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的意义及其在合理施肥中的作用?答:植物营养的临界期:在植物生育过程中,有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绝对量不多,但很敏感需要迫切。
此时如缺乏这种养分,对植物生育的影响极其明显,并由此而造成的损失,即使以后补施该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
这一时期就叫植物营养临界期。
一般来说,植物在这一生长发育时期,对外界环境条件较为敏感,此时如遇养分不足,往往会有很强烈的反应,这些反应表现在生长势上,严重时还会表现在产量上。
同一种植物,对不同养分来说,其临界期也不完全相同。
(1)大多数植物磷的临界期都在幼苗期,但土壤中的有效磷通常含量不高且移动性差,幼苗需磷十分迫切,用少量速效磷肥作种肥常能收到极显著的效果。
(2)植物氮的临界期则稍向后移。
如冬小麦在分蘖和幼穗分化时期如果缺氮则分蘖少,花数少,生长后期补施氮肥只能增加茎叶中氮素含量,对增加籽粒数和产量已不起太大作用。
(3)植物钾营养临界期研究较少。
因为钾在植物体内流动性大,再利用能力强,一般不易从形态上表现出来。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个时期,植物需要养分的绝对数量最多,吸收速率最快,肥料的作用最大,增产效率最高,这时就是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此时植物生长旺盛,对施肥的反应最为明显。
如玉米氮素最大效率期在喇叭口到抽雄初期,小麦在拔节到抽穗期,在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追施肥料效果较好。
植物对养分的要求虽有其阶段性和关键时期,但决不能不注意植物吸收养分的连续性。
除了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外,在各个生育阶段中适当供给足够的养分都是必要的。
忽视植物吸收养分的连续性,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都将受到影响。
1、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并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的能力。
2、化学风化:成土岩石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改变其化学组成或内部构造的过程。
3、腐殖质: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被转化成的结构更复杂、性质更稳定的高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4、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烘干土壤的质量。
5、土壤热容量:单位数量的土壤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能。
6、同晶代换:在层状铝硅酸盐形成过程中,在晶形不变的前提下,其晶格中的硅离子或铝离子被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其它阳离子所代替的现象。
7、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铵离子或氨分子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态氮的过程。
1、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有什么作用?答:①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②提高土壤的保肥性。
③促进良好结构的形成。
④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⑤减轻或消除土壤中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
2、土壤空气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答:①影响种子发芽。
②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和吸收功能。
③影响微生物活性与有毒物质的产生。
④影响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
⑤影响作物的抗病性。
3、有机肥料有哪些特点答:①有机肥料养分全面。
②有机肥料肥效稳而长。
③有机肥料富含有机质,培肥土壤效果显著。
④有机肥料养分低,肥效慢有机肥料资源丰富。
4、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应注意些什么?答:①严格控制用量注意施用浓度和施用均匀。
②注意改善土壤环境条件。
③与大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
④注意各种作物对微量元素肥料的反应。
5、分别说明氮肥在旱地施用时,氮素损失的途径有哪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相应措施是哪些?答:(1)途径:挥发、淋失、反硝化。
(2)措施①分配硝态氮肥。
②铵态氮肥深施覆土。
③氮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
1、说明黏土的生产特性?答:因黏土中砂粒含量少、黏粒含量多,因而呈现以下特性:(1)黏土的保蓄性好、通透性差。
(2)黏土中施肥后肥效稳定,不易脱肥。
(3)黏土的温度状况稳定,属于冷性土。
(4)黏土中发老苗,不发小苗。
(5)黏土中易积累还原性物质。
2、氮肥中氮素损失途径主要有哪些?答:(1)反硝化脱氮又称反硝化作用,可分为生物反硝化脱氮作用和化学反硝化脱氮作用两种。
(2)NH的挥发损失:土壤中的铵态氮在碱性条件下容易以NH 形态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
(3)NH的晶格固定。
(4)有机质对亚硝态氮的化学固定。
(5)生物固定作用。
3、厩肥堆腐的方法有哪些?各自有什么优缺点?答:(1)紧密堆积法优点是:腐殖质含量高,厩肥保肥力强,养分损失少;缺点是:只能杀死部分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且腐熟时间较长。
(2)疏松堆积法特点是分解较彻底,腐殖质累积少,养分易损失,只有在急需用肥时才采用。
(3)疏松紧密堆积法特点是:厩肥腐熟快,一般1.5—2个月可达半腐熟,4—5个月可达全腐熟;快而彻底的消除有害物质;养分和有机质损失少。
如急需用肥时可采取此法堆积。
4、阳离子交换的概念及特点?答:阳离子交换是指土壤阴性胶体的扩散层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自由阳离子之间的交换过程。
特点是:(1)该过程为可逆反应。
(2)该交换过程为等电量交换。
(3)该交换过程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5、解释土壤缓冲性并说明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答:土壤缓冲性是指土壤能够抵抗外来物质引起其酸碱反应发生剧烈变化的能力。
其产生原因:(1)土壤胶体的作用。
(2)两性物质的存在。
(3)弱酸及其强碱盐的存在。
2、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采用的措施?答:(1)氮肥的合理分配。
根据土壤条件、作物氮素营养特性、各种氮肥特性,不同氮肥,合理分配和施用。
(2)常采用的措施有:①氮肥深施能增强土壤对NH的吸附作用,可以减少氨的直接挥发、随水流失以及反硝化脱氮损失。
②与其他肥料配合。
氮肥与有机肥料,磷、钾肥配合施用,既可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全面要求,又能培肥土壤,使之供肥平稳。
③注意施肥方法。
铵态氮肥应深施覆土,不与碱性物质混用,配合硝化抑制剂抑制硝化作用;硝态氮肥要防淋失防反硝化;尿素要因土温而定施用时间,可喷施,配合脲酶抑制剂。
3、农业生产中为什么要进行肥料的混合配比?答:①可以一次使作物得到多种适合比例的营养元素,而且可以根据作物的需要和土壤条件临时混配,具有灵活性,克服了化成复合肥料的虽然养分种类多而养分比例固定的缺点。
②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
混合肥料一般养分总量都比较高,而且是根据混合肥料混配原则进行的。
所以得到的混成肥料克服了不良性质,使有效成分增多,副成分减少。
③可以改善肥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肥料发挥更好的作用。
例如,硝酸铵与氯化钾混合后生成硝酸钾和氯化铵,较之硝酸铵具有较好的物理性状,其吸湿性较小,便于贮存和施用。
④可以节省施肥时间和劳动力,混合肥料中养分含量高且种类多,副成分少,这样就可以满足作物的多种营养元素需要,因此可以节省施用时间和劳动力。
现有500平方米的地块,耕层深度为20厘米,若土壤容重为1.33g/cm,土粒密度(比重)为2.66g/cm,现土壤含水量的质量百分数为20%,试求:(1)耕层土壤的孔隙度。
(2)耕层土壤的干土重。
(3)土壤含水量的体积百分数。
(4)若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20g/kg,试计算土壤有机质的重量。
解:(1)土壤孔度(1-容重/密度)×100%(1-1.33/2.66)×100%=50%(2)干土重容重×土壤体积=1.33×(50000×20)=1330000克(3)土壤含水量的体积百分数壤含水量的质量百分数×容重20%×1.3326.6%(4)土壤有机质的重量干土重×20g/kg=1330千克×20g/kg=26600克1、土壤退化: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
或指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的过程。
2、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重量)百分率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
3、限制因子律: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乏的因子得到补充,作物才能继续增长。
4、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更替的现象。
5、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称为盐基饱和度。
6、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称为田间持水量,是在自然条件下,使土壤孔隙充满水分,当重力水排除后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
1、简述土壤氮素调节措施?答:①加强生物固氮,丰富土壤N素贮量。
可通过种植豆科作物、接种固N菌、增施有机肥来丰富C源,创造土壤生物固N条件,丰富土壤N素贮量。
②改变C/N比,协调土壤N素的供、保关系。
C/N比越大,有机质的矿化作用越弱,有效N越少。
C/N比越小,有机质的矿化作用越强,土壤有效N 越多。
可依据这一规律,通过施肥调节土壤氮的释放和保持,以改善作物营养和维持土壤肥力。
③科学管理,合理施肥,减少N素损失。
科学确定N肥的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避免N素因积累而淋失或被固定。
还可使用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方法,减少N的损失。
2、为什么土壤具有保肥性?答:因为土壤具有对养分的机械阻留、物理吸附、化学沉淀、生物吸收、物理化学吸附性,因此使土壤养分得到保存。
①机械阻留:随水进入土壤的固体物质,如有机残体、肥料颗粒和细小的黏粒等被土壤孔隙截留,保存于土壤中,就是养分的机械阻留。
②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指物质分子借助土壤表面张力而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
被吸附的物质,避免随水流失,扩散挥发的可能性也减小。
③化学沉淀:指进入土壤溶液的某些成分经过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化合物,因而保存于土壤中的现象。
④生物吸收:指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微生物和一些小动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把有效性养分吸收、同化,并以生物有机质的形态保存在生物体中的现象,又称为养分生物固定。
⑤物理化学吸附:土壤胶体通过表面静电引力,把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吸附在胶体的表面上而保存下来,避免水溶态养分的流失。
3、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那些?如何分类?答:作物所必需的元素有C、H、O、N、P、K、Ca、Mg、S、Fe、Mn、Zn、Cu、Mo、B、共16种。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分为大量营养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磷、钾;中量营养元素:有钙、镁和硫;微量营养元素:包括铁、锌、铜、锰、钼、硼和氯。
4、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有何区别?答:被动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通过扩散作用,不直接消耗代谢能量而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离子可由浓度较大的膜外向浓度较低的膜内扩散,当达到平衡后,被动吸收就随即终止,转向主动吸收,因此,被动吸收是植物吸收养分的初级阶段。
主动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逆浓度梯度,利用代谢能量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是植物吸收养分的高级阶段。
5、供氮过多或亏缺时作物生长发育有何异常症状?答:作物氮素缺乏症状:一般表现是生长受阻,植株矮小,叶色变黄。
①氮在植株体内是容易转移的营养元素,故缺氮症状,首先,出现在下部的叶子,而后逐渐向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