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解释及填空。一

名词解释及填空。一

一,名词解释1,有效渗透率:当多相流体并存时,岩石对其中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岩石对该相流体的相渗透率,也成为有效渗透率。

2,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圈闭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3,异常低地层压力:某一深度的底层压力明显小于该深度的静水压力4,输导体系: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组合5,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因素控制的,在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1,储集层:能够储存流体,并且能渗滤流体的岩层2,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必须具三要素: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3,油气聚集带: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以系列油气田的总和4,相渗透率:当多相流体并存时,岩石对其中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岩石对该相流体的相渗透率5,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1、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3、相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4、地层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或者是由于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5、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

6、油气聚集: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7、二级构造单元:盆地中由一系列相似的单一构造所组成的构造带称为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

8、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二,填空题1,盖层的岩性一般是泥质岩类,膏岩类,少数是碳酸盐岩;2,III型干酪根H/C原子比低,在结构上富含多环芳香结构和含氧官能团,其原始物质主要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生油潜力小;3,从地球化学特征方面评价烃源岩,主要应从丰度,类型,成熟度三方面进行评价;4,石油的非烃化合物组成主要包括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5,烃源岩异常高压的成因有欠压实作用,蒙皂石脱水作用,有机质生烃作用,流体热增压作用等原因;6,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孔,洞,缝三种类型;7,按苏林分类,常见的油田水类型为重碳酸钠型,氯化钙型;8,随天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天然气的值变重,在成熟度相同条件下,油型气的比煤型气的轻;9,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主要方法有根据圈闭形成时期,根据烃源岩的生排烃期,油藏饱和压力法,流体包裹体分析方法,储层自生伊利石年代学分析;10,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微观上包括孔隙,微裂缝,宏观上有输导层,断层,不整合面;11,油气的生成主要受温度和时间俩个因素控制,温度对生油速度的影响呈指数关系,时间的影响呈线性关系;温度和时间具有互补性。

因此,老的烃源岩的生油门限一般比年轻烃源岩的生油门限温度高;12,一个盆地的油漆保存条件主要与盆地的良好的区域盖层,相对稳定的构造条件,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等条件有关;13,导致油气藏破坏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剥蚀和断裂作用,热蚀变作用,生物降解和氧化作用,水动力和水洗作用,渗漏和扩散作用;14,在流体势等值线图上,油气运移方向是高势区向低势区,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地区是低势汇合去和汇聚流指向区;15,世界上油气最富集的盆地有三种类型,波斯湾盆地类型属于前陆盆地,渤海湾盆地类型属于裂谷盆地1. 氯仿沥青“A”岩样未经酸(HCI)处理,用氯仿抽提出的产物,称为氯仿沥青“A”。

2. 生油窗液态烃生成的主要成熟度区间,相当于镜质体反射率值0.5%~1.2%。

3. 相渗透率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

4. 隐蔽圈闭指无法通过编制构造图方法确定的圈闭,主要指地层和岩性圈闭。

5.油气田系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6. 含油气系统含油气系统是一个包含着有效的烃源岩、与该源岩有关的油气及油气聚集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过程的天然系统二,填空题1,石油的四种主要族组分是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三大核心课题是成因,成藏,油气分布规律3,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氧含量低,富含脂肪族链状结构,主要来源于藻类生油潜力大4,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孔,洞,缝5,逆牵引背斜圈闭通常与同生断层相伴生,主要发育在裂谷盆地的三角洲环境中 6,一个盆地的保存条件主要与盆地的区域性盖层,构造环境,水动力有关 7盖层的岩性一般是膏岩类和泥质岩类,少数是碳酸盐岩8油气藏是指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9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石油主要呈游离相状态运移,而天然气既可以呈水溶相运移,也可以呈游离气相运移,还可以以分子状态运移10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通道有输导层,断层,不整合面11岩性油气藏主要包括储集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储集岩透镜体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 12世界上油气最富集的三种类型的盆地是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1、地层不整合遮挡剥蚀突起;岩性2、成熟-高成熟,生烃\流体热增压\粘土矿物转化\欠压实3、细粒\色暗\富含有机质;湖相\半深湖相4、断层\不整合\渗透层,毛细管力\浮力\水动力\构造挤压5、生物气\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裂解干气;高6、气藏\凝析气藏\油藏\油气藏7、生物气\石油伴生气8、奥陶系\松辽盆地\白垩系9、背斜\岩性上倾尖灭\断层, c早于b 10、断块\背斜\岩性尖灭\古潜山三,简答题1,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一般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Ro值的范围是多少?各阶段生成的主要产物是什么?答:有机质的演化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未成熟阶段):Ro《0.5%,以细菌活动为主。

产物主要为生物甲烷,CO2,H2O,干酪根伴随生成少量未熟油;(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成熟阶段):Ro=0.5%~1.2%,产物以液态石油为主,包括部分湿气。

(3)热裂解生湿气阶段(高成熟阶段):Ro=1.2%~2.0%产物主要为湿气。

(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过成熟阶段):Ro》2.0%,产物主要为干气,还有少量的固体沥青和次石墨。

2,油气二次运移方向受那些地址因素控制?他们如何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答:油气二次运移主要受三种力的作用:(1)浮力—促使油气向上倾方向运移;(2)毛细管阻力—油气沿阻力最小的方向运移—优势输导体系(3)水动力(压力)--从折算压力高向折算压力低的方向运移;因此,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地层的产状与区域构造格局:在浮力的作用下,油气运移方向主要受地层产状和区域构造格局(坳陷和隆起的分布)的控制;油气运移的大方向有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从凹陷区向隆起区运移;位于坳陷附近的隆起带及斜坡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坳中长期继承性的隆起带最有利)。

(2)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优势运移通道孔渗性好,毛细管力小,油气运移阻力小,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

优势运移通道受砂体的控制:三角洲,水下扇,扇三角洲等砂体;优势运移通道受断裂分布的控制;盖层地面的构造脊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

(3)盆地水动力条件:在水动力作用下,油气从折算压力高值区向低值区运移;在压实流盆地中,水动力的方向一般与浮力的方向一致;在重力流盆地中,水动力对油气运移方向的影响与水动力的强弱和方向有关。

油气的主要运移方向受多种因素控制,除上述特点外,油气运移的方向还要受储集层岩性岩相的变化,地层不整合,断层分布及其性质,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判断油气运移的主要方向时,必须综合分析以上各种条件,才能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

3,简述“充足的油气来源”的地质含义?答:“充足的油气来源”的地质含义包含两个方面:(1)有效的烃源岩(优越的生排烃条件);(2)有利的运移条件。

有效的烃源岩(优越的生排烃条件)是指:1)烃源岩的规模大,即面积大,层数多,厚度大;2)烃源岩的质量高,即丰度高。

类型好,成熟度适中;3)烃源岩的排烃条件好,单纯块状厚层砂岩或单纯块状厚层泥岩发育区对石油聚集时不利的,只有在砂岩单层厚10-15米,泥岩单层厚30-40米,二者略呈等厚互层的地区,砂泥岩接触面积大,烃源岩排烃效率高,最有利于油气聚集。

有利的运移条件包括:1)盆地构造格局,即研究的目标是否处在有利的构造位置上,凹中隆,斜坡带,古隆起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2)距生油中心的距离,越近越好;3)是否有有利的油漆运移通道连通;4)是否处在有利的油气运移方向上,目标与生油中心之间有无封隔体的遮挡。

4,简述单断型裂谷盆地的构造分带和油气藏分布特征?答:单断型裂谷盆地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带:陡坡带,洼陷带,中央构造带和缓坡带。

陡坡带: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洼陷带:岩性油气藏为主(透镜体,湖底扇,浊积砂体)中央构造带:潜山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缓坡带:岩性尖灭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断块油气藏1,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地质因素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影响的?答: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地层的产状与区域构造格局:在浮力的作用下,油气运移方向主要受地层产状和区域构造格局(坳陷和隆起的分布)的控制;油气运移的大方向有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从凹陷区向隆起区运移;位于坳陷附近的隆起带及斜坡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坳中长期继承性的隆起带最有利)。

(2)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优势运移通道孔渗性好,毛细管力小,油气运移阻力小,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

优势运移通道受砂体的控制:三角洲,水下扇,扇三角洲等砂体;优势运移通道受断裂分布的控制;盖层地面的构造脊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

(3)盆地水动力条件:在水动力作用下,油气从折算压力高值区向低值区运移;在压实流盆地中,水动力的方向一般与浮力的方向一致;在重力流盆地中,水动力对油气运移方向的影响与水动力的强弱和方向有关。

2,简述挤压背斜圈闭的形成机理,挤压背斜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分布特点?答:圈闭形成机理:由侧向挤压作用形成挤压背斜油气藏的基本特征:(1)倆翼地层倾角较陡,呈不对称状,一翼陡一翼缓;(2)闭合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3)常有断裂(逆断层)伴生;分布特点:多分布在挤压型盆地,常成排成带出现;3,简述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和储集物性的主要地质因素?答:(1)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发育和储集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