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赴南京考察学习后的心得体会

赴南京考察学习后的心得体会

赴南京考察学习后的心得体会张文献10月20日---25日,我校一行11人在杨四新校长的带领下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全国《普通高中教学管理与高效课堂观摩交流会》,一路风餐露宿,马不停蹄,先后赴南京、无锡、海门、启东、如东五地实地考察、听报告和观摩课,受益匪浅。

经过考察校园文化建设、交流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成果、特色课程开放、素质教育的不同形式,学习了先进的管理和教学经验,开阔了办学的眼界,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提高了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对下一步的教育教学工作将起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被考察和学习的五处学校的情况1、广东仲元中学广东仲元中学位于中国广州市番禺区市桥镇,是一所广东省一级学校。

学校始创于1934年春天,为纪念邓仲元而命名的一所中学。

学校拥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广东仲元中学的育人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仲元中学在创建的早期已明确提出了“德智并重、文武兼通、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春风伴我行”(身心雅正、志于成人)的德育育人目标和“和谐发展,学有所长,学有所创,鼓励冒尖,个性张扬”的智育育人目标。

仲元中学的办学思路可用以下三句话来概括:(1)立足课堂,追求卓越;(2)崇尚创新,兼容并包;(3)强师为要,善己为先。

其中“立足课堂,追求卓越”是办学基础和出发点;“崇尚创新,兼容并包”是办学所持态度;“强师、善己”是办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学校以“因材施教、注重实效、全面发展、爱国爱民”为宗旨,以“立足于广州,面向全国”,把仲元中学建设成广州地区教育春风的引领者、领跑者、传播者为目标,把广东仲元中学建设成“百强”与“千所”名校,是学校发展计划的明确定位。

2、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系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校,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首批、无锡市首所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

有学生2800余人,教职员工300余人。

近年来,全校上下大力倡导“坚守理想,奋斗不息”的学校精神,大力推广“谦恭厚重,大气恢弘”的校风,大力弘扬“大爱大智”的教风,大力营造“好学力行,敬业乐群”的学风。

坚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坚持把建设校本化的课程体系作为实现教育理念的基本载体;坚持把培育、延揽名师从教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把激励为主的多元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手段。

通过挖掘传统精神,彰显历史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通过弘扬大爱大智教风,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不断提升教育团队的整体水平;通过探索有效教学的技术路径,不断提升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通过积极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更为多样、优质的教育服务。

在激活历史文化、实施课程改革、探索有效教学、实施激励评价、培育名师团队、推进教育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形成了学校发展的特色优势。

学校课改成果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二等奖,课改经验由教育部推介,从央视《聚焦新课程》节目到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专访,影响辐射到大江南北;教学质量优异,学生成才率高,是无锡人民优先选择子女就读的优质高中之一。

近年来,学校还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课改先进集体”等省市级荣誉近30项。

被江浙沪三地教育厅(委)确定为“长三角名师、名校长实践培训基地”,是“教育部影子校长培训基地”。

3、江苏海门中学江苏海门中学创建于1912年,为江苏省首批省属重点中学;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该校形成了"博学笃行、敬业乐群"的校风,"严谨、求精"的教风和"厚积、有恒"的学风以及"务真、求实"的校训,积累凝聚成"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厚积有恒"的学校精神。

办学特色——“三全、三高、三自”,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办学高标准;教育高效率;学生高质量”。

“培养学生自觉、自学、自治”的能力。

办学特点——科学管理,人本师训,校本课程。

办学理念——实施人性教育,培养有为人才。

办学目标——信息化、国际化、集团化、国内有广泛美誉度、国外有一定影响的五星级名高中。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喜欢学习、善于学习;保持自信、尊重他人;智能双全、文理兼备;适时休闲、身心健康。

工作目标——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尤其是育人质量,不断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特别是学生的个性特长,实现学校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持续、全面、协调发展。

学校现有51个高中班级,18个初中班级,在校学生2851人。

每年有学生在全国和省的学生发展创造及科技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有100余人次在省级竞赛中获奖。

2012年高考,各项指标全面超过2011年,以优异成绩再创历史新高,高分学生群体突出。

清华北大上线人数22人,9位同学总分名列全省前100名, 380分以上高分人数名列江苏省前三名。

本一上线人数722人,本一上线率达81.34%,本二上线人数877人,本二上线率达97.65%,位居江苏省前列,海门市第一。

4、江苏省启东中学江苏省启东中学创办于1928年,现有99个教学班,教职工440多人,在校学生5400多人。

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

教学质量一流。

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高考连续十多年名列江苏前茅,每年都有15人左右考取清华、北大。

办学特色鲜明。

1995以来学校在国际中学生学科竞赛中共获得14块金牌2块银牌。

体育、文艺、小发明等方面也培养了不少特长学生,小发明多次获国际中学生小发明金奖。

学校被媒体和同行誉为“英才培养的沃土,奥赛金牌的摇篮”。

5、江苏栟茶高级中学江苏栟茶高级中学创办于1928年,为南通市农村重点中学,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江苏省重点高中,四星级普通高中。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创江苏名校、育一流人才”为办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遵循“改革立校、开放办校、科研兴校、民主治校、发展强校”的办学思路,以一流的师资推进素质教育,以校风育人为办学特色,以出类拔萃的教学质量饮誉社会。

学校秉承优良校风,坚持科研兴校,办学水平稳居省、市前列,特别是近几年,以骄人的高考成绩在全省同类学校中遥遥领先,成为一所人民群众满意、社会影响较大的名校。

学校弘扬校风育人办学特色,以纯正的校风、扎实的学风、严谨的教风饮誉大江南北,为学校的发展特别是高考优异成绩的取得,起到导向、激励和保证作用。

每年接待近千名省内外的教育同行来校交流、观摩。

学校办学水平在全省同类学校中稳居前列,尤其是多年来“以二流生源创一流佳绩”的高考辉煌,被专家誉为“栟中现象”,让省内外同行为之瞩目。

二、启发与收获1、改革与创新是学校的生存之道。

因为“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学校永恒的教育价值,所以,改革与创新永远是学校的主题词。

知识不仅仅来源于课本,教学不仅仅发生于教室,能力不仅仅来自于读书,情感发展不仅仅得益于校园,……多种生活课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改革、选择带来的多样性、自由性、个性化冲击了传统教育整齐划一、批量生产的模式和理念。

对于学生来说,拥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之后,最重要的任务依然是学会选择。

2、优秀与卓越是学校的发展之道。

人的心理深层有种被同类认知的赞同感,那就是每个人都渴望优秀与卓越。

因此优秀与卓越是学生主体性发展能力的选择。

是教师自主型专业发展能力的选择。

是学校管理民主制度与文化的选择。

3、教师的敬业与精业是学校的精神支柱。

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空间,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幸福生活的家园。

老师的敬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老师的精业是知识专业化的需求,也是学生积累知识和未来生活实践的重要保证。

4、制度与民主的和谐是学校管理的精髓。

制度与民主是学校管理的一种选择,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是正确而有效的,因为既选择了民主,又选择了制度。

民主,是学校长盛不衰的鲜活血源;而制度是学校有序发展的保证。

5、尊重与理解、对话与交流是学校人际关系的准则。

尊重和理解是我们的教育文化。

“尊重与理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使师生关系饱含着爱和宽容,走向了民主与平等;它使学校、家长、学生各方趋向共识,共同努力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尊重与理解,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理解与尊重,使校园变得更加和谐。

尊重与理解,成为学校主体性德育的主音符。

学校在“传授”的基础上增加了“交流”,由此“教学”双方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平等关系的两个主体。

而主体性教学文化的生成也就因此实现了。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那么的简单而独特,有时甚至令人喜出望外!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感应,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行动。

三、反思一、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的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看学生是否理解数学本质,是否掌握了数学知识,是否形成数学能力。

我们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取其精华,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掌握,并形成能力,不但需要教师讲解引导,而且对教师的讲解引导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种课堂应是充满火热思考的课堂,而不是游离于数学本身的表面形式上的活跃和探究。

而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数学中概念性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需要学生对每一个数学概念构造自己的理解,使得“教”的作用不再是演讲、解释、或者企图去“传送”知识,而是为促使学生进行心智建构,适时、适度、适法地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教学。

如在《数学(必修5)》数列概念的学习时,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特征和表示数之间的关系,适时地体会数列的各项的顺序与其序号的对应,归纳得出数列的定义后,为了加深对数列概念的理解,教师设计如下问题:“1,2,3,4,5”与“5,4,3,2,1”是同一个数列吗?与“1,3,2,4,5”呢?请尝试用文字叙述这一特点。

当学生理解了“在两个数列中,相同序号上的项相同时为相同的数列,否则为不同的数列”,再设计如下问题:“数列中的数和它的序号是什么关系?哪个是变动的量,哪个是随之变动的量?你能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哪些相关内容?”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对数列定义进行反思,并透过数列定义的文字,用已有的函数知识去构造对数列概念本质的自我理解。

二、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反思。

数学是一种思维的体操,它的各种思维方法不仅存在于数学之中,而且也存在于物理学、化学、甚至人文学科中,都是对生活现象与经验的提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