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那山 那水 那村 浙江富阳文村改造

那山 那水 那村 浙江富阳文村改造

浙江省近年来十分关注新农村的改造,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庄规划设计和农房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在2017年底前,完成4000个中心村村庄设计、10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

经过3年的努力,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王澍以富阳文村为试点,于2016年率先打造出了14幢民居。

他的经验和观点,或许可以启发我们对乡村规划设计的新思考。

在许多人的眼中,王澍代表了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但更多人忘记了一个场景——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后,大家都关心中国第一位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的建筑师接下去要做什么,王澍说,未来要把主要精力投放在乡村。

此话并非是王澍一时的心血来潮。

早在2002年,王澍就和妻子陆文宇决定要对浙江的乡村做初步的调研。

作为建筑师,城市化的大潮让他们企图转身回望被时间淹没却不能被忘记的东西。

2010年,两人在中国美院的学生们也加入了调研的队伍,浙江农村几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王澍说,自己正在挑战建筑界最难的领域:农居房。

在全国范围内,每一天都出产着各种类型的农居设计图,每一天都涌现出各种风格的乡村民居,但他在富阳洞桥镇文村设计建造的14幢24户农居,从规划到落地,整整花了3年。

这是王澍主持设计的第一片农居群落。

从2012年开始,他和同是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一趟趟地奔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呈现他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

十多年对浙江乡村的观察和理解,让王澍这位出生于新疆的西北汉子有惊喜有遗憾:“浙江的古村落里,有一大批代表很高建筑水平的江南民居,但城市的建造风气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乡村,大家向往高楼洋房,这些民居也难逃被拆的命运。


王澍的乡村理想,一直在燃烧。

文村的这14幢民居,对王澍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开始。

“我的理想,就是在未来的8至10年,在浙江做出七八个代表不同文化地域的村居设计样本。

”王澍说,他并不希望只是为乡村带去建筑,他更想为乡村带去变革的力量。

富阳文村,这个处于山区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小村,有40多幢来自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它们沿溪而建,采用当地常见的杭灰石建造,每块石砖保留着不同的纹理,看似信手拈来,却又严丝合缝地契合在一起,这让王澍感到震撼。

王澍尝试用一种“自然生长”的方式改变这个地方。

新村最理想的形态是不脱离老村庄,就像在老村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

086
NOV
2016
工程名称:富阳文村改造
坐落地点:浙江富阳
规模:14幢民居(已完成)
设计时间:2012~2016
竣工时间:2016
摄影:金选民
01从老村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新民居
02、03尽量保留的老建筑
04、05新村要能开进私家车
06灰、黄、白的三色基调
087
088
NOV
2016
如今变化已经悄然发生。

14幢24户民居,不仅在造型上夺人眼球,同时还享有独一无二的建房政策。

比如,户户都有大约10m2的内院,但此院并不算在房子的落地面积范围内,村民相当于额外享受了一个小院子;农村建房,墙的厚度一般在24cm,新村夯土墙的厚度达到了45cm,但在最后计算面积时,没有影响到屋内的面积。

最让王澍欣慰的,是新村建成后,老村可以继续保留。

眼下,老房子或是就地重建,或是根据每幢房子不同的风格进行深度改造,遵循修旧如旧原则,目前已试点7户。

在王澍看来,未来的乡村,其实是一种“隐形城市化”的状态,有生态的环境,有传统的历史,有现代化的生活。

王澍认为,这就是试点的意义所在,“从政策和规划上突破一个小口子,说不定能渐渐带动整个乡村风貌的改变。

”如今在他的努力下,文村人开始重新考虑古村的未来。

文村最新有个规划,就是要全面整修古民居群内的水泥路,将其还原成青石板路,同时恢复文村古民居的水利枢纽,让400余m2的太平塘与村内四通八达的石渠相连,将一幢幢老房子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结果让政府、居民、设计师都很满意。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是永恒的话题,我们既需要民族的审美,也需要时代的创新和表达,二者是不冲突的。

富阳在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推进中,能把这么多连片的古民居完好地保存下来,又混合已有文脉传承的新创造,将为浙江地域建筑文化特征的重塑带来不可估量的研究示范价值,也为保持地域乡愁的新型城市化探索了新路。

(文字整理:秋落)收稿日期:
2016.10.12
089
11 090
NOV2016
11楼梯与木门
12平静朴素的小楼
13、14新民居的不同样式
15门的细节
09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