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科院上海分院生命健康领域重点研究内容介绍

中科院上海分院生命健康领域重点研究内容介绍

附件1中科院上海分院生命健康领域重点研究内容介绍目录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三、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四、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五、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六、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七、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八、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九、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十、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十一、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十二、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原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脑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昆虫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经过结构调整、体制创新组建而成,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等也先后整建制并入。

根据中科院“创新2020”发展战略,上海生科院瞄准国际生命科学前沿领域,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生命现象本质、人口健康和农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面向国际前沿创新基础研究,以基因功能及其调控为核心,设基因功能的蛋白质科学和表观遗传调控两个主题,旨在解决分子生物学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并为“人口与健康”做出贡献。

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定位于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设立神经系统发育、神经信息处理和神经疾病机理三个研究方向,以揭示脑功能的神经基础为突破口,研究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些关键性的前沿科学问题。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细胞活动的信号网络及作用机理为主要研究方向,以阐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运动等基本生命活动及其分子调节网络的组分、相互关系、调控机理,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定位于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以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免疫调控和肿瘤干细胞、以及干细胞临床应用为研究方向,探究干细胞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与临床医学问题,开展重大疾病的临床治疗。

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作为首个系统生物学部门重点实验室,拥有整合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组学分析技术以及生物大数据处理与建模技术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开展了生命复杂系统以及重大慢性病发生发展的机理研究。

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我国首个致力于营养与代谢研究的部级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导致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遗传和环境因素以及相关病理学基础研究,以期建立基于中国人群和个体代谢特征的早期预测和营养干预方法。

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定位于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发展合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要研究方向,建立合成生物学的关键技术平台,实施合成生物学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并将研究成果进行转让和转化。

计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致力于通过与实验生物学紧密结合,开展计算生物学研究,以定量的方法解读生命的奥秘。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复杂性状的量化建模;2.基因表达调控的整合生物学;3.进化与群体基因组学。

分子病毒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面向国家公众健康与医药卫生的战略需求,定位于具有国家战略需求的病毒学与免疫学相结合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新型疫苗及诊断技术提供新策略和新思路。

上海市分子男科学重点实验室总体定位为男性生殖健康的基础研究,研究方向为男性生殖调控和男性重大疾病的分子基础,切入点为精子发生与成熟的表观遗传调控。

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筹)2014年7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复同意筹备建立,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上海生科院分中心的依托机构。

主要研究方向为转化毒理学新技术、食源性危害物毒性机制及代谢途径研究。

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认知的神经基础和神经系统疾病机理为两大研究方向,以具有较高智力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猕猴、食蟹猴和狨猴为主要模式动物,探索和研究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

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集中进行植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探索植物重要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调控机理,克隆作物重要性状基因,从分子遗传水平剖析其功能和作用机理,为我国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面向国家农业安全生产及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需求,立足昆虫学研究的学科前沿,在昆虫系统进化与群体遗传、昆虫变态发育的遗传与激素调控,以及昆虫—环境相互作用等方面开展前瞻性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

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瞄准国际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以及药物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开展创新药物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发展药物研究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重点围绕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开展新药研发,并加强现代中药的研发。

现有四个国家级研究中心: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中药标准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化合物样品库。

研究机构和技术平台有:药物化学研究室、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药理学第一研究室、药理学第二研究室、药理学第三研究室、药物靶标结构与功能中心、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上海药物代谢研究中心、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药物制剂研究中心、上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化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神经药理学国际科学家工作站、中科院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以及分析化学室、药物质量控制与固体化学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实验动物室以及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

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上海药物研究所唯一将化学和生物学两大学科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实验室,包含了天然产物化学、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药理学和毒理学四方面的科研骨干。

实验室采用各学科最新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在中草药和天然产物中寻找发现新药的“苗子”(先导化合物),进行临床前研究,同时开展药学领域的理论研究。

通过学科交叉的优势,实验室形成了药物发现和研究的合理体系,并依托研究所的总体研究实力,将先导化合物开发成新药。

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受体蛋白为核心,以解决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解析与重大疾病相关的GPCR、离子通道和核受体及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阐明其结构与功能关系,发现新功能和新机制;进一步筛选、设计与优化具有调节GPCR、离子通道和核受体生理功能的小分子配体,确证特异性的药物作用新靶点,为新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先导化合物。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由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同投资建设,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新药筛选中心。

作为公共技术平台,国家新药筛选中心面向全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提供样品筛选和专业咨询服务。

化合物活性筛选是创新药物研究的起点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离开筛选就无从发现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新型化学物质,新药的研究开发就将成为无源之水。

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围绕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开展中药标准品和对照品生产、中药标准综合评价、有毒有害物质脱除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中药材、饮片、提取物和中成药质量控制技术和标准体系。

未来3-5年,建立一套科学的中药炮制规范体系,每年完成10个左右中药饮片的炮制研究规范,建立拥有5000个中药单体化合物的样品库,研发适合中药注射剂特点的质量控制技术,建立符合中药复杂体系特点的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国家化合物样品库由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承建的大型基础科研设施,位于“药谷”张江。

国家化合物样品库的储量在2015年将超过100万个,具有结构多样化、存储专业化、管理集中化、信息系统化和质控标准化等特点。

作为我国创新药物研究的重要物质和信息资源,它将为国内外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药物化学合成研究室药物化学研究室主要从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化学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同时针对与新药研发过程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展系统研究,其研究领域涉及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天然活性化合物全合成、组合化学和药物合成新技术新方法等。

重点研究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噁唑烷酮类、氟喹诺酮类、炭青酶烯类)、抗病毒药物(抗乙肝药物、抗HIV药物)、抗疟药物、抗糖尿病药物、抗骨质疏松药物、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以及免疫调节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等。

三、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多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重大问题为导向,以有机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导,围绕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新材料三大领域,重点突出健康和生命、环境和生态系统、资源利用与开发、新材料、能源开发应用和国家安全等领域中相关的基本有机化学课题等六大研究方向,带动化学生物学、金属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元素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化学信息学、有机材料化学和有机分析化学等八大学科发展。

上海有机所现有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氟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高分子材料研究室、计算机化学与化学信息学研究室、分析化学研究室与分析测试中心,沪港合成化学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合成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联合实验室等。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现代有机合成、结构分析、物理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药理学为手段,发展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有机小分子并研究其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为了解生物大分子的功能,阐明生命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分子识别做出贡献。

为新医药、新农用化学品的开发提供先导化合物。

同时发展有机合成和生物合成的新方法。

以“基于有机小分子的化学生物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充分利用我们在化合物创制方面的特长,以了解生物活性小分子对于生命过程某些关键目标的调控为主要目标,同时为有机化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应用方面可以为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创新的药物筛选靶点、新药先导化合物、以及临床药物的先进生产工艺等,为我国未来创新型国家科技体系的形成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做出贡献。

实验室具体的研究方向如下:1.生物活性复杂天然产物研究:针对具有抗癌、抗炎、抗菌以及神经活性的生物碱、环肽、甾体及糖类天然产物进行全合成、结构-活性关系、及其与靶分子的作用机制研究。

2.生命体系小分子调节剂研究:针对在细胞内外信号传导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因子如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激酶以及细胞凋亡过程和自吞噬过程,发展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小分子调节剂并应用于了解生物大分子功能的研究。

3.有机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利用单晶衍射和NMR等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以及活性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结构和构象,从而探讨活性小分子如药物分子作用的内在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