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又称肿瘤标记物,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的刺激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并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监测肿瘤对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
肿瘤标志物存在于肿瘤患者的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能够用免疫学、生物学及化学的方法检测到。
一、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特征
1、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而在正常组织或非肿瘤组织中则不存在;
2、肿瘤细胞大量分泌进入血液,可以采用灵敏度较高的方法定量或定性检测。
3、该种物质的含量与肿瘤细胞负荷或肿瘤组织的大小呈平行关系,并能通过定性或定量检测应用于临床,以反映癌症患者的病期早晚和治疗预后。
二、血清肿瘤标志物根据其化学性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21-1)、鳞癌相关抗原(SCC)、等;
2、糖类肿瘤标志物,如CA-125、CA19-9、CA15-
3、CA50、CA242等;
3、酶类肿瘤标志物,如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
4、激素类肿瘤标志物,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
三、体检时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是不是能够对癌症早期发现呢?
近年全国死亡病因统计显示,恶性肿瘤居首位。
因此,如何早期发现癌症以降低病死率成了癌症防治的重心。
除临床征象及影像学手段之外,由检测肿瘤标志物早期查出癌症,愈来愈被人们重视。
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肿瘤标志物还不能达到这种目的。
这是因为许多肿瘤早期血清肿瘤标志物并不升高,而等到血清中检测到肿瘤标志物时已经处于中晚期。
四、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应用中有什么价值呢?
目前临床应用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判断与肿瘤的相关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判断这些标志物的价值就显得非常重要。
实际上,医学界对于实验室检测项目的价值评价是有具体的标准的,一是灵敏度,一是特异性。
所谓的灵敏度也就是真阳性率或阳性率,其计算方式是所有参加测定的人数中超过正常参考值的人数与已经确定患某种肿瘤并参加该肿瘤标志物测定的总人数的比值(百分比)。
假如1000名前列腺癌患者测定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超过正常参考值者为730名,则真阳性率为73%。
所谓的特异性也就是真阴性率,其计算方式是所有参加测定的人数中检查结果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的人数与肯定不患某种肿瘤并参加该肿瘤标志物测定的总人数的比值(百分比)。
例如测定1000名肯定不是肝癌者的血清AFP,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者为960名,则真阴性率为96%。
ACTL技术:以携带肿瘤相关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靶向性抗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技术。
我们要求肿瘤标志物的测定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任何一种肿瘤标志物都不可能达到100%的灵敏度和100%的特异度,因此选择应用于临床的肿瘤标志物的标准应该是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越高越好,而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越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