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三10月百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8届高三10月百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24.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这反映了诸子百家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有相互融合的特点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最终达到殊途同归25. 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A.国家政局稳定已不需要设置太尉B. 汉初为加强皇权太尉省置无常C.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D.当时各地封国削弱了中央集权26. 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

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A. 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B. 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C. 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D. 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27. 清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每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每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

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

”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

据此可推知A.官员腐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B.货币赋税已取代了实物赋税C.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D.为强化集权克扣地方的军费28. 下面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情况登记表。

据此表可知,商办企业A.面临的发展阻力逐渐减小B.仍未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C.成为当时近代社会主导力量D.其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29. 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

这说明A.义和团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B.列强“以华制华”方针失效C.列强最大化维护在华利益D.中国民族危机逐渐趋于缓和30. 1917年3月,陈独秀在《答俞颂华(宗教与孔子)》一文中指出:“中外学说众矣,何者无益于吾群? 即孔教亦绝非无可取之点,惟未可以其伦理学说统一中国人心耳。

”据此,陈独秀认为A.认为儒学可以推动社会进步B.已经摒弃资产阶级的价值观C.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认识31. 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设定的设市标准。

由此,当地少数民族的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在宪法中增加“民族自治市”的条文,这一要求A.成为中国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B.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C.表明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与时俱进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32. 古罗马在对外扩张过程中,异邦人的法律地位逐渐得到承认,并设立了专门审理涉外民商事纠纷案件的外事裁判官。

外事裁判官在司法实践中,一方面创制了以外事裁判官告示为主体的万民法;另一方面创立了审理涉外案件的程式诉讼程序。

这反映了古罗马法A. 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B.侧重缓和民族矛盾C.秉承习惯法的基本原则D.案件审理程序复杂33. 由于拿破仑三世的横征暴敛,又强迫农民缴纳血税,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战场上当炮灰,农民开始抛弃对自己小块土地和渡拿巴主义的迷恋,走上了反对拿破仑三世的道路。

材料反映出A.农民成为法国共和派争取的对象B.法国的专制主义色彩比较浓厚C.农民已成为法国革命的主力军D.法国共和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34. 有学者在谈到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时,说道:“他们热爱情绪或印象,情节或故事,耳闻目睹或具体经历过的事情,浪漫主义促使人们对于陌生而又久远的社会,以及陌生而又久远的历史时代产生新的兴趣。

”这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A.善于寻觅灵魂深处的记忆B.追求人文主义的自由思想C.注重描写社会底层的心声D.主张恢复启蒙时代的理性35. 右图为国外时政漫画《高手出招》(注:“比索”为墨西哥基本流通货币)。

漫画所示现象反映出A.经济区域集团发展受阻B.经济区域化对全球化的阻碍C.国际间货币竞争日趋激烈D.区域经济发展依存度在加深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转型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 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

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材料二“圈地运动”深刻影响了英国乡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带来了土地关系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自然经济基础逐渐消解,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廉价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发展,农场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场所。

除了受雇于农场之外,海外移民是农民的又一种选择。

殖民地的拓展吸引大部分人移居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发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内部和农业内部的转移,有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有的则亦工亦农,只有少量农民进入城市。

——摘编自王爱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子其原因。

(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圈地运动”中劳动力转移情况。

(6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英两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多本国经济发展所起的影响。

(12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科学院要把科技大学办好,选数理化好的高中毕业生入学,不照顾干部子弟。

这样做要是犯错误,我首先检讨。

这不是复旧!一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还有问题。

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比如我们提高工厂自动化水平,要增加科技人员,这就要靠教育。

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体力劳动,世界上发达国家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都是走这个道路。

科技人员是不是劳动者?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1975年邓小平《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结合材料与所学的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技、教育与生产力”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在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进士科考试中,太宗录取进士109人,与太祖朝相比,人数大增。

此后历次进士科录取人数均达数百人,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更高达987人,创有科举以来的最高数额。

在宋朝科举考试中,寒庶之族开始受到真正的重视,科举及第的也越来越多。

两宋时期取士范围的扩大,还表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向社会各个阶层的延伸,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工商之士也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

太宗即位后,即开始着力提高及第士人的社会地位,在帝王的倡导下,朝廷自上而下皆厚待及第士人,由此也使得科举入仕的文臣的地位渐趋隆盛,宋朝的以文治国之策得到彻底贯彻。

科举考试中的相关条令基本趋于完善,唐朝科举制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均予以废止,取而代之的是朝廷制定的严格的考试法令,这对于阻绝权贵之门的弄虚作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始,殿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已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殿试内容的这一变化非常明显地反映出宋朝最高统治者希望于科场中选拔真正的治国之臣的愿望。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科举制度的新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考试改革的意义。

(7分)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材料《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规定:“一支受规范的武力乃确保自由国家之安全所必需,人民持有及携带武器之权利不可受侵犯。

1919年国会通过《战争税收法》规定对枪支征收10%的联邦税。

1934年,国会通过《全国枪支法》规定以下人员禁止拥有枪支;犯有重罪或某些轻罪,逃犯,非法毒品使用者,精神有问题者,非法移民,放弃美国公民身份的人,开除军籍的军人,未成年人,受人身限制令限制的以及犯有家庭暴力罪的人。

2008年,参议院通过了新的枪械管制法,规定必须对购买者进行更广泛的背景调查。

美国人对枪支与暴力关系问题的看法非常独特,他们认为犯罪分子根本不会介意有没有枪支管制法律,而只有他们的作案对象持枪自卫,才能对他们的犯罪构成反制。

——整理自《美国新枪械管制法艰难前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公民持枪权的发展变化。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美国公民持枪权变化前后的原因。

(8分)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希特勒认为他的东侧受到了保护,在1939年8月25日,他命令军队于第二天早晨五点四十五分开始入侵波兰。

这时希特勒认为,失去苏联支持的西欧列强不会设法援助波兰。

但是正相反,就在希特勒发布命令的同一天,英国政府的代表与波兰正式签订了联盟条约。

与此同时,希特勒听说墨索里尼已决定不参战,至少暂时不参战。

这两个挫折使希特勒确信,暂时的退却是必须的,8月25日晚,他取消了入侵命令。

这位纳粹领袖这时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外交上的另一个慕尼黑。

在以后几天中,欧洲各国外交部纷纷提出了各种和解、调停和公民投票的建议,而紧急关头的这些努力没有一个产生实际的效果。

其时,德国将军们正提醒希特勒,只要再过一个月,便是使我们无法在波兰平原上调动坦克的秋雨季节。

因此,8月31日,“元首”发布了向波兰进军的最后命令。

——《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希特勒入侵波兰额原因。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希特勒入侵波兰造成的影响。

(6分)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辽宁人,国民革命军领袖,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长期软禁。

他曾回忆说,自己和蒋介石吵得最厉害的一个问题,就是“安内攘外”的问题。

要说西安事变有什么秘密的话,最大的秘密就是这几个字。

他是先安内后攘外,我是先攘外后安内。

我认为共产党是中国人,他认为在中国能够夺取他政权的人,只有共产党。

那我就不同了,夺取政权也好,不夺取政权也罢,中国共产党)都是中国人。

开始时我第国民政府有好感。

我到南京后,大失所望。

国民政府内部只有四个字:争权夺利。

他们都不是为了国家,蒋介石的中心思想就是他自己,唯我利益独尊。

共产党与国民党正好相反,共产党有目的,他相信共产主义,所以他能成功。

甚至于每一个兵,完全是一个思想——共产主义;他们经历了万里长征,剩下的这些人,可以说都是精华。

国民党军队根本没有什么的思想。

——摘编自王海晨《张学良曾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学良与蒋介石在内外政策上的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