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篇一: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解读及优秀作文】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解读及优秀作文【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70分)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考题解读】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以诗歌为材料的形式,出题新颖,且选择的诗歌平实易懂,没有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太多的障碍,让考生容易入题,写作空间较大,联想的宽度和角度比较多,能引领扩展考生的人生境界。
以顾城的《忧天》作为材料,用诗歌简练的语言反映深刻的内涵,是今年语文作文题的点睛之笔。
一般来说,诗歌的语言和思维都比较跳跃,但这首诗导向明确,诗中出现的?自由??扎根?等关键词,以及?不能??拒绝??我愿?这样有明显感情倾向的字眼,能让考生较快找到切入点。
审题没有设置太多障碍,能让考生将更多的时间发挥在写作上。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往往思辨性较强,这一特色也得到了全国认可。
今年的高考作文虽然仍是?给材料作文?,但延续了?闽派语文思辨性?的特点,思辨性强、写作空间大,考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的理解来立意布局。
可以反映出考生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思考。
那么,如何正确地审题立意,找到写作的突破口呢?一、紧扣材料,准确审题,把握主旨?诗歌型?新材料作文题,要注意紧扣材料,准确审题:善于捕捉关键语句——关键词语句子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这道题以一段浅显的当代诗为材料,关键语句是:失去引力,成为流星,无依无附,拒绝这种?自由?,(原因)——愿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结果)。
考生可以通过?由果溯因?弄清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诗人先表达担心失去引力的?惊恐?,再以漂浮在天宇的流星和扎根土地的树根作对比,得出诗人自己的观点:拒绝自由,扎根实地。
语言浅显,主题鲜明。
诗句语意晓畅明了,这两层意义:一是失去引力,会变成无依无附的流星,明确告诉考生没有了?引力?的?自由?是不可取的;二是不能接受这种无引力的?自由?(为了更好地活着),愿意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底层。
诗歌的重点是在后面几句,?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它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取向,抓住它就可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二、抓住关键,品味意象,发散思维总体上领悟了诗歌的主旨后,就要注意抓住关键,品味诗中的意象,而分析诗歌中意象的深层意义(如比喻义、象征义等)是写好?诗歌型?材料作文的基础与关键。
诗中?流星?与?树根?这两个意象是审好题、挖掘材料的内涵的关键。
考生若能洞悉材料中的?树根?与?流星?的特质,就能领悟出:?树根?虽然明显受制于地球的?引力?,似乎不那么?自由?,但却能根深叶茂、充满勃勃的生机,而失去地球引力的?流星?却飘忽不定、无所依附。
可以说,诗中的?流星?、?树根?实际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
考生由这两个角度引申发散,就可以找到不同的写作切入点。
1.从?流星?的角度:考生可以选取的立意有?人生没有绝对的‘自由’,引力无时无刻地约束着你?、?适当的约束与无依无附地飘行的辨证关系?、?莫让‘自由’遮慧眼?、?天下无绝对的自由,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担当责任?……2.从?树根?的角度:考生可以选取的立意有?美好生活,需要脚踏实地?、?人生因实干而不同?、?若要成功,既要有高远的理想,更要深深地扎进地层,汲取营养,孜孜不倦?、?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找到精神依托,实现自我价值? (2)3.从综合的角度:人内心必须有所依存,绝对的自由,只会使心灵在真空中失重,面对未知的浩瀚宇宙,产生恐惧;人生应该要的追求,实实在在的才是归依,不能被所谓的?自由?诱惑。
?仰望星空?,给人提供了另一个精神的维度,让灵魂超越宇宙空间;?扎根大地?,则呼唤?自由价值?的回归,不做无根之浮萍,不建无基的楼阁。
既要异想天开,又要脚扎根大地。
考生如果从?人要有高远的追求?、?面对纷繁复杂的万千世界,要拒绝各种各样的诱惑?、?世事纷杂,要会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等角度入手,也是很好的写作立意。
……可以说,抓住诗歌的意象,从诗歌的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入手去悟,才能由表及里,透过表层意义,探究到它的深层内涵,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感悟,才能使文章既能具备应有的思想深度,又能拥有内容的与众不同而脱颖而出。
这是?诗歌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三、最佳切入,彰显思辨,感悟人生:考场作文尤其要有亮点,要与人不同,写出自己的个性,那么?切入?角度就很关键,?切入切入?,就是先切而后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材料的意义点多了,确定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从切出来的众多角度中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作为自己文章的突破口。
也就是说作者在选择最佳切入点时,既要考虑最佳角度,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即别人少有顾及的意向而自己却感悟最深、有话可说且能把话说好的角度。
比如,考生如果从诗的后半段入题,写追求、坚守、信念、扎根、底线这样单方面的文章,立意就比较普通,不够出彩。
考生如果能够从全诗着眼,写到?仰望夜空与立足脚下??自由与坚守??避免浮躁,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立意会更深刻。
另外,写作时,为了保险,最好能引用材料中和你的角度、观点相关的句子加以分析、假设,这样立论就扣住了?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的要求。
观点有出处,有来由,言之有理,容易得到阅卷人的认可,否则极易被判为偏题。
准确理解材料的含意,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选定作文中心(选取材料中的一个?意义点?),即可构思作文。
【优秀作文】最朴素的根有最美丽的梦一考生顾城为什么愿意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呢?因为地层里是最朴素的根,它有众多的根须,蜿蜒曲折,遍布地下,如若不是有它们的支撑,大树何谈大树,一如草芥。
根在地层的痕迹你不会看到,它朴素无华,始终努力着默默着让树枝繁叶茂,让树身姿完美!我们也有自己的根。
我们自己的根就是内心朴素的品质。
拥有内心朴素的品质,通过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3根是最朴素的,因为它拥有的只是在黑暗中也能摸索前进的勇气,在泪水与汗水的灌溉下也能茁壮成长的个性;人的品质也是最朴素的,因为它不受外界的影响,不浮躁,不喧哗,只是在泥土中摸爬滚打,才显得充盈、明媚、美丽而且强大。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始终把跟扎在那片黑土地上。
他穿着水田靴,两腿沾满了泥点子,就像一位普通的农民一样,忙碌在田间地头;他身子瘦小,后背微驼,脸色红黑,双手布满伤痕,比田间的劳动者更像劳动者。
正是因为他具有最真诚最朴素的品质,为了杂交水稻,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才让梦想化为了现实。
根是最朴素的,即使在喧闹的城市中也能保持丰富的安静。
人的品质也是最朴素的,它朴素得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只是在自己那逼仄的空间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加油。
中国最美?洗脚妹?刘丽,家境贫寒,14岁就辍学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贴补家用。
她先后到湖北、江苏等地打工,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
后来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为了?生计?打拼的刘丽,她朴素得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家庭的艰辛,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贫困学生。
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正是因为她具有最真诚最朴素的品质,在她身上发出了圣洁的光芒,才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结出红硕的花朵。
在天地之间,我等一如草芥,怎样才能立足于这世间?唯有拥有一个强大的根,朴素的根,忘了自己却能被别人记住,古之圣人不都如此?如此,抑或可达逍遥游的境界,不借外物,只凭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根。
绿荫浓蔽是每一棵大树的梦想,可是真正做到的,只有那些根系强大的。
树根与树不是美与丑的对照,而是两种美的联系,树根的美是树的美的基础,像树根一样的美才是最永久的。
最朴素的根有着最美丽的梦,人亦是。
【点评】作者能很好地以一种独出心裁的思维去关注、感悟、品评,进而提炼出写作的新视角——?最朴素的根有着最美丽的梦,人亦是?。
与众不同的立意,匠心独运的构思,耐人寻味的标题,富有诗意的开头,旗帜鲜明的观点,考生为自己的作文创造了多处亮点。
最值得称道的是,本文诗意隽永,富含哲理。
你看,绿荫浓蔽是每一棵大树的梦想,可是真正做到的,只有那些根系强大的。
树根与树不是美与丑的对照,而是两种美的联系,树根的美是树的美的基础,像树根一样的美才是最永久的。
作者由此及彼,由树及人,富有思维的深度,更彰显了思辨的色彩。
可以说,本文不仅语言灵动彰显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更从不同的角度深刻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是一篇上乘之作。
4【篇二:2013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2013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顾城的《忧天》: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文体不限(不含诗歌),不少于800字。
《忧天》选自顾城的《顾城诗全集》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
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考生可以选取的角度有“理想太高远,实现理想要扎实去努力”“成功需要束缚”“自由是相对的”等等。
2013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守住寂寞,拒绝浮躁“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扎进地层”,“树根”在地层是黑暗,是寂寞的,但它正是在黑暗寂寞中吸收养料,让大树枝繁叶茂。
由此联想,面对现今喧嚣浮华的社会,一个人只有心灵耐得住外界的纷扰,守住寂寞,人生才会更加美好。
深深扎进地层的“树根”,只有耐得住黑暗的寂寞,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同样,人只有耐得住生活、事业和心灵的寂寞,才能在潜心修行中让心灵的到升华。
我国的文学大家钱钟书先生生前潜心专注于编写《管锥编》,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期依旧恬静淡泊,耐住浮躁与寂寞于牛棚中读书写字。
这就是一种对寂寞的坚守品质。
钱钟书先生之所以能够学贯中西,游走于古今,正是因为他能耐得住文人研究学问、钻研难题的寂寞,摒弃对外界纷繁迷眼的物质追求和享受,所以他的人格魅力持久弥香。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正是因为懂得耐住寂寞,专注事业,人生才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