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投资项目基本情况............................................ 2..第二章项目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和资源优势.............................. 3..一、项目开发的必要性 (3)二、项目开发的资源优势 (4)第三章项目市场分析和前景展望...................................... 7..第四章项目开发的经营模式.......................................... 9..一、项目开发建设宗旨 (9)二、功能分区的经营模式 (9)第五章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规划...................................... 1..2第六章项目建设规划................................................ 1..2.第七章项目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3一、项目投资估算 (13)(一)游人容量与发展规模容量估算 (13)(二)投资估算 (14)二、效益分析 (14)(一)经济效益 (14)(二)社会效益 (15)第八章项目结论................................................. 1..5.第九章项目投资公司简介............................................ 1..6第一章投资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集历史人文、宗教和谐、风水、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和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系列旅游项目;2、项目承办方:中国立高集团、北京立高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泰宇万里文化有限公司、贵阳立高立德旅游文化有限公司;3、经营项目:旅游文化、寺庙参观、祈福纳助、中国传统文化公园、斋食与住宿、墓地经营、禅茶专卖、山果采摘、山野休闲、度假养生等;7、经营理念:修俗合一、营修分离、和谐共赢;&服务对象:旅游团体、散客、定向居士、香客、养生度假人士、讲究风水人士;修行人士、宗教团体、文化交流团体等。
9、其他简介:第二章项目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和资源优势一、项目开发的必要性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灿烂的多元文化,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独具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彰显地域特色、城市个性的重要载体,体现人们的精神家园和集体记忆,同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生活的重要背景。
她强化了人们的乡土意识和爱国情感,是现代文明的宝贵源泉, 对传承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是一部物化了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历史遗迹中可以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注重和谐,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可以感悟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和追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是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创造幸福和谐生活的需要。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无论是对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借先人之基石,从中收获创新灵感;可以提升竞争力、创造生产力,更可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的凝聚力。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旅游业、文化、休闲产业将成为今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家支柱型产业,在GDP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面对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全国各地消费结构的大部分升级,城市化加快推进,中等收入家庭比重稳步提升,以文化为主的旅游消费市场日益繁荣。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地方政府建设文化城市、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因素。
因此,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作为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知识密集型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在新时期对协助地方政府完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二、项目开发的资源优势(一)寺庙、宫观及宗教文化寺庙、宫观及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建筑、雕塑、音乐、绘画等,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各类寺庙、宗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文明,许多古老的文化和艺术又通过宗教这个载体传承至今。
随着历史的进程,其所孕育吸收的文化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创设软环境方面也得到相互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又兼具明显区域特色的优势,使得寺庙、宫观及宗教文化成为一种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
这些资源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势一:宗教场所均建设于拥有诸多幽美、壮观、奇特、多姿的自然风景点,寺庙、宫观及宗教文化植根其内。
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有众多奇异神秘的自然、人文景观,皆有“闻其名即欲临其境,临其境则令人既忘言又忘情”之感。
优势二:寺庙、宫观及宗教文化的载体都拥有雄伟壮丽之中见其玲珑剔透的古建筑群。
或殿、或堂、或廊、或庑、或楼阁、或宝塔,其型不一,表达着不同的时代风格特点,叙说着兴衰荣辱的沧桑巨变。
出家修行人不仅仅藉山川与经教淘洗心灵,同时也用汗水养育了山林以及山林文化。
优势三:寺庙、宫观及宗教文化之地都往往儒、释、道三教并存和谐共处一山。
佛教名山其实并不是单一弘扬佛教之山,而往往是既有僧人和寺院,又有诸生和书院、道士和真观,同时并存共处一山之中,既斗争,又联系,互受影响,互相融合,酿造出芬芳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儒家讲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道家讲致虚、宁静、归根、复命,这与释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无相似、相通,这或许就是不同的学说,不同的宗教选择山林作为其研习学问、修练功课的同一衷怀。
三教同山为三教融合、加速佛教中国化过程创造了一种宜人的氛围、一个特定的良好环境、一条便捷的通途。
因此,将以上资源优势通过开发宗教建筑观赏、拜佛祈神、体验宗教活动、开发旅游商品、发展宗教饮食以及其他衍生的附加产业等途径,将充分体现由寺庙、宫观及宗教文化所产生的的经济、生态、文化、教育和社会效应。
(二)塔林及墓园风水文化长期以来人们把风水地理当作封建迷信,予以批判、抛弃。
其实,中国风水地理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的一部分,是关于中国的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建筑、景观等研究综合环境的一门科学,也是中国人趋吉避凶、避祸纳福的一种价值取向。
喜风水古人有云:“山管人丁,水管财” ,寄希望从自然中寻找到“天地人”之间的规律,继而使居住者达到趋吉避凶、旺财、旺丁、旺文昌、旺婚姻、旺官运的吉祥如意。
其中奥妙更是倍受古今达官显贵的青睐。
风水文化,易经之精萃,源远流长。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其它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具有了我国古代哲理、美学、心理、地质、地理、生态、景观等诸方面的丰富内涵。
而塔林及墓园堪称风水地理之典范,几乎都依建于拥有山型水势之构成,灵脉的起向和沟通,藏风得水的经理玄妙,浑然天成,被历代风水学者所赞叹的风水宝地之处。
我国自古有“百善孝为先”之传统,充分深挖塔林及墓园的风水福地、朝拜祈福资源,通过修复塔林、新建塔位室、祭拜大厅、祭拜圣殿、服务中心、牌位区、风水纪念林种植等方式体现塔林及风水文化的经济和生态效应,让存放于此的遗骨安息,让塔林及墓园之处的风水祈福现存的人平安幸福。
(三)红色旅游文化及英雄人物系列文化1、革命历史遗迹和红色旅游文化近现代革命历史遗迹是中华民族百年来进行民族解放、民族独立、追求自由平等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人民百年反帝反封建伟大革命精神的文化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场所和学习中国革命历史的生动教材。
史迹所沉淀的具体丰富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形象,是文字、图片所无法比拟的。
游览革命圣地,瞻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与丰功伟绩,可以使我们不忘党创业之艰难和新中国来之不易。
因此,建立以革命历史遗址、遗迹为主的红色旅游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多重意义。
2、当代英雄人物英雄人物是社会向前发展的积极推动者,是一个民族的伟大骄傲,是时代精神的集中浓缩。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英雄人物的模范作用、人民生产、生活中需要英雄人物的鼓舞作用,祖国青少年成长更需要英雄人物的教育作用。
3、古代英雄人物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宏伟画卷,一幕幕歌舞升平、一段段刀光剑影、一次次改朝换代……,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莫过于依然屹立在历史洪流中的杰出人物。
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是精忠报国和仁孝忠义的精神,是自我的超脱和保持清正廉洁,是深深的相互祝福和长久的情感牵挂。
这些英雄人物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安危的誓死捍卫,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向这些可歌可泣的古代英雄人物讴歌。
(四)其他系列文化1、民生文化通过项目的开发、经营,积极解决当地群众就业,给当地群众打开致富门路。
只有让人民富裕了,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项目开发的最终意义也才能体现出来。
2、生态文化作为人均资源少的农业大国,近年来因为“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化逐渐消失。
环境污染的加重,使得传统农业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巨大地阻碍了经济发展。
生态农业应时代而生,将科技与生态有机融合,充分理解和展现“天、地、人归一”的理念,以实现农业及自然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章项目市场分析和前景展望一、宏观环境态势强劲,国内旅游未来前景持续增长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除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外,居民对旅游的消费量迅猛增长。
2010年1月6日,国家旅游局官网发布《2009年旅游经济运行报告》,报告显示,2009年内地旅游业总收入约1.26 万亿元(人民币,下同), 同比增长9%。
2009年12月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标志着旅游产业正式进入了国家战略体系,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届时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将达2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26 亿人次以上,旅游业总收入达2 万亿元左右。
根据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们国家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占全国GDP勺8% 实现由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二、国家及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刺激消费措施,旅游业成为拉动地方GDP增长的支柱性产业根据有关权威机构分析,影响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国民收入水平、交通设施和公共休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