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禁毒社工考试(终审稿)

禁毒社工考试(终审稿)

禁毒社工考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禁毒社工,主要是运用专业知识为吸戒毒人员提供法律、心理咨询服务,工作重点是帮助吸毒人员戒毒,协助寻找工作、申请低保领补等。

《禁毒法》已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禁毒法》的一个亮点是取消劳教戒毒,由最初强调对吸毒者惩罚变为治疗为主,同时确认了“社区戒毒”的法律地位中国现行的戒毒模式是以强制戒毒为主体、自愿戒毒与劳教戒毒为补充的。

”,《禁毒法》对我国的戒毒模式有新的提法:分别规定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和强制隔离戒毒,并突出了社区戒毒的作用。

范志海副教授认为,我国的戒毒社会工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1994年~2003年,创建“无毒社区”的起步阶段;2003年~2006年,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探索阶段;2006年~2007年,“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转折阶段;2007年至今,建立“有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的推进阶段。

,戒毒社会工作发展将呈现六大趋势:对药物滥用者的定位趋向功能化和正常化;戒毒康复治疗服务的社区化趋势;社区戒毒康复服务的社团化趋势;戒毒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趋势;戒毒治疗康复模式的多元化趋势;社区禁毒立法、政策与行政的一体化趋势。

从中不难看出,社区戒毒在戒毒社会工作中的比重,它代表了戒毒社会工作的未来。

一、明确思路,全面落实禁毒责任制。

一是落实领导责任。

结合本乡实际状况,我乡专门制订了《碧塘乡创建无毒社区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工作目标。

各村各单位的负责人为禁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担任各村各单位禁毒机构的组长,将禁毒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部门和单位及各村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内容;逐级、逐部门、逐单位层层签订责任状,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实行“一票否决”;对部门禁毒责任实行科学定位和任务分配,使部门责任的考核、追究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实行“两级捆绑”。

一级是驻村干部包村捆绑,负责对各村的禁毒工作进行指导、检查、督促、确保整治到位;二级是由村干部包组负责,做好创建工作。

落实捆绑责任,包保到人,确保纵包到底,横包到边。

通过实行两级捆绑,责任联带,既增强了捆绑人员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又便于捆绑人员及时发现基层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予以解决。

三是严格考核奖惩。

按照全乡禁毒工作总体目标和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要求,制定了本资料权属文秘公文第一站严禁复制剽窃操作性强、奖罚分明的奖惩细则。

工作开展正常的进行表扬,并在年终进行物质奖励。

工作不到位,宣传教育不力,包保监控措施不落实,导致本村出现涉毒情况失控,坚持给以严重的处理。

由于实行责、权、利三挂钩,全乡禁毒工作责任落实,措施到位,效果较好。

二、大力宣传,努力营造全民拒毒的社会环境加强禁毒宣传,营建禁毒氛围,是禁毒严打整治斗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是注重层层宣传发动。

自全县禁毒工作会议后,乡党委、政府连续召开了三次班子会议,研究部署全乡禁毒工作,召开了严打创建无毒社区动员大会,各村随即召开了全体村组干部及党员大会。

乡里统一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活动期间全乡共张贴禁毒的宣传挂图30份,宣传通告130份,临时标语300条,书写永久宣传标语口号60条,出宣传栏14期,形成了禁毒严打整治斗争的高压态势。

二是强化重点教育。

青少年、机关干部、涉毒人员是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两年来,乡创创建无毒社区办开展禁毒法制培训班28期。

各中小学校普遍开设了禁毒法制讲座和禁毒知识课,组织学生开展禁毒征文、演讲和制作手抄报比赛活动。

全乡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各类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加深了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形成了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浓厚氛围。

乡创建无毒社区办还组织全乡个体私营企业业主参加的法制培训班,广大私营业主普遍提高了禁毒意识,有效防止了全乡易制毒化学品在生产、运输、使用、销售环节上流入非法渠道问题。

强大的宣传声势,提高了全社会对毒品问题的认识,拒毒、防毒、反毒意识空前高涨。

三、强化管理,积极实施跟踪帮教。

为了确保禁毒工作落到实处,全乡实行了重点管理、跟踪帮教。

一是对涉毒人员实行建档管理。

乡、各村委会对辖区内涉毒人员建立帮教档案,每人一袋,包括涉毒人员的帮教成员名单、帮教措施、帮教活动记录和帮教责任状。

二是严格落实“四位一体”的帮控。

按照家庭、村、乡、派出所“四位一体”抓帮控的原则,对每个未被关押的吸毒人员都采取了帮控措施,落实包保人员。

对帮教对象做到“五知”即知基本情况、知主要社会交往范本资料权属文秘公文第一站严禁复制剽窃围、知家庭经济状况、知现实理想状况、知异常的活动时间和方向,通过采取一月一家访、半年一尿检等有效措施,帮助吸毒人员从心理上摆脱对毒品的依赖,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问题,净化周围环境,杜绝新生吸毒人员和减少复吸现象发生。

三是实施跟踪监管,落实对吸毒人员的动态管理。

吸毒人员流动性大,而且大部分吸毒人员是无工作、无住所、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增加了帮教管理的难度。

乡里采取每月1—xxxx情报交流、每旬一次毒情排查等有效措施,实施对吸毒人员的跟踪监管,基本上杜绝了失控的吸毒人员。

狠抓创建活动,巩固整治成果。

通过落实杜绝吸毒,接荐帮教、禁贩禁种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了无毒社区的创建工作。

四、立足防范,建立禁毒长效机制。

目前我乡的吸毒人员多是在外无业人员,涉毒犯罪情况还较轻微。

所以现在禁毒工作的立足点主要放在防范工作上。

在两年来的工作中,我们按照国有、省、市、县禁毒委的要求,坚持以整治促创建,以创建强化整治效果,将创建无毒社区工作纳入了全乡双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畴,按照家长—组长---村长---乡长四长责任制的要求,认真开展创建无毒家庭、无毒单位、无毒校园活动,初步建立起了禁毒的长效机制《禁毒法》已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禁毒法》的一个亮点是取消劳教戒毒,由最初强调对吸毒者惩罚变为治疗为主,同时确认了“社区戒毒”的法律地位。

有学者认为,“这无疑会推动戒毒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社区戒毒”:让禁毒社工大显身手“中国现行的戒毒模式是以强制戒毒为主体、自愿戒毒与劳教戒毒为补充的。

”这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的范志海副教授在其新近完成的《戒毒社会工作发展报告》中的概括。

由于药物滥用者除了面临着生理、心理问题,还面临着诸如社会认知、家庭接纳、社会支持等复杂而多元化的问题,因此,通过严厉性处罚、补救性管理与经验性帮教,或者只靠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并不能解决问题。

“《禁毒法》出台后,我国内地将从新角度和用新方式看待戒毒,这要求戒毒社工的专业化,而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去做这项工作。

”于捷说。

据了解,《禁毒法》对我国的戒毒模式有新的提法:分别规定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和强制隔离戒毒,并突出了社区戒毒的作用。

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我国首家专门从事社区禁毒工作的社团——执行董事兼总干事孙安清据此认为,这“有利于社工劝解药物滥用者接受社区戒毒,在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中遵守各项规章,否则将依《禁毒法》进行强制隔离戒毒”。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主任沙卫老师告诉记者,《禁毒法》使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戒毒和康复的工作将有法可依。

同时,由戒毒治疗、身心康复和回归社会等阶段组成的完整的戒毒过程,也为禁毒社会工作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此外,《禁毒法》的科学性使戒毒时期的延长和戒毒过程完整性以及对复发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地对待,这些都有益于禁毒社会工作的发展。

据有关专家介绍,戒毒社工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生活关心、戒毒康复帮助、就业指导、法律咨询服务和行为督促等多项服务措施,在降低复吸率、预防犯罪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帮助药物滥用人员戒断毒瘾,使他们恢复社会功能,这不仅对他们的家庭和睦,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稳,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

”孙安清意味深长地说。

有数据显示,2003年11月~2005年1月,上海市戒毒社工接触服务对象6055人,其中由公安机关委托戒毒社工进行尿检的3300名服务对象中,至少91%的在接受帮教期间未复吸。

这意味着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工队伍是帮助药物滥用者进行康复并融入主流社会的有效手段。

戒毒社工的发展与困境范志海副教授认为,我国的戒毒社会工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1994年~2003年,创建“无毒社区”的起步阶段;2003年~2006年,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探索阶段;2006年~2007年,“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转折阶段;2007年至今,建立“有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的推进阶段。

范志海同时归纳了戒毒社会工作发展存在的十大问题:重禁毒,轻戒毒;重脱毒,轻康复;重生理、心理康复,轻社会康复;药物滥用者的定位及其社会保障问题;戒毒工作成果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问题;不同专业的合作中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问题;戒毒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问题;社会工作体系与政法体系的兼容问题;“强政府”背景下禁毒社团自主运作的问题;药物滥用预防教育模式亟须创新的问题。

孙安清认为,上海市禁毒社工的探索还谈不上是《禁毒法》意义上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只能说是在帮助吸毒人员戒毒方面开展了多方面尝试,如引入“同伴教育”、“家庭联谊会”、“艺术疗法”等社会工作方法。

他还告诉记者,广东、江苏等地在继上海之后也组建了禁毒社工队伍,但总体上看,我国内地的戒毒社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沙卫则说:“新的完整的禁毒体系向戒毒社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对其专业素质、专业化和规范化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良法施行,戒毒社会工作还需做什么上海的探索,可以概括为是一种政府主导、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社区戒毒康复模式。

而深圳市推进戒毒社会工作发展的具体举措有:积极拓展包括禁毒在内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在禁毒部门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每70名吸毒人员分别配一名社工。

“深圳市的做法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

”范志海强调。

沙卫认为:“法律需要具体条文和解释,指导具体操作。

法律只是提供了一个框架,但是在具体执行中还需要有操作性的相关条例和解释作为行动依据。

”她同时指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架构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比如社区的戒毒康复由谁来承担,人员如何合理配置,社会工作者与街道等专职人员如何配合等等。

社区戒毒和康复的服务形式应多元化,如社区戒毒可以引入治疗性社区、中途宿舍、维持治疗、职业培训等形式。

在强制隔离戒毒机构中,建议社会工作者也能加入到治疗、管理团队之中,与医生护士、公安等专业人员配合工作。

于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滥用药物者需要的是重构社会环境,这也将是未来社区戒毒的主要方向,他们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而不是被歧视者、被教导者。

而要使滥用药物者得到社会接纳,需要机构和社区、政府、家庭的多方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