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保护法律制度讲座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不 断深化,人类的社会活动从陆地向海洋不断扩展,人 类由此一步一步走向海洋。
为了定纷止争,人类开始运用法律来规范人们海 洋行为 ,并形成规范人类海上行为的海洋法律制度。
人类“由陆而海”的过程中,是海洋法律制度逐步 建立的过程。
一、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建立
世界海洋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过程
中方则援引第58条第3款,因它规定各国在他国专属经济区 上空行使飞越自由时,“应当顾及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并遵 守沿海国按照本公约的规定和其他国际法规则所制定的与本部 分不相抵触的法律规章”。中方据此进一步指出,一国飞机在 另一国专属经济区上空行使飞越自由时,必须尊重沿海国的国 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得危害沿海国的国家安全与和平秩序, 任何无视沿海国上述权利的行为都是对飞越自由的滥用。
1982年7月9日,美国总统里根正式 宣布,美国拒绝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 约》。他同时明确给出了美国拒绝签署的 原因:“该公约关于深层海底矿藏开采的 部分不符合美国的目标”。
黄岩岛事件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菲律宾外长4月17日称将把黄岩岛问题提交国 际海洋法法庭
中国外交部已多次公开表示,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 领土,不存在提交国际海洋法法庭的问题。
1982 年通过、1994 年生效的《联合 国海洋法公约》,标志着现代国际海洋法 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公约》几乎对人 类在海上的各项活动都进行了规范,被称 为现代“海洋宪章”。
1994 年11 月,《公约》正式生效, 我国于l996 年5 月批准加入。目前已有 150多个国家和实体(欧共体)批准了该 《公约》,其中既有沿海国家,也有内陆 国家,使得《公约》的普遍性得到进一步 加强。
提格劳称,1984年,菲律宾的马科斯政府批准了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并非全文照收,而是宣布 在领土问题上不接受该《公约》的规定。当时的菲律 宾政府正式提交了一份包含八段文字的文件,宣布该 《公约》不得适用于它的领土声索。
菲律宾已宣布在涉及领土争端时不接受《公约》的 规定,“菲律宾参议院才是唯一能修改这一限制条款 的机构。”
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柳井俊二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
2003年9月,法庭审理了第12起诉讼:马来西亚诉新加坡 围海造地案(请求临时措施)。2002年初,新加坡在柔佛海峡填 海扩建新机场。这引起了马来西亚的强烈抗议。马来西亚认为, 这侵犯了它的领海主权。由于海峡变窄,还影响了船只的航行、 海域的水质和海洋生态环境。2003年7月,马来西亚向新加坡 提交了一份单方面评估报告,并寻求国际仲裁。同年9月5日, 马来西亚诉至国际海洋法法庭,要求它下令新加坡在两国针对 填海争执寻求国际仲裁期间,立即停止填海工程。
海洋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讲座
主要内容
一、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建立 二、日本的海洋法律制度及启示 三、我国现行的海洋法律制度 四、违反我国海洋法律规定的法律 责任
在人类古代史上,海洋作为一个神秘的空间令多 数人望而却步,望洋兴叹,人类的主要活动限于陆域。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类对空间的控制范围也 基本不涉及海洋。
中国政府早在2006年8月25日就依据该《公约》第 298条的规定,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一份书面声明, 明确声称对于该《公约》第298条第1款(a)、(b)、(c) 项所述的任何争端(即涉及海洋划界、领土争端、军事 活动等争端),中国不接受该《公约》第15部分第2节规 定的任何国际司法或仲裁管辖。
曾担任过菲律宾驻希腊大使、总统发言人以及新 闻部长等职务的提格劳5月10日在菲《每日问询者报》 上撰文指出,菲律宾政府的官员们一直向世界抱怨 “中国拒绝到国际海洋法法庭解决争议”,但菲律宾 自身其实也没有批准《公约》中涉及领土争端的规定。
国际海洋法法庭
1996年10月在德国汉堡成立,是联合国国际法院 的下属法庭,共有21名法官。该法庭是根据1994年 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成立的,有权裁决海洋、 渔业、通讯、航运以及海洋污染等方面的问题。
法庭每年定期举行两次法官会议。 据《公约》规定,法庭的管辖权及于下列案件: 1.有关《公约》的解释或适用的任何争端; 2.关于与《公约》的目的有关的其他国际协定的解 释或适用的任何争端; 3.如果同《公约》主题事项有关的现行有效条约或 公约的所有缔约国同意,有关这种条约或公约的解释 或适用的争端,也可提交法庭。
美国至今不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的缔约国。于是,美国在其他国家专属经济区 上空的飞越自由权利,缔约国(如中国)是可以给 予限制的,即使美国“顾及沿海国的权利和义 务”。
19非缔约国既不创造权利 也不赋予义务”。
美国为何不签署《联合国海洋 法公约》?
中美海南撞机事件与海洋法
中美飞机相撞事件发生后,双方均援引国际法,以期赢得 国内国际舆论。由于飞机相撞在距海南岛东南104公里处上空, 属中国沿海专属经济区的上覆空域,故针对专属经济区问题的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58条一时间成为双方的法理依 据,尽管双方对该条款的解释截然相反。
美方援引第58条第1款,因它规定所有国家在他国专属经济 区都享有航行与飞越自由。
《公约》主要内容 一是对传统的基本海洋法律制度,如内水、 领海、毗邻区、大陆架和公海等,进行了细化 完善; 二是制定了许多崭新的海洋法律制度,包括 专属经济区、群岛国、岛屿、用于国际航行的 海峡、国际海底区域等制度,极大地扩大了沿 海国对海洋的管辖权; 三是对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 和转让等方面事务也进行了规定。
经过审理,2003年10月8日,法官一致驳回了马来西亚的 请求。不过法庭也下令双方联合成立专家团,在1年内调查填海 工程对马来西亚造成的影响,并寻求解决方案。2005年4月26 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签署一项双边协议,使拖延了3年的填海 纷争最终得以妥善解决。
二、日本的海洋法律制度及 启示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大规模开发 利用海洋、从海洋中获得巨大的利益的条 件已经基本具备,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新的 海洋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