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顶山市生态园水体景观近自然度评价

平顶山市生态园水体景观近自然度评价

【摘要】本文选取平顶山市生态园为研究对象,对其园区水体景观及绿地景观进行生态评价,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建立的模型进行评估,以明确园区植被选取、景观配置、后期管理等方面的合理性,从而获取该园区规划布局、设计方式、景观效果、生态效益等方面的情况。

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对该湿地公园进行进一步的规划。

生态园区的生态评价最终结果等级为较好。

【关键字】生态自然度评价实地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生态规划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原有的自然生境和自然景观逐渐消失,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同时也是城市居民在各种公园环境中进行休闲娱乐和身心再生的重要场所,不仅要满足市民游憩的需求,也可以很好地发挥和健全城市生态效益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但是,生态园林城市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园林面积逐渐萎缩,因而加强改善城市生态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2研究区概况平顶山市生态园位于平顶山市新华区建设路与稻田路交叉口的西北侧,于2005年开始建设,总占地面积1350亩。

该园区主要是以煤矿塌陷区所形成的天然湿地为基础,既保留原有湿地面貌,又结合现代造园技术而开发建设形成的。

园区规划以“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遵循生态学和美学原理,维护物种多样性,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园林。

园内绿地植被涵盖多种乔、灌、草本植被,其中乔木20多种、灌木10多种、草本植被近10种,并融合多种水生植被,如芦苇、菖蒲、荷花等,以满足景观效果。

园区整体布局充分体现生态优先、天人合一的理念。

3研究方法3.1研究对象分区本文选取水体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园区各景观的区位特性、规划程度及景观效果并通过实地调查,将水体景观分成五个区域,并在各分区内设置样方进行调查。

3.2样方设置及样地调查水体景观样方设置是分别在五个区域内设置5个1 m ×1 m 的样方。

记录每个样方内植被的种类、数量、生活型、季相型、健康状况以及景观协调度等,并以一个区内各样方调查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数据。

3.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分标准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APH )建立景观自然度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并且在指标的选择上遵循客观性、全面性、代表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原则。

[4]本研究以景观的多样变化为基本内容和宗旨,选择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水生植物景观质量的相关定量指标,统计植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活型多样性、观赏特性多样性和季相多样性等指标。

这些指标决定了水体景观的结构与外貌,丰富程度与时序变化,直接影响景观质量及其观赏效果。

同时,水生植物景观效果及其观赏也受周围环境或其他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水生植物景观与其生长环境的和谐以及与整体环境的协调等。

此外,植物的健康状况和可达性也对水生植物的景观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这就构成了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的内容。

由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两部分形成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具体的计算中,物种多样性指标根据设计空间单位中应用的植物种类和株数计算获得,且选用植物生长旺盛的夏季数据作为计算的基础数据。

水生植物生活型多样性以挺水、浮水、沉水植物加以归类统计,计算多样性指数。

观赏特性多样性和时序多样性应用同样的方法加以计算,其中观赏特性分为观花、观叶、观果或其他等4种观赏类型进行统计。

景观季相多样性主要以观花植物开花季节分布来反映。

3.3.1定量评价模型及其指标的标准化由于指标间量纲不统一,缺乏可比性,须对参评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杨娟等,2006),以克服参数间的不可比性,参评因子标准化公式如下:minmax minx x x x S i i --=式中,i S 为参评因子标准化值,i x 为参评因子实测值,max x 为实测最大值,min x 为实测最小值。

运用综合指数法建立自然度评价模型,即:∑∑=--=--⨯+⨯=mj C B j B A n i C B i B A ji W S W W S W A 1121式中,A 为景观自然度综合指数,1BA W -、2B A W -分别为二层指标权重,iC B W -、jC B W - 分别为三层指标权重,iS 为参评因子标准化值,n 、m 分别为二层指标下的三层指标个数。

3.3.2定性评价评分标准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评分法进行量化,分值采用10分制,以“10,8,6”的等级分值代表好、较好、差,如有介于两个等级之间的打分为9,7,5等表示。

其中植被的健康状况、植被与硬质景观的和谐性、植被与生境的和谐性、植被与整体环境的和谐性、植被景观的可达性等指标都是做定性的评价。

3.5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依据各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分级评价标准建立判断矩阵从而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见表1。

表1水体景观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目标层(A)准则层(B)A-B权重值指标层(C)B-C权重值物种多样性指数(C11)0.333水植被观赏特性多样性(C12)0.238 体植被质量指标0.647 植被景观季相多样性(C13)0.095 景(B1)植被生活型多样性(C14)0.191 观植被的健康状况(C15)0.143自然植被与硬质景观的和谐性(C21)0.167度植被协调性指标0.353 植被与生境的和谐性(C22)0.333指数(B2)植被与整体环境的和谐性(C23)0.444植被景观的可达性(C24)0.0563.6水体景观综合指数分级与评判标准依据得出的数据所存在的分布区间情况,以及借鉴以往文章的研究成果[5],本文对景观自然度指数评价等级进行如下的划分,并设定一定的评判标准。

表4近自然度指数分级及评判标准水体景观综合指数值等级评判标准0.8~1.0 Ⅰ优0.6~0.8 Ⅱ良0.4~0.6 Ⅲ中等0.2~0.4 Ⅳ较差0~0.2 Ⅴ差4结果与分析4.1水体景观自然度评价结果及分析在水体景观的五个分区内共调查得到水生植被7种,其中挺水植物有芦苇、菖蒲、荷花,浮水植物有浮萍、睡莲,沉水植物金鱼藻、苦草。

对指标体系中各参评因子计算得出的结果以及各水体景观分区的自然度水平评价,具体见表5、表6。

表5水体景观指标分析三级指标L1 L2 L3 L4 L5物种多样性指数 1.083 1.135 0.942 1.023 1.025 植被观赏特性多样性0.485 0.129 0.052 0.326 0.102 植被景观季相多样性0.654 0.530 0.543 0.551 0.526 植被生活型多样性0.854 0.634 0.454 0.509 0.524 植被健康状况8 6 8 7 9植被与硬质景观的和谐性8 7 7 6 7植被与生境的和谐性7 6 6 5 6植被与整体环境的和谐性7 6 8 6 8植被景观的可达性 6 6 4 6 7 从植被观赏特性多样性角度来讲,L1区为最高为0.485,因为该区域水生植被种类最多,包括芦苇、菖蒲、荷花,睡莲、浮萍,金鱼藻等,涵盖所有水生植被的85.71%,其观赏价值最高。

而其他区域仅有芦苇及少量菖蒲或金鱼藻,植被的单一性使得观赏价值降低。

五个区域的景观季相多样性指数不算太高且相差不大,均处于0.5-0.7之间,其主要在于水生植被均在春夏季景观较好,而秋冬季节则无景色可言。

由表5可知,园区水生植被分布极不均匀,每个区的生活型多样性指数不尽相同,其中数L1、L2区生活型多样性高,分别为0.854、0.634,其景观层次相对较强。

而其他区域植被分布均为单一的芦苇或少量的菖蒲,因而植被的生活型多样性指数偏低。

尤其是L3区,仅为0.454。

表6 水体景观分区的自然度评价结果及分级水体景观分区植被质量指标指数植被协调性指标指数水体景观自然度综合指数等级L1区0.863 0.759 0.826 ⅠL2区0.464 0.287 0.402 ⅢL3区0.108 0.694 0.315 ⅣL4区0.383 0.037 0.261 ⅣL5区0.347 0.750 0.489 Ⅲ由表6数据可知该园区水体景观的自然度处于四个等级中,其中L1区自然度指数最高为0.826,处于Ⅰ等级;L2、L5区处于Ⅲ等级,;L3、L4区均处于Ⅳ等级。

由于水生植被的种类仅7种,因此水生植被观赏性特性多样性、景观季相多样性以及生活型多样性为水体景观近自然度的重要影响因子。

植被的质量指标L1区最高为0.863,其他区域均处于0.5以下,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水体景观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中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植被观赏特性多样性所占权重稍大,分别为0.333、0.238,而只有L1区在这两项指标中占优势。

另外,除了L2、L4区的植被协调性指标指数低之外(分别为0.287、0.037),其他区域的该指数均较高,主要在于这两个区域中植被与硬质景观、生境及整体环境的和谐性较差。

5水体景观规划5.1水体景观的分区治理L1区为自然度最高的区域,则应重点保护起来,并逐渐提高其生态性。

L2、L3、L4、L5等区植被种类不多且其生活型较单一,尤其是L3区,其生活型多样性指数仅为0.454。

对该部分的区域应根据各区所存在的不同情况加以合理的规划种植。

并且在各区植被的种植上应做到植被的多样、丰富,并以本土的水生植被为主,充分达到增加水体景观近自然度水平的目的,如荷花、睡莲、海寿花、水仙、石菖蒲、花叶芦竹、美人蕉、水葱、水毛茛、黑藻等成为首选植被。

其规划重点在于达到水生植被丰富的同时使其景观效果达到最佳,并且可以吸引各种水鸟的栖息,增加园区的生态性以及灵动性。

5.2湿地护坡改善及整体景观规划湿地公园的湖岸为水泥护坡,这种设计方法是一种极不生态的做法。

因此需要将水泥护坡拆除,改为草皮护坡,并在湖岸周边种植芦苇、水草及观赏性水生植被。

对于园区水体景观的整体规划,则可以采用北京“土人景观”的设计理念建设湿地水景观光廊道,将湖岸与湖心岛连接起来以充分做到景观可达性。

并且该设计理念已应用于国内多个湿地景观的建设。

该设计不仅仅保护了湿地的生态,更为人们提供了观赏湿地整体景观的途径,并且建成的廊道更是园区的一大景观,丰富了园区的景观效果。

6结论本文通过对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自然度评价,明确了园区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及自然度水平,具体结果如下:水体景观分区L1、L2、L3、L4、L5的自然度指数分别为0.826、0.402、0.315、0.261、0.489,所属等级分别为Ⅰ、Ⅲ、Ⅳ、Ⅳ、Ⅲ级。

文中针对各区自然度较低的影响因子,综合分析并结合实践,提出了相应的近自然规划措施,以期达到改善景观近自然的目的。

然而湿地公园建设和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在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的基础上,还需加强领导、健全管理体制。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其良性发展,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