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文言文客观题——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一般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科举、姓名、礼俗(冠礼、婚姻、丧葬)、宗法(族、昭、穆,大宗、小宗,亲属,丧服)、宫室、车马、饮食、衣饰等。

具体来看,高考考查的文化常识有:人物称谓——古代的习惯称谓,包括名、字、别号、谥号,以及敬称谦称、特殊称谓等。

科举制度。

不同时期,科举制度有所不同。

如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古代官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以及任免官职的有关习惯说法。

礼制——冠礼、婚姻、丧葬等。

纪年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干支年号混合纪年等。

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

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歔欷。

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

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

神武崩,哭泣呕血。

及壮,将婚,貌有戚容。

文襄谓曰:我为尔娶郑述祖女,何嫌而不乐?对曰:自痛孤遗,方从婚冠,弥用感切。

言未卒,呜咽不自胜,文襄为之悯然。

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

文宣受禅,进爵为王。

睿身长七尺,容仪甚伟,闲习吏事,有知人之鉴。

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拜太尉,监五礼。

(选自《北史高睿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

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B.崩是帝王去世的讳称。

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

C.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禅让制也用于后来的王朝更替。

D.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

[答案] D [解析] D项,不可世袭错,爵位可世袭,有时降等世袭。

【参考译文】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北齐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宫中。

高睿阅读《孝经》,每当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

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母亲去世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不喝。

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

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

等到高睿成年,即将成婚,他的脸上还带有悲戚的表情。

文襄帝对他说:我替你娶郑述祖的女儿,你嫌弃什么而不高兴呢?高睿回答道:我为自己丧父丧母感到悲痛,现在将要举行婚礼,我更加哀思痛切。

话没说完,他抽泣呜咽不能自已,文襄帝也因此而怜悯他。

他勉励自己勤奋学习,经常到深夜才休息。

文宣帝接受禅让后,高睿的爵位升为王。

高睿身高七尺,仪表堂堂,熟悉政事,知人善任。

于是朝廷认为高睿有才能,加授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授任他为太尉,监管五种礼仪。

名师教你解题1.了解考查范围虽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很多,但高考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天文地理、姓名称谓、礼仪制度、教育科举、官职沿革、文化典籍等。

而且可以肯定考查的是这些类别中最常见的知识。

2.分类串记法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和科举制度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

3.注意教材虽然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很多历史事物已难于理解,给我们了解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高考中对于文化常识的考查大部分与教材内容相关,且主要从阅读的文本中来,即使有个别新词,也较简单,只要教材来理解即可。

如例题可《红楼梦》,其中荣国公、宁国公的爵位便是世袭的。

4.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

如记忆官职变动:任、拜、除、征→迁、擢、拔→调、出、徙→罢、贬、左迁授官职→提升官职→调动官职→免除、降低官职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5.加强针对训练文化常识的识记不能只靠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记忆、灵活运用。

可制作小卡片,强化记忆;也可同学间互相出题,互相考查,增强解题悟性等。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者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也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

掌刑狱案件审理。

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答案:D 解析: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表示任命官职。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答案:A 解析:A项,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

不是指皇帝登上皇位。

见积累手册P129页提醒完成专题强化训练(十四)学案8 文言文客观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章整体或某个层次、段落的主要意思。

归纳概括即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概括大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

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形式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文意或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命题人在命制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时往往使用下面几种方法:1.张冠李戴,杂糅事件。

把某件事情的主人公说成另外一个人,把几个事件杂糅在一起概述等。

2.混淆时间,颠倒顺序。

选项故意把文章中提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混淆或者把事情的先后顺序颠倒等。

3.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曲解文章中一些词语的意思,特别是利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设置错误。

4.无中生有,歪曲事实。

把没有发生的事情说成已发生的事情,或者故意拔高、贬低人物等,造成错误选项。

5.牵强附会,胡乱。

文章中的两个人或两件事、两种物之间本来没有条件、递进、因果关系,但选项故意将其组合在一起,强加上条件、递进、因果等关系。

6.遗漏信息,以偏概全。

文章的信息比较多,选项在归纳时故意漏掉一些信息,在细节上设置错误。

巧解概括分析题的6大比对角度概括分析题的题目要求为选是或选非,多为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比对法比对的内容主要有6大方面: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内容和因果关系等。

比对角度原文(认真阅读原文) 对应选项(仔细比对选项) 比对结果1.比对人物——防张冠李戴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

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

慰祖解褐奉朝请。

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

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

慰祖不得已从之。

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

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

父亲去世后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改变了这种做法。

答案:张冠李戴,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错误,应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担任奉朝请的是崔慰祖。

2.比对时间——防时序错乱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

父恢,为南海太守。

祐年十二,随从到官。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

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

功曹以祐倨,请黜之。

大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吴祐在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

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答案: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错,由原文中的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可知,黄真是在吴祐之后被举荐为孝廉的,而且只是他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没有涉及吴祐。

3.比对关键词——防望文生义初,崔日用自言明《左氏春秋》诸侯官族。

它日,学士大集,日用折平一曰:君文章固耐久,若言经,则败绩矣。

时崔湜、张说素知平一该习,劝令酬诘,平一乃请所疑。

日用曰:鲁三桓,郑七穆,奈何?答曰:庆父、叔牙、季友,桓三子也……一坐惊服。

平一问日用曰:公言齐桓公、楚庄王时,诸侯属齐若楚凡几?晋六卿,齐、楚执政几何人?日用谢曰:吾不知,君能知乎?平一条举始末,无留语。

日用曰:吾请北面。

阖坐大笑。

崔日用在集会时想要折辱武平一,但是不但没有难倒武平一,自己却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出言威胁要找皇帝评理,引来大家的哄笑。

答案:曲解了原文中吾请北面的意思,北面不是找皇帝评理,而是表示尊人为师、臣服认输。

4.比对内容——防无中生有应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人,魏侍中璩之孙也。

詹幼孤,为祖母所养。

年十余岁,祖母又终,居丧毁顿,杖而后起,遂以孝闻。

家富于财,年又稚弱,乃请族人共居,委以资产,情若至亲,世以此异焉。

应詹从小多有不幸,十多岁时祖母去世,又遇居所倒塌,但他依然孝性不改,深受世人的肯定。

答案:无中生有,遇居所倒塌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原文中居丧毁顿的意思是他在居丧期间悲伤得身体都垮了。

5.比对关系——防关系错乱成遵,南阳穰县人也。

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

家贫,勤苦不废学问。

二十能文章。

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

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

惠抚卷大喜。

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

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

寻拜监察御史。

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

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教授应试科举文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