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鉴定学发展史

中药鉴定学发展史


内容:共31卷,载药1746种,
新增药500余条 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是今天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的最完备的参考书。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8、《本草蒙筌 》
作者:陈嘉谟
年代:明( 1566年)
内容:共12卷,载药742种。
特点:注意地道药材, 对各药的制法记叙颇祥。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9、《本草纲目》
用途及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科学。
2. 国外生药学科发展概况
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的区别
区别点 生药学 中药鉴定学
医学体系
分类方法 内容
西医药学理论
化学成分或自然分类法 植物、动物、合成原料
中医药学理论
药用部位分类法 植物、动物、矿物
三、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1、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2、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1933年: 丁福保著《中药浅说》 引进化学鉴定方法 1934年: 赵燏黄,徐伯鋆著我国第一部《生药学》上篇 1937年: 叶三多编著了《生药学》下篇。
(1)中医学院的成立
1956年:成立了四所中医学院 现 今:中医高等院校26所
(2)中药鉴定学的诞生
1964年:开设“中药材鉴定学”课程
教材先后出版5次: 第一版:1977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二版:1980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三版:1986年南京任仁安主编;
第四版:1996年北京李家实主编;
第五版:2003年我院康庭国主编。
(3)国家成立的中药机构

1954年:各省市成立了药材公司。 中医药管理机构。 1955年: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


成立中药研究所。
1958年:成立中医中药研究和管理机构。 检验监督机构: 中央、地方都成立了药检所 并设有中药室。
2. 国外生药学科发展概况
生药——指未经加工炮制的植物药,动物药及合成药。
天然药——指天然未经加工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
药,矿物药。不包括合成药。 生药学 (Pharmacognosy): 是应用多学科理论和现代科技研究生药的 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
成分、品质评价、细胞组织培养、医疗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二、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三、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1、《神农本草经》 作者:不详 年代:秦、汉时期 载药:365种 分类:上、中、下三品。 内容: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 特点:各药的记述以药性、功效为主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3、《新修本草》 (唐本草) 作者:李勣、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 年代:唐 ( 659年) 载药:850种,新增114种新的药物, 有外来药物,如龙涎、血竭等。 特点: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 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药典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4、《本草拾遗》
作者:陈藏器
年代:唐 ( 741年)
《本草纲目》未载药物716种 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
二、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1、国内近、现代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前:传统方法研究中药 1840年以后:国外药学传入中国
1811-1882年:李善兰编译的《植物学》
我国第一部现代植物学译本 1927年: 曹炳章著《增订伪药条辩》 鉴定中药真伪
3)指纹图谱定性和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的定量;
3、中药材GAP标准研究
(1)生态环境;
(2)种质和繁殖材料;
(3)栽培与饲养管理技术; (4)药材质量控制; (5)采收与加工; (6)包装、运输和贮藏;
(7)组织培养技术。
谢 谢!
分类:按药物性能分类
载药:共10卷,收载《唐本草》未收载药物692种。
特点:各药记有性味、功效、生长环境、形态、
产地和混淆品种考证等。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5、《开宝新祥定本草》(开宝本草)
作者:刘翰、马志等
年代:宋(973年) 内容:共21卷,载药983种,新增药133种 974年重加详定为《开宝重定本草》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2、《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年代: 南北朝 (502-536年) 载药:730种 分类: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
后世药物分类的导源。
内容:对药物产地、采收、形态、鉴别等有所论述,
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4)药典及配套书籍
《中国药典》:
(53、63、77、85、90、95、2000、2005、2010);
部颁《药品标准》:共20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粉末显微鉴别彩色图集》。
(5)中药鉴定学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
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的性状鉴别为主
80年代: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
80-90年代:光谱、色谱及电子显微技术 9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近年:计算机技术用于中药鉴定学,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中药指纹图谱
(6)有关中药鉴定学的专著
《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1958) 《中药材鉴别手册》1-3册(1959) 《中药志》(1959-1961) 《药材学》(1960) 《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1977) 《中药大辞典》(1977) 《中药学》 《中药志》第二版 《新编中药志》 《新华本草纲要》
作者:李时珍
年代:明( 1596年)
分类: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
统,有纲、目、为自然分类的先驱。
内容:共52卷,载药1892种,新增
374种,附药图1109种,附方11096种。
17世纪初传到国外,译成多国文字。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10、《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年代: 清( 1831年)
内容:共10卷,载药921种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6、《图经本草》
作者:苏颂等 年代: 宋( 1061年)
内容: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
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
所载药图930种及文字存于《证类本草》之中。
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书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7、《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年代:宋( 1108年)
3、中药材GAP标准研究
1、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中药材:两个层面
(1)质量控制标准:指标成分或有效成分 定性、定量分析
(2)质量评价标准:对有效成分进行量效关系刻划和评价。
中成药:两个层面 (1)组成药物的品质控制
(2)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2、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1)分子生物学技术 2)HPLC、MS、NMR、IR、UV、GC、CE等及其联用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