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群落的演替”从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而演替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学生无法亲历完整的演替系列,又因城市学生对地衣、苔藓等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对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静态而模糊的,阐明群落的演替也变得困难重重。

学生的概念学习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感性到理性、理性到实践的过程。

本节课以“退耕就能还林吗?”、“退耕还林背后的自然规律是什么?”等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弃耕农田中的物种取代过程,逐步建立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最终抽象概括出演替的概念与机制,之后借助各种直观素材及学生活动突破思维障碍,分析归纳出两种演替类型的异同点,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最后,鼓励学生探讨演替理论在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深化核心概念,将新课程理念中的STS思想落到实处。

由图1可知,本节课增加了研究方法的教学。

当学生对演替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的时候,往往会提出一个新问题:“这么漫长的演替过程,人们是怎么研究的呢?”,而其方法早已蕴含在各种文字、图片素材中,将其提炼出来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还明确了知识学习与研究方法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领悟到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凸显理科教学的特点。

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化组合了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桥梁和支架。

首先,以资料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沿着问题串的思路建立演替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使生成概念与阐明机制变得水到渠成,一气呵成;而后通过2人一组的计算机模拟活动,将抽象、漫长的演替过程压缩虚拟化,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演替的动态发展性,又能作为评价的依据,之后再通过观察地衣、苔藓及生活环境等活动,扫清思维障碍,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最后,在探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工和运用新概念,将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群落的演替”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及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学情分析:我校属于北京市示范校,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较好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已学习了动植物的个体水平调节及种群的群体水平调节。

城市中学生对农田、地衣、苔藓等缺乏感性认识,虽然知道一些演替现象,但没有建立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对演替的概念比较陌生。

3.教学条件分析:本校学生能制作简单的ppt演示文稿,其作品可通过数字互动平台在全班展示交流。

教师提前采集的地衣、苔藓等实物可供学生2人一组进行观察。

此外,还有视频、图片等资源。

4.教学重点与难点:生成演替的概念,区分演替的类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阐明演替机制与初生演替过程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2.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及机制。

3.阐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小组合作,尝试利用计算机模拟构建初生演替的各阶段。

2.运用演替理论,为退耕还林工作提出合理建议。

3.通过观察地衣、苔藓实物及生活环境等活动,说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先于苔藓出现的机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1.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相关资料,实现演替概念与机制的一体化教学。

2.通过2人一组的计算机模拟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演替的动态发展过程。

3.通过观察地衣、苔藓及其生活环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先锋生物在初生演替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六、问题研讨
1.我校的少数学生曾有过门头沟野外实习的经历,在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上要显著优于其他学生。

由此不禁想到:若利用每年的春游活动,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一些生物和生活环境,再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会更好?这也是下次教学中想尝试的方面。

2.由于时间有限,只有少数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利用其它形式检验学生的理解情况。

注:本文获得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全国学术年会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

群落的发育是逐渐的和渐近的,从一个简单的先锋植物群落最终发育为顶极群落。

n演替的动力仅仅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最早定居的动物和植物改造了环境,从而更有利于新侵入的生物,这种情况一再发生,直到顶极群落产生为止n 该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物种之所以相互取代是因为在演替的每一个阶段,物种都把环境改造得对自身越来越不利而对其他物种越来越适宜定居
因此,演替是一个有序的、有一定方向的和可以预见的过程。

该理论又叫促进作用理论。

(二)抑制作用理论Eglern演替具有很强的异源性,因为在任何一个地点的演替都取决于谁首先到达那里n物种取代不一定是有序的,因为每一个物种都试图排挤和压制任何新来的定居者n该理论认为没有一个物种会对其他物种占有竞争优势,首先定居的物种不管是谁,都将面临所有后来者的挑战
演替通常是由短命物种发展为长寿物种,但这不是一个有序的取代过程。

该理论又称抑制作用理论。

(三)忍耐作用理论Connell和Slatyern该理论认为,早期演替物种的存在并不重要,任何物种都可以开始演替。

某些物种可能占有竞争优势,这些物种最终在顶极群落中有可能占有支配地位n较能忍受有限资源的物种将会取代其他物种,演替是靠这些物种的侵入或原来定居物种逐渐减少而进行的,主要决定于初始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