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测量与测验》课程大纲

《心理测量与测验》课程大纲

《心理测量与测验》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205035课程学分:3课程总学时:42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师范)(2015级)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它在心理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

一方面,它是基础心理学科的深化,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课;另一方面,它又是应用心理学科的基础,是从事实际应用研究的工具课。

本课程力图帮助学生掌握心理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心理测验的编制和使用方法,了解现行测验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以便为日后从事心理学研究或将心理学应用于实际,提供必要的手段和工具。

本课程与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等专业课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2. 本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知识与能力特点。

3.本课程内容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包括经典测验理论、信度、效度、项目分析等内容;二是心理测验,包括智力、人格测验等。

4.本课程基础理论部分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测验部分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

5.本课程共42课时,每周2/4课时。

学分为3分,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总分的70%,平时分占30%。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熟悉心理学常用的测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心理测验的编制和使用方法,能将所学测量原理、技术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运用。

(三)素质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正确评价和使用心理测验。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心理测量的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测量的种类、心理测验的种类与功能、对测验的错误看法;2.理解测量的含义、测量的基本要素、测验的含义、对测验的正确态度;3.掌握测量的量表、心理测量的性质。

[教学重点]测量的基本要素;心理测量的性质[学时分配] 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测量的性质一、测量及其种类测量的含义、测量的种类。

二、测量的基本要素参照点、单位。

三、测量的量表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率(等比)量表。

四、心理测量含义、理论基础、心理测量的量表。

第二节心理测验的种类与功能一、测验的含义二、心理测验的种类按测量对象、测量方式、测量内容的形式、测验功能、评价所参照的标准等不同划分依据可分为不同类型。

三、心理测验的功能理论研究功能、实际应用功能。

第三节正确地对待和使用测验一、对测验的错误看法测验完美无缺、测验无用且有害。

二、对测验的正确态度测验是研究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和作决策辅助工具;测验作为一个研究手段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为了更好地发挥测验的效能,必须防止测验的乱编滥用。

第二章心理测量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测量在我国及西方产生、发展的历程;2.理解心理测量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所呈现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现代心理测量的产生与发展[学时分配] 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我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一、我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二、我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的特点第二节现代心理测量的产生与发展一、现代心理测量的起源二、心理测量的早期探索高尔顿、卡特尔、比奈等人的测量探索。

三、心理测量的发展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等的发展。

第三节现代心理测量在中国的发展一、民国时期心理测量的发展二、新中国成立后心理测量的发展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翻译、修订和本土研究等。

第三章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教学目标]1.理解测量误差的含义及来源;2.理解并掌握经典测验理论的数学模型及基本假设。

[教学重点]测量误差的种类、来源;经典测验理论的数学模型及基本假设[学时分配] 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测量误差及其来源一、测量误差的含义和种类二、测量误差的来源测量工具(测验内部)、施测过程、测量对象。

第二节真分数及其有关的假设一、真分数的含义二、数学模型及其假设[教学目标]1.了解信度的作用;2.理解信度的含义、信度系数、信度指数;3.掌握影响信度的因素;4.掌握各种估计信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信度的含义;各种估计信度的方法[学时分配] 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信度概述一、什么是信度信度的含义、信噪比与信度的关系。

二、信度系数信度系数、信度指数。

三、信度的作用信度是测量过程中所存在的随机误差大小的反映;信度可以用来解释个人测验分数的意义;信度可以帮助进行不同测验分数的比较。

第二节估计信度的方法一、重测信度含义和计算、使用的前提条件。

二、复本信度含义和计算、使用的前提条件。

三、分半信度含义和计算、使用的前提条件。

四、同质性信度含义和计算、使用的前提条件。

五、评分者信度含义和计算、使用的前提条件。

六、小结信度估计方法与测验复本的数目以及施测次数的关系;各种信度系数相应误差变异的来源。

第三节提高测量信度的方法一、影响测量信度的因素被试因素、施测者因素、施测情境、测量工具等。

二、提高测量信度的常用方法增加测验长度、控制测验难度、提高测试题的区分度、选取恰当被试、按测试规程施测等。

[教学目标]1.理解测量效度的含义,效度与信度的关系、效度资料的概化;2.掌握影响效度的因素、提高效度的方法;3.掌握各种估计效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效度的含义;效度与信度的关系;各种估计效度的方法[学时分配] 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效度概述一、什么是效度二、效度与信度的关系第二节效度的估计一、内容效度含义、方法、应用与评价。

二、结构效度含义、方法、应用与评价。

三、实证效度含义、效标、方法、影响因素。

四、对个人的预测效度对个人的预测、影响测验效用的因素。

五、效度资料的概化预测源、效标、施测情境、被试团体、建立效度方法的概化。

第三节提高测量效度的方法一、影响测量效度的因素测验的构成、测验的实施过程、接受测验的被试、所选效标的性质、测量的信度。

二、提高测量效度的方法精心编制测验、妥善组织施测、创设标准的应试情境、选好正确的效标。

第六章测验的项目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项目分析中可能遇到的特殊问题、难度对测验的影响;2.理解难度、区分度的含义、区分度的相对性、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3.掌握难度的等距转换;4.掌握难度、区分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度、区分度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学时分配] 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测验的难度一、什么是难度二、难度的计算二分法计分的项目、非二分法计分的项目。

三、测验难度水平的确定四、难度的等距转换五、难度对测验的影响第二节测验的区分度一、什么是区分度二、区分度的计算项目特征曲线、鉴别指数、相关法。

三、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四、区分度的相对性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区分度的值不同;用相关法计算的区分度值受样本大小影响;分组标准影响鉴别指数值;区分度值的大小与样本的同质性有关第三节项目分析的特殊问题一、选择题反应模式的分析二、速度测验的项目分析三、标准参照测验的项目分析四、项目—团体的相互作用第七章分数的合成与解释[教学目标]1.理解合成分数的意义,分数合成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2.掌握合成分数的方法,并能对分数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学重点]分数合成的方法;分数解释要注意的事项[学时数] 4课时[教学内容要点]第一节分数的转换一、原始分数与导出分数二、百分等级分数三、标准分数四、几种导出分数间的相互关系第二节分数的合成一、分数合成的意义意义、不同层次的组合。

二、分数合成的方法临床判断、加权求和、多重分段、多重回归、特殊方法三、分数合成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第三节分数的解释一、常模参照分数常模团体与常模的含义、制定常模的过程、常模团体的确定和选择、几种主要的常模参照分数、呈现常模资料的方法二、标准参照分数三、分数的解释与交流解释分数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如何向当事人报告分数第八章能力测验[教学目标]1.了解常用智力测验的形式、内容及使用要求;2.了解常用能力倾向测验;3.加深对智力本质的认识。

[教学重点]各种智力测验的形式、内容及使用要求。

[学时分配] 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个体智力测验一、比奈量表二、韦氏量表第二节非言语智力测验一、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二、画人测验二、文化公平智力测验第三节能力倾向测验一、具体能力倾向测验二、特殊能力测验三、创造力测验第九章人格测验[教学目标]1.了解常用人格测验的形式、内容及使用要求;2.加深对人格本质的认识.[教学重点]各种人格测验的形式、内容及使用要求。

[学时分配] 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自陈量表一、什么是自陈量表二、自陈量表举例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

三、自陈量表的评价使用极为方便;题目、记分、评分都经过标准化;被试对自己人格的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答题时容易受到社会期望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投射测验一、投射测验的原理二、罗夏克墨迹测验三、主题统觉测验四、其它重要的投射测验完成句子测验、画树测验五、投射测验的评价可以排除因社会愿望而作假的现象;缺乏客观的评分标准;测验结果不易解释;缺乏客观的效度;原理深奥,要经过专门的训练。

第十章其他心理测验[教学目标]1.了解和熟悉其他常见心理,如焦虑、兴趣、态度等的测量内容和相关测验;2.了解相应测验的使用要求。

[教学重点]有关焦虑、兴趣、态度的测验,及使用要求。

[学时分配]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焦虑测验一、显性焦虑量表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三、测验焦虑量表第二节兴趣测验一、斯特朗职业兴趣问卷二、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三、霍兰德自我指导问卷第三节态度和品德测量一、态度的《等距量表》法二、态度的《利克特量表》法三、态度的《哥特曼量表》法四、品德的情境测验法五、品德的问卷测量法第十一章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实施[教学目标]1.解命题的一般原则、测题的种类及编制要领;2.理解测验实施过程中各方面可能产生的问题;3.掌握编制心理测验的基本程序。

[教学重点]编制心理测验的基本程序[学时数] 4课时[教学内容要点]第一节编制心理测验的基本程序一、确定测验目的测量对象、测量目标、测验用途二、拟定编制计划三、设计测试项目搜集有关资料、选择项目形式、编写、修订项目四、项目的试测和分析五、合成测验项目的选择、项目的编排、编制复本六、测验标准化施测过程、评分记分、分数解释七、鉴定测验搜集信度、效度资料八、编写测验手册(说明书)第二节测验题目的编制技术一、命题的一般原则二、测题的种类及编制要领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第三节测验的实施一、施测前的准备工作二、指导语三、测验情境四、测验焦虑五、与受测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六、评分技术(二)教学设计课程的基础理论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针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