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肺吸虫
①第一中间宿主 — 淡水螺
纹沼螺
长角涵螺
赤豆螺
肝吸虫生活史
1.宿主 2.感染 3.移行 4.寄生 5.离体
②第二中间宿主 — 淡水鱼、虾
肝吸虫生活史
1.宿主 2.感染 3.移行 4.寄生 5.离体
②第二中间宿主 — 淡水鱼、虾
广东省不同鱼种 肝吸虫的感染率(%)
麦穗鱼 61.2
白鲢
56.3
白鲩
55.6
吸虫概述
一.吸虫的共同特征 1.形态
• 长舌状/叶片状 ,背腹扁平 • 有口无肛
• 雌雄同体(血吸虫除外)
• 有口吸盘和腹吸盘
• 虫卵有卵盖(血吸虫除外)
吸虫概述
一.吸虫的共同特征 1.形态 2.生活史
虫毛 胞 雷 卵蚴 蚴 蚴
水
中1
尾囊 蚴蚴
中2
童 成虫 虫 虫卵
终宿主
无性世代
世代交替 有性世代
童虫
经胆总管 随血流 经腹腔
肝吸虫生活史
1.宿主 2.感染 3.移行 4.寄生 成虫寄生于肝胆管 5.离体
肝吸虫生活史
1.宿主 2.感染 3.移行 4.寄生 5.离体
虫卵随粪便离体
肝吸虫致病
致病阶段 童虫、成虫、虫卵
肝吸虫致病
致病阶段 致病机理
代谢产物 机械刺激
胆管上皮细胞 增生、纤维化、增厚
肝吸虫诊断
1.问诊 2.病原学诊断* 3.免疫诊断 (初筛,辅助诊断)
皮试 IHA ELISA
肝吸虫流行
1.分布 世我界国::中内.日.宁.朝. .青越..西东(南无亚报道)
高发区: 珠江三角洲
肝吸虫流行
1.分布
珠江三角洲肝吸虫的人群感染率(%)
顺德
26.6
佛山
26.0
高要
24.4
南海
23.8
斯氏狸殖吸虫 (皮肤型)
(一)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卫氏并殖吸虫引起 肺型肺吸虫病
卫氏并殖吸虫形态
1.成虫
长 7~12mm 宽 4 ~ 6mm 厚 3.5~5mm
卫氏并殖吸虫形态
1.成虫
体棘 游走习性
卫氏并殖吸虫形态
2.虫卵
大小颜色形状结构
56100um
卫氏并殖吸虫形态
肝脏受损
肝吸虫致病
致病阶段 致病机理
① 大量虫体寄生时
阻塞胆管 胆汁滞留
阻塞性黄疸
肝吸虫致病
致病阶段 致病机理
② 慢性感染时
胆管邻近的肝细胞 变性.坏死
肝实质萎缩
肝吸虫致病
致病阶段 致病机理
③ 晚期
肝硬化 腹水
肝吸虫致病
致病阶段 致病机理
④ 并发症
胆囊炎,胆管炎, 胆管肝炎,胰腺炎; 胆石症; 胆管上皮Ca, 肝Ca; 发育不良。
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 宿主 ①第一中间宿主 — 川卷螺
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 宿主
①第一中间宿主 — 川卷螺 ②第二中间宿主 — 溪蟹、蝲蛄
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 宿主
①第一中间宿主 — 川卷螺 ②第二中间宿主 — 溪蟹、蝲蛄
③ 终宿主 — 人,肉食性的哺乳动物 (保虫宿主)
吸虫概述
一.吸虫的共同特征 1.形态 2.生活史 3.致病性
人兽共患病
吸虫概述
一.吸虫的共同特征 二.吸虫分类
寄生于人体的吸虫(30+种),都属于:
扁形动我物国门常吸见虫的纲吸复虫殖目
•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 卫氏并殖吸虫(卫氏肺吸虫) • 斯氏狸殖吸虫(斯氏肺吸虫) • 日本血吸虫 •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
胞蚴 囊蚴
雷蚴 尾蚴
肝吸虫生活史
肝吸虫生活史
虫 毛 胞 雷 尾 囊 童 成虫 卵 蚴 蚴 蚴 蚴 蚴 虫 虫卵
水
中1
中2
终宿主
(淡水螺) (淡水鱼.虾)(人.猫.狗
猪.鼠等)
肝吸虫生活史
1.宿主 2.感染 3.移行 4.寄生 5.离体
肝吸虫生活史
1.宿主 2.感染 3.移行 4.寄生 5.离体
口吸盘 肠支 腹吸盘
子宫
睾丸
肝吸虫形态
2.虫卵
大小 29×17m(最小的蠕虫卵) 颜色 棕黄色 形状 芝麻状 结构
肝吸虫形态
2.虫卵
大小 29×17m 颜色 棕黄色 形状 芝麻状 结构
卵盖 肩峰
卵壳 毛蚴
疣状突起
肝吸虫形态
2.虫卵
蠕虫卵中我最小 形似芝麻棕黄色 上有盖来下有疣 肩峰明显内毛蚴
肝吸虫形态
2.虫卵
大小颜色形状结构
卵盖 卵壳 卵细胞
卵黄细胞
56100um
卫氏并后尾蚴/童虫
雷 蚴
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虫毛 卵蚴
水
母子 雷雷 蚴蚴
胞
尾囊
蚴
蚴蚴
中1 川卷螺
中2 溪蟹 蝲蛄
后 尾 蚴
成 虫
虫 卵
终宿主 人.肉食动物
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 宿主 • 感染 • 移行 • 寄生 • 离体
肝吸虫致病
致病阶段 致病机理 临床表现
头痛乏力,消化不良; 腹痛腹泻,上腹不适; 肝区隐痛,常不明显。
肝吸虫致病
致病阶段 致病机理 临床表现 体征
肝、脾肿大
肝吸虫诊断
1.问诊 吃“生鱼片”史
肝吸虫诊断
1.问诊 2.病原学诊断* (确诊)
粪检(直接涂片法,各种集卵法) 胆汁(十二指肠引流)
斗门
20.7
广州
2.7
肝吸虫流行
1.分布 2.流行条件
• 传染源存在并且虫卵入水 • 两种中间宿主同时存在 • 误食囊蚴的机会
肝吸虫防治
1. 查治病人和带虫者 2. 加强宣教工作,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3. 合理处理粪便
并殖吸虫(Paragonimus) 肺吸虫(Lung flukes)
卫氏并殖吸虫 (肺型)
? 线虫 绦虫
形状
形体 腔
态 消化系统
生殖系统
线状/圆柱状 原体腔 有口有肛门 雌雄异体
带状,背腹扁平,分节 无 无口无肛门 雌雄同体
生 发育阶段 卵-幼虫-成虫
活 中间宿主 史
有/无
卵-六钩蚴-中绦期-成虫 1-2个
危 害 性 成虫 > 幼虫 成虫 < 幼虫
原虫
蠕虫
绦虫 吸虫 线虫
吸虫
Trematodes, Flukes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肝吸虫 (liver flukes)
1874年首次在印度一名华侨 的胆管内发现而得名。
引起华支睾吸虫病 (肝吸虫病)
肝吸虫形态
1.成虫 大小 10-25×3-5mm 形状 形似葵花子 结构
肝吸虫形态
1.成虫 大小 10-25×3-5mm 形状 形似葵花子 结构
花鲢
54.6
肝吸虫生活史
1.宿主 2.感染 3.移行 4.寄生 5.离体
③ 终宿主 — 人,猫、狗、猪、鼠等 多种哺乳动物(保虫宿主)
肝吸虫生活史
1.宿主 2.感染 3.移行 4.寄生 5.离体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方式:生食/半生食 淡水鱼、虾
肝吸虫生活史
1.宿主 2.感染 3.移行 4.寄生 5.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