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工程名称为:xxx工程。
线路电压等级为110kV,线路起自xx镇220kVxx变xxI、新桥II构架,终止于新建xx变大安I、xII进线构架。
线路前进方向定为由220kVxx变沿线路指向110kVxx变。
110kVxxxI 、II线路工程全长21.371公里,双回路共塔架设,三相导线每相为单导线。
导线采用 LGJ—400/50钢芯铝绞线;地线采用双避雷线,其中左侧挂GJ-80钢绞线,右侧挂16芯光纤光缆。
该线路共使用杆塔61基,其中直线杆塔44基,转角(或终端)杆塔17基。
地形情况:水田60%,丘陵约40%。
二、基础工程量(一)铁塔基础浇制砼方量1866.72立方米。
(二)基础形式及使用数量自立式铁塔基础形式详情见下表:(三)基础施工工艺流程三、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一)线路复测1.复测准备(1)复测使用的经纬仪其最小读数不应大于1’;(2)使用的仪器及量具如经纬仪、钢卷尺、塔尺、法杆等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查,符合精度要求并且有检定合格证方能使用;(3)测量当时的天气晴朗,能见度较好;(4)复测工作由持有合格证的测量工主持。
2.复测内容(1)复核设计勘察时钉立的桩位,尤其是杆塔中心桩的位置;(2)两相邻杆塔位中心桩间的距离、高差;(3)转角桩的角度值;(4)地形变化较大,导线对地距离由可能不够的地形凸起点的标高,杆塔间被跨越物的标高,交叉跨越位置和标高。
3.复测要求(1)线路前进方向为由大安变电所沿线路指向新桥变电所,并依次而分为线路左侧和右侧;基础方位示意图如下:(2)复测精度要求(3)复测以耐张段为单位,不同施工队的交界处,复测时必须互相测过对方施工段的杆号两基以上,以保证线路的中心桩在同一直线上;(4)对个别丢失的杆塔中心桩,应按设计数据予以补钉。
(二)平基及分坑1.平基(1)平基前应根据杆塔位中心桩的位置订出必要的、作为施工及质量检查的辅助桩。
基础施工及面降低或平基,一般应保留原设计中心桩,施工中保留不住的杆塔位中心桩必须对其订立的辅助桩位置作记录,以便恢复该中心桩。
L=()()()[]()∂-+++⨯θθθsinsin/5.12/1tgHbG左大安变右新桥变L-----------中心桩到开挖上边坡的斜距 H-----------设计降基值(m ) G-----------基础根开(m)b------------靠近开挖边坡基础的主柱断面宽(m ) a------------原山地自然坡度角(度)θ-------降基内边坡坡度允许值(度)2.铁塔基础分坑采用外心控制法,如图所示:将仪器架于中心桩P 以线路方向桩C 校核横担方向控制桩K ;以C 桩为基准,沿杆位中心桩前后(a+b )/2钉出A 、B 两控制桩;以K 桩为基准,沿杆位中心桩前后(a+b )/2钉出C 、D 两控制桩;丈量A 、B 、C 、D 四个桩构成的正方形;分别以A 、B 、C 、D 桩量(a+b )/2定出基坑中心,量L1、L2确定坑口对角点d4、d2,以d4、d2定出坑口尺寸。
L0=b 22;L1=()d b -22; L2=()d a +22; 正方形基础时,a=b 。
(a 为基础正面根开值,b 为基础侧面根开值,d 为坑边尺寸)。
(三)土石方工程 1.基面平整所有的排水沟、堡坎、挡土墙施工尺寸按基础施工图总说明进行。
2.基础开挖 (1)基本要求 (A)基础开挖顺序基础开挖按设计及施工要求,先降基后进行基础开挖;对于降基量较小,可与基坑开挖同时完成。
(B)开挖前注意事项a)熟悉设计图纸;b)杆位桩、控制桩是否完好;c)转角方向、中心桩位移、上拔下压基础布置是否正确;d)基坑基坑口尺寸及相互几何尺寸。
(C)基坑开挖深度要求a)杆塔基础坑深应以设计施工基面为基准。
拉线基础坑深在设计未提出施工基面时。
应以拉线基坑中心地面标高为基准;b)杆塔基坑深度允许偏差为+100mm,-50mm,同一基基坑深度在允许偏差范围内按最深一坑操平;c)岩石基坑及拉线坑不允许有负偏差;d)实际坑深偏差偏差超深100mm以上时,以铺石灌浆处理;拉线坑超深,如影响拉线对地夹角,超深部分以填土夯实处理。
(2)基坑开挖施工(A)土坑开挖基本要求a)开挖时注意保持坑壁边坡;b)排除基面浮石、积水,必要时开挖排水沟;c)基坑内积水、渗水应及时排除;d)地下水位高、渗水量大,坑底应设积水坑,便开挖边排水;e)软弱地质开挖,可设挡土板,挡土板应按阶梯布置且设对撑;f)为防止塌方,出土堆放应离开坑口1m以外,特别是水渗透强及饱和土质,更应注意这个问题;(B)流动性淤泥土质采用锅底型开挖方法设计采用浅埋大板式基础的流动性淤泥土质,可采用锅底型开挖方法,要求如下:a)根据流动性强弱,选择开挖边坡,边坡可根据土壤自然安息角确定;b)为保证基坑成型,坑壁宜采用保护措施;c)为方便人员往返及运输,应铺设人行坡道;d)在地表距坑口边3m以外,开挖排水沟。
(C)岩石地质采用普通爆破法或微差爆破法a)作业人员应持有效的爆破操作证;b)基坑附近有重要障碍物,宜采用静态破碎法;(四) 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所有铁塔基础均采用混凝土现浇施工。
1.基础材料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骨料检验骨料使用前必须进行抽样检验,砂、石的质量检验方法执行JGJ53-92《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和JGJ52-92《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标准。
砂石检验应委托部(省)认证的土建实验室完成,提出的检验报告作为配合比设计的依据及竣工移交的资料,基础中掺入的大块石,不应有夹层、裂缝,强度不低于混凝土用石的标准,尺寸宜控制在150~250mm内,且不宜使用卵石;(2) 水泥、外加剂及浇制用水a)水泥品种按设计要求选用;b)水泥生产厂应提供产品合格证及质量检验资料,包括生产日期、批号、初终凝时间、商品标号的具体指标,并应符合下列标准:GB175-92《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c)采购的水泥应委托部(省)级认证的土建实验室进行抽样复检,出厂日期超过3个月需抽样检验,以确定水泥的实际标号;d)按工程特点制定掺加外加剂的施工技术措施,同一个工程只能使用一个品种和同一批号的产品,外加剂必须由生产厂提供完整的使用说明书,并在使用前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其掺入量。
e)浇制水用水应清洁,含泥及腐殖质少,无危害混凝土的化学成分,必要时进行化验,不得使用海水。
(3)基础钢筋a)按基础施工图中的品种于规格采购钢筋。
生产长或供货单位必须提供合格证及质量特性文件(应注明产品批号),并符合以下标准:GB13013-91《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5014-91《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筋钢筋》、GB701-91《低碳钢热轧圆盘条》;b)钢筋制作应按设计图纸尺寸进行,加工后的形状、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应洁净平直、无损伤;c)钢筋的焊接要求采用手工电弧焊或其他焊接方法,不允许采取气焊。
焊接由有焊接合格证的焊工进行。
(4)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应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的设计要求,委托部(省)级认证的土建实验室进行试配确定,提出的试验报告作为配合比施工的依据及竣工移交的资料。
2.现场布置(1)现场布置方案根据基础结构及地质特点,为方便施工,应合理安排砂、石、水泥堆放场地、搅拌机位置、排水方式。
对于大型特殊基础工程,应有现场平面布置设计图;(2)砂石堆放场地a)避开积水或与冲刷处;b)种植土、水田及软塑、流塑、膨胀土地质,应垫有隔离措施;c)方便筛砂选石。
(3)水泥堆放场地a)选择较高地势,避开水流冲刷;b)宜离地垫高200mm,堆放高度不宜超过2m,且用雨蓬盖严。
(4)搅拌机设置a)大型搅拌机宜远离基坑口,混凝土用斗车运输;b)小型搅拌机可置于坑口边,但离坑口不小于1m,软弱地质应加垫木,增大与地面接触面积;c)使用电动搅拌机及电动振捣器,应装有触电断路器的配电箱;d)进出料作业方便;e)所用搅拌机应经过检查,性能可靠,安全设施齐全;(5)搅拌机旁设水箱在搅拌机旁设水箱,水箱容积视运水距离远近而定。
(6)钢筋堆放及绑扎场地应平整干燥;3.支模与扎筋(1)准备工作a)检查基坑各有关尺寸;b)清楚坑内积水及杂物;c)软弱地质按设计要求铺石灌浆;d)清理配套模板;e)制作钢筋保护层、砂浆垫块及立柱底部垫块;f)核对钢筋品种、规格、尺寸和数量,消除表面浮锈和油污。
(2)钢筋绑扎a)钢筋可在坑外绑扎成型后放在模内,斜向基础斜柱钢筋及柔性基础底板钢筋宜在模内绑扎;b)由焊接点的主筋,应错开布置,同一断面接头面积受拉基础不大于总面积的25%,受压基础不大于总面积的50%,c)钢筋交叉点应用铁丝扎牢;d)主钢筋的弯钩面积,位于模板平直部分则与模板垂直;位于模板角部则沿该角的平分线布置;e)钢筋绑扎后,按设计图进行复查,确保数量正确,位置尺寸偏差在容许范围内。
(3)阶梯型基础模板安装a)底层模板安装于坑底平面上,用水平尺调平,以基础控制桩校正;b)阶梯模板逐层安装,均用水平尺操平,并校核各层安装位置;c)将扎好的钢筋笼放入安装好的阶梯模板内,立于垫块上,校正后上部用铁丝固定,并在主筋上装保护层控制垫块。
d)装好立柱模板;e)各层阶梯模板及立柱模板用支撑稳固;f)安装地脚螺栓;g)以控制桩为准,用经纬仪对整基模板、地脚螺栓安装尺寸检查调整,并做好记录和立柱顶面混凝土位置标记,用柔软物包裹地脚螺栓丝扣部分;h)转角塔需按预偏要求,调整内外脚基础立柱混凝土顶面标高。
(4)斜向基础模板安装a)阶梯型斜向基础的立柱中心与底板及各层台阶中心不重合,需计算其偏移值,具体数值根据设计图纸计算;b)柔性斜向基础由底板及斜方锥立柱组成,底板通常布置上下层钢筋网格,立柱钢筋笼为变截面;c)斜立柱模板采用标准模板与异型组合,立柱模板在坑内宜采用吊模法;d)底脚螺栓焊接固定;4.混凝土浇筑(1)准备工作a)对模板、钢筋及地脚螺栓安装进行复检;b)堵塞模板缝隙,涂刷脱模剂;c)地角螺栓丝扣部分采取措施保护;d)按施工措施要求搭设作业台架;e)混凝土灌注高度超过3m时,台加上应安装灌注漏斗与溜筒。
(2)质量控制混凝土浇筑为全过程控制,必须由专人进行监视及检验。
a)监视混凝土搅拌后的颜色是否均一,水泥砂浆是否完全包裹石子;b)检查砂、石、水泥实际用量,每班日检查不少于3次。
允许偏差为:水泥、水、外加剂为±2%;砂、石为±3%;c)试块制作,制作前认真检查试块模尺寸。
每组3个试块在同盘混凝土中取料,制作后标明杆塔号及日期。
(3)搅拌a)机械搅拌混凝土,根据搅拌机型、搅拌机出料量、坍落度确定搅拌最短时间;b)人工搅拌混凝土应遵从“三干四湿”原则:i.将砂倒入搅盘,再倒入水泥,干拌3次,达到颜色均匀;ii.b、倒入石料,加入规定水量的80%,进行搅和,边搅和边洒入余下的水,搅和4次以上,达到混合颜色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