准人[ ] 批准日期[2010.12.01]
一、适用对象
高中后三年制学生。
二、适用专业
全院所有工科类专业。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全院所有工科类专业的职业素质课程。
本课程是依据全院所有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各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四、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微积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微积分的基本理论,学会微积分的基本运算技能,能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另外,通过学习常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
解析几何、无穷级数等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作好准备。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知识目标
了解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本概念,掌握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
了解常微分方程、无穷级数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2.技能目标
掌握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3.素质养成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精神及团结协作精神,提高数学文化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通过对学生在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严密性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训练和熏陶,使学生能利用数学思维和逻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参考学时:105学分7
六、设计思路
《高等数学》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是以高职教育的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根据我院学习该课程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的实际需求,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主要以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无穷级数为主。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较系统地掌握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常用的运算方法,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课程讲解要注重思想方法和应用,注重与专业课的联系,并随着新知识的出现不断将新问题揉合进来,充分体现高职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1.课时分配表
2.单元设计
八、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课程特点以及有关学情,选择适合于本课程的最优化教学法。
综合考虑教学效果和教学可操作性等因素,本课程主要选用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等。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
其主要优点是教师能够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
特别是在所要传授的内容还没有可资运用的书面材料的情况下,这一优点尤其突出,因为在讲授中,教师可以亲自向学生呈现学科的基本内容,直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讲授法的优点还在于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可以用不同词语陈述相同的内容,从而有助于理解;讲授中有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在讲授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听课对象、设备和教材对讲授内容灵活处理。
例如,重点概念主要用讲授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特点是讨论活动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要听取他人的发言,都要准备个人的发言,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这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数学应用问题可以采用讨论法。
直观教学法是: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实验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特点是使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良好条件;能充分发挥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导数、定积分等抽象概念引入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给出、形象生动,使学生容易理解,不再感到数学枯燥无味。
另外,还有一些其它形式的教学方法,比如每章回顾采用枚举法、解题技巧讲解采用回归法、热点知识模块采用“讲-练-讲-练”循环法、难点问题采用“教师-学生-教师”交替讲解法等等。
同时,教学中宜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加深学生对难以在黑板上表现的内容的理解。
2.师资条件要求
本课程讲授教师应具备本科以上数学专业的学历、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教学能力。
3.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多媒体教室的投影清晰,扩音效果良好。
4.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教材:《高等数学》,校本讲义。
(2)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多媒体课件等。
(3)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电子教案、习题库、试题库等。
九、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1.教学评价
(1)评价目的
评价目的是为了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评价原则
①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统一的原则。
不仅要关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最后判断,更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发展、变化状态,随时把握它们的发展态势,使之不断得到调节和完善。
②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统一的原则。
即评价的主体应多样化。
③对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统一的原则。
既评价的内容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包括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态度、情感、行为等的评价。
(3)评价的内容
①恰当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在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时,应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课程标准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应该注意的是《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
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更多的关注其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
②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过程、阶段、心理条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蕴含着对学习规律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对学习内容理解的程度。
在一定意义上,它还是一种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风格。
③注重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和应用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评价一个学生,不仅看他的知识量,更要看他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④重视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高等学校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主动的探究意识,他们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性、积极性,有待开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并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评价,以进一步推动这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⑤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评价
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有助于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形成为人类造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崇高理想。
(4)评价的形式
评价形式可采用闭卷考核、论文、作业、课堂表现、参与课程程度等相结合的形式。
2.考核要求
为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对同一专业的学生,采取统一试题,统一评卷,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其目的是通过统一考核,分析各班的教学和学习情况,但统考成绩只占学生成绩的70%。
另外,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及课堂上的表现: 创造性、自学能力、平时考核等给出成绩,占30%。
这种定量加定性的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环节的积极性。
十、编制依据
该课程标准是依据全院各工科类专业调研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而编制的。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