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工作报告标题【篇一:镇党代会工作报告(正稿)】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为实现xx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2011年3月18在中共xx镇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於旌方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中共xx镇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我镇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工作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和2011年工作安排,选举产生中共xx镇第十四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动员全镇各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而努力奋斗。
一、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镇党委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建设,齐心协力促和谐,圆满完成了镇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主要表现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0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7.5%,工业总产值103亿元,年均增长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年均增长50.3%;财政收入3.1亿元,年均增长25.5%;农民人均纯收入7740元,年均增长13%。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十一五”期间,我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高度重视园区建设,积极构筑招商平台。
几年来,我镇筹措资金8000多万元,完善配套了园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园区面积由“十一五”初的0.5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5平方公里,建成区基本达到了“六通一平”的标准。
现有入园企业45家,其中已建成40家,在建5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镇经济格局已初步呈现出三大块状:一是仪表、光电缆产业;二是石油管材产业;三是工程塑料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镇先后被省政府认定为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科技创新示范镇”和“扩权强镇”试点镇。
民营企业的快速崛起,为我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镇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文件精神,落实一系列惠农政策,立足自身特点,抓特色,调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经济正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010年粮食总产达11.2万吨,年均增长2.3%,畜牧渔业继续稳步发展,农业丰产丰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农业基础设施状况显著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镇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重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机电站更新改造、渠道整修和渠道建筑物配套工程。
我镇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新扩建排涝站3座、加固圩区堤防8条14.8公里、挖潜改造当家塘40余面,改重建各类涵、闸、桥140余座,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全镇农田排灌能力,较好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滁州百亿粮仓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集镇建设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我镇大力实施“东连西移”、“南扩北建”发展战略,将集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缩点扩面”,将集镇周边村纳入集镇总体规划范围,扩大集镇规模,提升集聚效应。
全力推进镇新区和第三条街建设进程,农民步行街、行政服务中心、农民安臵小区等一批重点工程正在快速有序的实施之中。
集镇规模不断扩大,已达到了8平方公里。
5年来,我镇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对集镇主要街道进行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提高了集镇品位。
在加快xx镇区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兼顾安乐、高庙、龙岗和乔田等社区的发展,做到集镇建设不因撤乡而萧条,人气指数不因并镇而降低,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对安乐社区主干道进行了改建,新建了高庙社区南街道。
集镇面貌大大改善,对外形象显著提升,集镇的示范效应和集聚功能大大增强。
近年来,我镇先后被评为天长市、滁州市文明乡镇。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坚持规划先行,大力加强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镇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推开,涌现了桑园、铜北、沿湖、余庄等新农村建设亮点。
几年来,新进中心村建房农户达两千多户,中心村集聚效应逐步凸显。
同时我们还注重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形成了以芡实产业为主的二十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大力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民生工程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全镇共投入3020万元,新建了44条农村水泥路,总长度138公里,全面实现了村村通四级公路的目标,同时,我们还坚持建管养并重,加强农村公路管护,交通状况明显好转,方便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
大力实施农村生态富民家园工程,全镇使用沼气的农户已达4980户。
扎实开展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在镇新区新建了标准化自来水厂一座,改善了集镇居民的饮水条件。
投入资金260万元新建了新塘、小川两处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45%,解决了五保老人养老的后顾之忧。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文化、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科技、广播电视、体育、民政等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
重视文化建设,全镇23个村(社区)均建起了农家书屋,投入40多万元对铜山影剧院进行了修缮改造,投入600多万元建设了龙岗抗大纪念馆,文体设施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坚持“三下乡”活动,文明新风户不断涌现。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将龙岗、安乐、高庙三个社区中小学进行了合并,成立了九年制学校,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配臵。
为改善办学条件,投入600多万元建设了xx二中和原安乐中学教学综合楼。
我镇还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对xx小学、xx幼儿园进行了整体搬迁,目前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之中。
“十一五”期间教育、教学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强化计划生育基础性工作,认真落实“村为主”工作机制,规范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大力加强卫生事业,“十一五”期间,我镇投资400多万元新建了xx镇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共有18个村(社区)设立了一体化管理村级卫生室,健全了村级合作医疗保健网络,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预防保健工作,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
加强广播电视建设,有线电视信号实现光缆传输,集镇有线电视覆盖率100%,并不断向农村延伸,无线调频广播实现了全覆盖。
加强科技培训,注重科技推广,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加强民事调解工作,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加强信访工作,健全了镇、村、组三级信访网络体系,有效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殡改工作移风易俗,效果明显,火化率连续多年达100%。
积极开展社会弱势群体扶助,社会保障工作正逐步推开。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扎实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篇二:党代会工作报告】5-5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为掀起铜城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新高潮为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铜城街道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李文忠 2011年12月)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中共铜城街道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请予以审议,并请各位代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这次代表大会,是在我街道加快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铜城街道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决策部署,以维护稳定和加快发展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和谐程度为落脚点,紧紧围绕“工业强街、农业稳街、三产兴街”的总体思路,团结带领街道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街道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发展,和谐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全面实现了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奋斗目标。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一)经济发展平稳高效,街道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铜城街道财政收入由2006年780万元增加到2010年2267万元;工商税收由2006年2124万元增加到2010年545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1.42亿元增加到2010年3.96亿元,累计完成11.17亿元;全街道工业生产总值由2006年7.1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8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3824元增加到2010年6959元;财政收入、工商税收、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始终走在全县前列。
五年来,铜城街道狠抓重点项目建设,街道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着力打造阿胶、钢球产业集群,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全街道企业由2006年57家增加到2010年15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由2006年8家增加到2010年21家;限额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分别由2006年4.48亿元、6124万元增长到2010年12.49亿元、16200万元。
2008年铜城街道被评为钢球产业省级特色乡镇;同年成立全县唯一一家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即洛神小企业创业基地,先后为县工业园输送史美生阿胶、汇通纺织、东方阿胶等多家大中型企业。
同时立足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
2006年至今,铜城街道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8.28亿元。
特别是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农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铜城街道始终坚持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着力点,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和特色种植。
2006年以来,铜城街道累计修建村镇道路198公里,桥梁82座,新挖沟渠142公里,新挖机井259眼,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全街道规模以上养殖户由2006年的15户增长到2010年7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由2006年0家增长到2010年27家,合作社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均列全县前茅。
(二)社会发展统筹兼顾,和谐程度明显提高城中村改造工程是我县城市建设的一项里程碑,在整个东阿县发展历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工作开展的难度和复杂空前绝后。
铜城街道勇于肩负历史责任,不畏艰难、敢于亮剑,克服千难万险、营造空前氛围、多方协调关系、集中全部力量,推动城中村改造工程稳步推进。
截止目前,南关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安臵房建设顺利开展并基本完工,预计明年年初即可实现入住。
东关村改造全面启动、进展顺利,目前协议签订率达到95%以上,房屋拆迁率达到75%,东关旧村改造稳步推进并取得阶段性胜利。
以点带面,农村新居建设成效显著。
2006年以来,铜城街道已有王海、郑于、西堂、大店、大秦、崔庄、马庄等7个村陆续开展农村新居建设工程,新建农村社区6个,累计建造高标准住宅楼 19栋,使1400余户、6100余口村民搬入楼房,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