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年产6万吨乙醇胺项目规划

年产6万吨乙醇胺项目规划

年产6万吨乙醇胺项目一、产品概述 二、市场需求乙醇胺是一种重要的精细有机化工原料,包括3种异构体:一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和三乙醇胺(TEA),主要用作表面活性剂、农药、聚氨酯助剂、空气净化剂、橡胶加工助剂、纺织助剂、化妆品、化学武器以及防冻液助剂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乙醇胺,约占总产量的50%,主要用于生产乙烯胺、亚胺化合物个人卫生用品和去污剂;其次是二乙醇胺,约占总产量的30%-35%,主要用于生产除草剂、去污剂、个人卫生用品和炼油气体处理剂;三乙醇胺按其纯度和颜色分成TEA 85%和TEA99%,主要用于生产去污剂、个人卫生用品和混凝土制造。

一乙醇胺占全球乙醇胺消费量的41%,二乙醇胺占34%,三乙醇胺占25%。

1、国外市场分析(1)产能世界乙醇胺的总生产能力已由2004年138万t/a、2005年152万t/a提高到2008年159.5万t/a。

2008年的世界总产能中,美洲占45%,欧洲占30%,亚洲占19%;全球乙醇胺总产量约136万,t开工率为86%。

其中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西欧和日本开工率非常高,分别达到99%,95%及98%,这3个国家和地区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3%。

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年产43.6万t的生产装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乙醇胺生产装置,生产能力约占世界乙醇胺总生产能力约27. 3%;其次是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Port Neches的亨斯迈公司,生产能力为18.6万t/a,约占世界乙醇胺总生产能力的11.7%;第三是位于美国路易斯安娜州Plaquemine的英力士Oxide公司,生产能力为16.0万t/a,约占世界乙醇胺总生产能力的10.0%。

其他主要生产厂家还有比利时巴斯夫公司(生产能力为8.5万t/a)、德国巴斯夫公司(生产能力为10.0万t/a)、法国BP公司(生产能力为5.5万t/a)等。

近年处于扩能中的公司有: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在瑞典斯塔纳苏德扩建的10万t/a乙醇胺生产装置。

巴西Oriento公司向沙特阿拉伯项目管理开发公司(PMD)转让乙醇胺和羟乙基酯技术,建设10万t/a乙醇胺和4万t/a的羟乙基酯装置。

该装置成为沙特在朱拜勒建设135万t/a乙烯联合装置的一部分。

亨斯迈公司对位于得克萨斯州Neches(涅切斯)港的乙醇胺装置进行了扩能,新增3. 2万t/a产能,扩能后该装置的乙醇胺产能达到18. 6万t/a。

扩能项目在2006年首季投产。

陶氏化学公司在美国得州Lavaca(拉瓦卡)港和Seadrift(锡得里夫特)以及拉克阿何马州Hah-Neville(哈威尔)生产乙醇胺。

陶氏化学公司于2008年第二季度完成了其在阿克拉何马州Hahnville的乙醇胺能力扩增,从而使该装置总能力达到15.4万t/a。

扩建完成后,陶氏化学公司全球的乙醇胺生产能力达到51.1万t/a。

Hahnville装置从乙烯出发一体化生产乙醇胺,并采用单乙醇胺(MEA)选择性工艺。

陶氏化学公司与科威特石化工业公司(PIC)于2008年宣布组建各持股50%的合资企业,资产为110亿美元,双方合作生产和销售聚乙烯、乙撑胺、乙醇胺、聚丙烯和聚碳酸酯,其中乙醇胺用作制造润滑油的中间体。

英力士公司扩增了其位于法国Laveérag(拉维腊)的乙醇胺和环氧乙烷装置。

扩建后其乙醇胺生产能力将从5.5万t/a扩增至18万t/a,定于2010年初完成。

该项目将使英力士公司乙醇胺的总生产能力提高到36万t/a。

(2)消费 2008年世界乙醇胺消费量为135万t,消费区域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及亚太地区。

乙醇胺产品主要用于表面活性剂、除草剂、气体净化、金属加工、纺织等应用领域。

随着美国对一乙醇胺在乙烯胺和木材处理方面以及三乙醇胺在去污剂和纤维柔软剂方面需求量的增加,全球对乙醇胺的需求强劲。

另外,亚洲对乙醇胺的强劲需求,使乙醇胺的世界需求量以年均约6%的速度增长。

由于在木材处理和电子领域的需求增加,一乙醇胺的需求增长速度将超过二乙醇胺和三乙醇胺。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乙醇胺生产、消费与出口国,其出口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60%以上。

由于乙醇胺下游产品均为比较成熟的工业产品,因此未来几年其对乙醇胺的消费增速将有所放缓,约为2%-3%。

西欧地区的乙醇胺近年来基本自给自足,有少量出口,进出口贸易也主要在西欧国家间进行,预计未来几年西欧的乙醇胺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将在3%左右, 除日本外,中国、韩国、印度和一些东南亚国家近年来对乙醇胺的需求量增速较快,已成为全球主要进口地区。

日本主要有两家企业生产乙醇胺,近年来乙醇胺的消费量一直保持平稳态势,预计未来几年日本乙醇胺需求量增速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

亚太地区乙醇胺下游领域对乙醇胺的需求增长较快,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较大的增长空间。

随着马来西亚7.5万t/a新建装置和中国台湾东联4万t/a装置的建成投产,亚太地区乙醇胺的净进口量已有所下降。

2、国内市场分析(1)生产现状 2008年中国乙醇胺生产企业有10多家,产能9.9万t/a,产量为7.1万t,其中大型生产企业开工率较高,在90%以上。

许多中小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无法与大企业及国外企业竞争,长期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2008年中国乙醇胺生产企业及产能统计见表1。

国内乙醇胺生产企业产能统计表1单位:万吨/年生产企业产能产量主要产品抚顺北方化工公司32.5MEA、DEA、TEA上海高桥石化公司0.30.3″″茂名石化实华公司0.60.8″″吉化公司乙二醇厂0.5DEA、TEA抚顺佳化聚氨酯公司21.5TEA江苏银燕化工公司10.7MEA、DEA、TEA温州清明化工厂0.50.3TEA吉林众鑫化工厂20.5MEA、DEA、TEA其他10.5合计10.97.1(2)消费现状近年中国乙醇胺消费增长较快, 2000年表现消费量为6.1万t ,2005年为12.3万t, 2008年达到19.6万t, 2000—2008年表现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15.7%。

2003-2008年中国乙醇胺生产消费统计见表2。

国内乙醇胺消费情况 表2 单位:万吨/年年份产量进口量出口量表观消费量自给率%20032.19.90111920043.25.909.13520053.65.709.339200659.2014.2352007711.3018.33820087.112.5019.636中国乙醇胺市场自给率较低,国内60%以上的市场被国外产品占据,且进口量逐年递增。

2004年11月中国开始对原产于日本、美国、伊朗、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乙醇胺实施反倾销,征收9%-74%不等的反倾销税,期限为5 年。

2004-2005年乙醇胺进口增长势头得到制,然而自2006年以来,进口产品又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可见中国市场对国外产品的依赖。

中国乙醇胺产品的消费主要用于生产表面活性剂、农药、医药制品、聚氨酯制品、纺织品、气体净化剂和橡胶加工等领域。

一乙醇胺主要用来生产医药制品、纺织助剂、造纸助剂、表面活性剂等;二乙醇胺主要用于生产表面活性剂、农药、医药制品、冷冻液、净洗剂、石油脱硫剂等;三乙醇胺用来生产化妆品、橡胶和金属加工助剂、水泥助磨剂、化学武器等,其中二乙醇胺的市场销量最大。

三、产品方案及生产规模1、产品方案按照下游装置对乙醇胺的需求情况及国内外市场情况,本项目确定产品方案为:一乙醇胺 3.8 万吨/年,二乙醇胺1.5 万吨/年,三乙醇胺 0.7 万吨/年。

2、生产规模国外乙醇胺生产规模比较大,世界上最大的Dow化学公司生产能力为29.5万吨/年,美国乙醇胺生产商平均生产规模高达15.25万吨/年,德国为5.85万吨/年,其他国家的生产规模也都在2万吨/年以上。

目前国内最大的乙撑胺装置是抚顺北方化工有限公司的3万吨/年装置。

本项目确定生产规模为6万吨/年,单套装置已达到经济规模,装置年操作时间为8000小时。

四、原料来源、产地及产量本项目主要原料环氧乙烷和液氨的用量分别为5.16万吨、1.14万吨。

由园区一体化项目环氧乙烷装置提供,液氨由市场采购。

五、技术来源及推荐采用的技术1、技术来源由于乙醇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因此国外从19世纪早期就对此技术的进行了开发和应用。

生产乙醇胺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甲醛氰醇催化加氢法:该法利用甲醛氰醇和氢气在镍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反应,除生成一乙醇胺和二乙醇胺外,还生成氨。

氯乙醇氨解法:该法始于1860年,是最古老的生产方法,法国化学家Warty把氯乙醇和氨水在封闭管中加热合成乙醇胺。

其缺点是在反应产物中的氯化铵难以分离。

硝基乙醇还原法:该法既可用硝基乙醇在镍催化下还原,也可用电解还原或酸性铁还原。

环氧乙烷氨解法:1897年Knur利用环氧乙烷和氨水反应,合成并通过分馏获得了三种乙醇胺。

该法反应过程的催化剂是水或醇胺等的羟基,不需特殊的催化剂。

由于能耗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原因,前三种方法目前已基本淘汰。

1945年以后,随着世界环氧乙烷工业的发展,环氧乙烷合成乙醇胺的技术路线也相应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步取代了其它的几种工艺。

此后,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乙醇胺工业化生产,使乙醇胺的生产技术日趋完善和成熟。

利用环氧乙烷生产乙醇胺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生产方法。

环氧乙烷氨解法采用液相无催化工艺,此工艺分连续法和间歇法,国外多采用连续化生产工艺,连续法生产效率高,原料消耗低,自动化水平高,从发展趋势看连续法将全部取代间歇法。

目前世界上拥有乙醇胺生产专利技术的公司主要有美国的AAT、SD公司、瑞士的苏尔寿(Seltzer)公司和德国的Holes公司,其年生产规模都在万吨以上。

在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方面,上述几家各有特点,但就综合水平来说,苏尔寿公司要稍好一些。

目前国内已有三家生产商引进瑞士苏尔寿公司的乙醇胺专利技术,原装置规模分别为1万吨/年、5000吨/年和3000吨/年,技术相当成熟。

目前国内技术均采用环氧乙烷氨化法, 工艺有连续法和间歇法两种,连续法生产一、二乙醇胺,三乙醇胺则作为釜液处理。

另一类用间歇法生产三种乙醇胺,或只生产三乙醇胺。

目前国内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采用国内乙醇胺生产技术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济效益差,特别是乙醇胺的分离技术落后,国外用高压蒸汽为热源,分离蒸馏连续进行,国内装置除一乙醇胺连续蒸馏外,二、三乙醇胺均为间歇蒸馏,且不能实现三种乙醇胺联产,原料及公用工程消耗高,产品质量差。

而引进技术无论是在消耗水平方面,还是在产品质量和品种方面都远远高于国内技术,采用引进技术的企业在与采用国内技术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2、推荐采用的技术根据装置规模、产品质量和原料动力消耗,国外技术都处于领先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