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雨

雷雨

提要:作为“生命三部曲”之一的《雷雨》,它的诞生,不仅一个剧作家的出现,而且宣告了中国话剧一个全新的成熟阶段的到来,正如唐弘所言:“真正能够在现代文史开一代风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的剧作恐怕还得从曹禺的《雷雨》算起”。

本文将从《雷雨》的思想主题,悲剧意蕴,诗化特点,戏剧结构五个方面来浅析曹禺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卓越才华。

关键词:《雷雨》曹禺戏剧特色作者:(姓名,工作单位的全城和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目录内容提要关键字从第一大点到第五点的大小标题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唐弘:《立与世界戏剧之林的中国剧作家》,《戏剧报》.1983年12期【2】刘勇、邹红:《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刘再复.《性格组合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张志忠.《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5】罗振压、李参考文献【1】唐弘:《立与世界戏剧之林的中国剧作家》,《戏剧报》.1983年12期【2】刘勇、邹红:《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刘再复.《性格组合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张志忠.《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5】罗振压、李一、曹禺的戏剧以暴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为主题曹禺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大家庭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繁杂斑驳的社会现象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正如他所说“……《雷雨》,《日出》,《北京人》里出现的那些人物,我看得太多了,有一个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和他们朝夕相处。

因此,我所写的就是,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而带有浓重封建秩序的家庭和上层社会没落腐朽的生活方式,激起了曹禺内心的反感与愤恨。

这些为他的戏剧创作积累了现实主义情愫。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声呻吟,第一声呐喊,是曹禺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通过人物之间长达三十年,错综着血缘与伦理关系的矛盾纠葛,反映了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崩溃,揭示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罪恶及其不可避免的没落命运。

1.通过周朴园对家庭的家长制专制统治及其恶果表现出来。

周朴园使周家成为一个没有一点民主自由气息的黑暗王国,每天逼着繁漪喝苦药,让她给子女们作出顺从听话的榜样,把聪明美丽的繁漪压抑的性情悒郁而乖戾,使周萍又恨他又怕他,导致繁漪和周萍乱伦,使周冲得美丽幻想破灭。

他以绝对的权威剥夺妻儿的自由,建立起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

2.通过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导致侍萍不幸的一生表现出来。

这是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常有的对下层妇女的侵害。

《雷雨》中复杂的血缘关系也由此种定,最后造成三死两疯的悲剧结局,这是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恶果。

3.通过周朴园对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残忍压榨表现出来。

作为一个资本家,周朴园故意让江堤出险,为的是捞取工人的抚恤金;他宁可出钱雇佣军警镇压工人罢工,也不愿意提高工人待遇,以从中获取剩余利润;面对工人的罢工反抗,他以挑拨公会,收买公会代表的卑鄙离间手段镇压罢工。

他在不择手段的聚敛钱财。

这是资产阶级自私,贪婪,冷漠的本质嘴脸。

二、曹禺的戏剧以悲剧为主要题材中国传统的悲剧是悲喜交加,苦乐相错的,多以善恶伦理关系构成,双方力量悬殊,构不成激烈对抗,弱者往往表现为被环境或一两个恶人逼入绝境,缺乏主动挑起矛盾而引发内心挣扎的悲剧模式。

而《雷雨》中从周朴园与侍蓱三十年前的相爱与背弃,周朴园对繁漪多年的专横与冷漠,周萍与周萍疯狂的乱伦以及周朴园罪恶血腥的发家史,到周平和四凤的“糊涂事”,周萍对繁漪的厌弃与挣脱,周冲对四凤天真的爱慕,大海组织罢工反对周朴园,最后,周冲四凤触电身亡,周萍来抢自杀,疯了的老妇人侍萍和繁漪住在本是周公馆的教会医院,周朴园常常来看望他们,并且长期寻找仅存的儿子鲁大海,这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无疑,《雷雨》为中国现代悲剧艺术提供了典范,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形成的标志。

1.命运悲剧《雷雨》受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全剧弥漫着宿命的悲凉气息,侍萍千方百计远离周家,不让四凤到大公馆帮工,以免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

但是,偏偏鲁家与周家又到了一个城市,萍偏偏女儿又到公馆做侍女,这个公馆偏偏又是周公馆,偏偏又是周家的大少爷引诱了四凤,而这位少爷竟是自己的儿子……与侍萍母女难以逃脱相似命运相对应的是,周朴园父子三人的人生历程,似乎也循着一条相似的轨迹。

周朴园和周萍也曾经信仰过周冲的理想主义:周朴园早年到德国留学,不但比周冲“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的多”,而且还敢于和“下等人”侍萍相爱,并生下了两个儿子,周萍早年和繁漪相爱时曾说恨他的父亲,“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

如果说周萍已经在步周朴园的后尘,向传统皈依,那么周冲在周朴园面前的软弱未尝不预示着这个少年将来的转变。

2.性格悲剧受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的影响,繁漪客观上成为整个悲剧的导演者,诱发了自我和他人的悲剧。

繁漪聪明,美丽,有自由追求和情欲自主的强烈愿望,在她的性格中,任性与脆弱,热情与孤独,反抗与屈从交织在一起,她对周萍的追求是在特定环境中队爱情热烈追求的表现,她的反抗与追求使她陷入了母亲不像母亲,情人不像情人的可悲境地,从客观上表现出对封建专制家庭的反抗,批判与否定。

尽管这种反抗的方式是畸形的,但在周朴园郁闷压抑的家庭环境中,是值得同情的。

繁漪爱起来想一团火,热烈;恨起来也像一团火,要把人烧毁。

这种性格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以“雷雨”般的性格进行困兽之斗,变爱称恨,变倔强成疯狂。

为了满足情感上的需要,她不择手段地去损害别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疯狂性。

这种性格在封建大家庭中有极大的破坏性。

周朴园所要建立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终于因为她的爆炸而崩溃。

繁漪带着原始的野性,作者从她身上所掘发出来的是人的非理性的情欲以及人的魔性。

因此,繁漪不顾一切,冲出传统伦理的束缚,不惜放弃以至亵渎在传统中视为最神圣的母爱的尊严,权利,赤裸裸的要求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情爱。

在追求遭到失败后,她不顾一切的执意揭开四凤和周萍的血缘关系,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让别人得到,宁可同归于尽,造成最终的悲剧。

3.社会悲剧曹禺并不仅仅停留在人性的关怀层面上,将整个悲剧意蕴上升到了社会的高度,正是周朴园当年抛弃了侍萍导致了30年后所有悲剧的爆发,阶级与阶级的差异恰恰触动了社会领域最为本质的矛盾冲突。

整个戏剧的社会悲剧揭示了曹禺批判社会黑暗现实与封建大家庭腐朽的主题。

这个主题已经在在前边的一中论述此处不作详细论述。

三、曹禺善于塑造、丰满、立体、矛盾、复杂的人物形象。

雷雨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永久生命力的形象。

其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平面、概念的塑造形象,而是强调人物的多层次多侧面。

1.周朴园周朴园是雷雨的中心人物。

一方面,他专横、自私、冷漠、贪婪,是一个典型的封建资本家。

作为一个资本家,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正压罢工,不择手段的聚敛钱财;作为一个封建家长,他以绝对的权威剥夺妻儿的自由,建立起“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

年轻的时候,为了娶以为门当户对的小姐,她始乱终弃了生下孩子仅三天的下人的女儿侍萍,这正是他沦为封建资本家的开始。

但是作家也注意到他内心深处隐含的另一面:寂寞、温情、怀旧、忏悔。

周朴园保持这侍萍住过的屋子的原貌,坚持这侍萍产后不开窗户的习惯,多年来对侍萍的怀念不失真诚。

他也屡次试图接近“冲儿”,满含慈父的释读之情,对周萍的恨铁不成钢更是隐含着深沉的父爱。

但是,当真实的侍萍站在他面前时,周朴园则从急切探寻,到掩饰真相,到内心恐慌,最后面对侍萍,“你是……”展现了剧烈的心里活动。

而之后立刻脱口而出“你来干什么……”一连串的威胁、利用、收买,将其自私冷酷的本性又显现的出来;当周冲与周萍战战兢兢想到自己的想法时,他也马上变得专横暴戾。

如果说家庭生活中的周朴园不可避免的成为孤独的暴君,那么在尾声中,疯了的老妇人侍萍和蘩漪住在本市周公馆的教会医院,周朴园常常来看望他们,并且长期寻找仅存的儿子鲁大海,就更像是一位孤独的老人。

这些情景内在充满了紧张的喜剧冲突,挥动着剧情的发展。

同时,这种拉开距离的审视增添了周朴园性格的丰富性。

2.周萍再来看看周朴园的儿子周萍!周萍,俨然是那个时代富家子弟的缩影。

他当然是年轻的,因此也不排除他的思想行为有进步的部分,他当然也是热情的,当繁漪用成熟女性的美诱惑了他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激情也能烧毁一座城市,但是他是局限的,懦弱的,当他意识到偷情所带来的恐惧不安远远大于快感的时候,他退缩了,他是自私的,他没有想到燃起了爱火的女人是多么难扑灭情欲之火,它可以活生生的把一个温良的女人变成复仇女神,他当然是爱四凤的,这符合一个男子从男孩变成男人的规律,但是……他的悲剧是必然的,即使没有乱伦,他也不过是重复了他父亲爱上丫头,玩弄丫头,为了门第相当而改娶别家小姐的命运。

四.曹禺的剧作洋溢着诗的激情,追求诗的意境,表现出一种诗化的倾向l935年4月。

《雷雨》东京首演之前,导演吴天、杜宣致信曹禺,谈到对剧本的理解和演出处理问题,表示要删去序幕和尾声。

曹禺在回信中明确表示: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诗的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

在写于1936年1月的《雷雨·序》中,曹禺再次表示:保留“序幕”和“尾声”的用意,在于让观众看完戏后,心中还流荡着一种“诗样的情怀”,使“观众的情绪人于更宽阔的沉思的海”,在1983年5月致蒋牧丛的信中,曹禺写道:《原野》,是讲人与人的极爱和极恨的感情,它是抒发一个青年作者情感的一首诗。

可见,诗意是曹禺创作的有意的追求,或者说是审美目标。

曹禺剧作的诗化特征不仅要从作品中浓郁的诗意,充满诗情画意的场面,借鉴诗歌表现等外在的艺术形式来衡量,更应看到曹禺是将戏剧当作诗来写的,诗情和诗意是本质性的,内化在作家构思、创作的全过程。

从创作的角度看,曹禺的创作更接近与诗人的创作,面对素材,他不是冷静的分析,理智的编排,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在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相互交融中去构思,去创作的。

除了诗人情怀外,曹禺创作时,首先有一种朦胧的,类似于诗歌的意境或旋律因绕在耳际,奠定了他整部作品的氛围,从作品角度说,将戏剧作为诗来写,是要追求诗的意境,使之具有浓誉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

作为诗歌中的象征意象,曹禺的剧作中大量从在,另外,曹禺的创作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常常有意超越客观现实,采用表现主义的手法。

于是之先生说:“从曹禺的作品感悟到诗的意境,词的色彩。

看他的戏我常常会沉浸在诗情画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他是一位剧作家,更是一位诗人,一位现实主义的戏剧诗人”一钱谷融先生说:“曹禺本质上是一个诗人”,诗人的素质,促成曹禺先生把《雷雨》的语言锤炼得极富诗意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