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资料: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有关立冬的民谚: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孔子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第二个故事:颜回输冠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
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
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
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
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
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
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
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
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
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
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做官的要点——孔子故事之七四子贡要担任信阳令,上路之前向孔子辞行。
孔子说:“尽心尽力地去顺应百姓的心意,把握好时机,不要侵夺,也不要居功子傲,不要采取残暴的的方式,不要盗取什么东西。
”子贡说:“弟子端木赐虽然跟随着夫子学习君子之道的时间很短,但是,既然学君子之道,怎么还会去做盗取之事呢?”孔子说:“自己不肖却把贤者的功劳据为己有,这就叫做侵夺;自己虽然贤德,却把不肖者的功绩据为己有,这就叫做居功自傲;号令下得缓慢,责罚却很急促,这就叫做用残暴的方式;把别人的善事窃为己有,这就叫做盗取。
名为君子,难道一定是盗取钱财才叫做盗取吗?我听说过这样说法:懂得做官之道的人,遵奉法令而求有利于百姓;不懂得做官之道的人,徇私枉法而侵害百姓。
徇私枉法和侵害百姓,这两者都是怨恨产生的原因。
”子贡道:“弟子记在心中了。
请问还有什么要告诫弟子的吗?”孔子说:“面对上级官员的时候,没有比心平气和更重要的了;面对财物的时候,没有比廉洁更重要的了。
能够守住廉洁和平心静气,就没有什么可被人攻讦的了。
隐藏起别人的善言善行,这是遮蔽贤德的人;宣扬他人的恶事,这是小人的做法;不在私下相指正却在公开场合相攻击,这是不足以使人亲近的做法。
说出他人的善言善行,只会有所收获而不会有所伤害;宣传他人之恶事,不会有什么收获而只会有所伤害。
所以,君子言语一定要谨慎。
不要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话说出口的时候要加以选择,使自己口中所说的和耳朵听到的他人的议论相一致。
”(《说苑•政理》)百姓的安危与个人尊严哪个更重要?——孔子故事之七五孔子去拜见季康子,季康子很不愿意听孔子的话,孔子就又一次去拜见。
孔子的弟子子路说:“我听夫子说过:‘王公大人如果不按礼仪来询问就不做任何举动。
’现在您去拜见担任司寇的季康子,是不是稍微频繁了一些?”孔子说:“鲁国人凭借人多势众而互相欺凌,凭借着兵器而相互残害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然而负责的官员却不加以治理,你认为鲁国百姓的安危与按照礼仪来问我,这两方面相比较,哪一方面更重要呢?”于是,鲁国人听说孔子这个说法以后,说:“圣人将要治理国家了,我们怎能不先自己根据法令处罚自己的过错呢?”从此以后,国内没有了互相争夺的事。
孔子对弟子说:“距离山头十里路,仍然能够听到蝼蛄的叫声,从政治国,没有比顺应百姓的心意更好的办法。
”为君之道——孔子故事之七六鲁庄公二十八年,鲁国遭遇了灾荒,大臣臧孙辰提议向齐国买米。
孔子说:“君子治理国家,一定要准备下三年的积蓄。
遇到灾荒的当年就向别的国家买粮食,这是国君的失职。
”(《春秋繁露•王道》)孔子说:“国家有道,即使是刑罚增加了,也等于没有刑罚。
国家无道,即使把所有犯法的人都杀掉,也永远杀不尽。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孔子说:“商汤与周武王并非因为一方面的善而兴盛起来的,夏桀、商纣并非因为一方面的恶而亡国的。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亡,在于平时的所作所为,平时积聚的善多,即使有一方面的恶,这也只算是过失,不足以使它灭亡;积聚的恶多,即使有一方面的善,这也只算是无意之中碰上的,不足以兴盛。
”(《潜夫论•慎微》)不尊贤、不远不肖都会怨——孔子故事之七七子路向孔子询问道:“治理国家应该怎么办?”孔子说:“在于对贤德的人尊敬,让不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
”子路说:“范中行氏就是这么做的,为什么结果灭亡了呢?”孔子说:“范中行氏虽然好像是对贤德的人很尊敬,但是,他并不任用贤德的人;虽然让不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却不能让不肖的人远离自己。
贤德的人因为范中行氏不任用自己而怨恨他,不肖得人因为范中行氏让他们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仇恨他。
贤德的人怨恨他,不肖的人仇恨他,这种怨恨再加上仇恨,范中行氏如果想不灭亡,怎么可能呢?”(《说苑•尊贤》)无众如何守?——孔子故事之七八鲁哀公向孔子问道:“我想在国力弱小的时候就防守,国力强大的时候就向外攻占扩大,有什么办法呢?”孔子说:“如果朝廷有礼义,上下能够相互亲近,国内的民众都是您的百姓,您将要攻占谁的地方呢?”如果朝廷没有礼义,上下之间不相亲近,国内的百姓都会成为您的仇敌,您将跟谁来防守呢?“(《说苑•指武》)打孩子、罚百姓的后患——孔子故事之七九孔子说:“用鞭子打出来的孩子,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用刑罚与杀戮管理出来的民众,不会听从国君的政令。
这是说用过激的方式是难以行得通的。
所以,君子不急于决断,不任凭个人的心意而做事,因为这是祸乱的根源。
”(《说苑•杂言》)后悔莫及——孔子故事之八十高墙上面厚而下面薄,不一定会坍塌(tan1 ta1),但是,下起大雨的时候,大水冲击的时候,却必然会先坍塌。
草木的根扎得浅,平时不一定就会歪倒,但是,在狂风暴雨袭来的时候,却必然会先被连根拔起。
君子在国家之中,不崇尚仁义、尊重贤臣以处理各种事务,不一定会亡国,但是,一旦有了特殊的事变,遇到诸侯互相争战的时候,人忙着逃跑,车子飞奔,祸患突然降临,才开始产生忧愁,以至于喊得口干舌燥,仰天长叹,希望着获得安宁,岂不是太晚了吗?孔子说:“事前不谨慎小心,而过后悔恨,唉!即使悔恨也已经来不及了。
”进善关键在于任贤——孔子故事之八二齐国国君向晏子问道:“成立政事最令人忧患的是什么?”晏子回答道:“最令人忧患的是善恶不分。
”齐国国君道:“怎么样分别是善还是恶?”晏子回答:“审慎地选择左右大臣。
左右大臣能够善,那么,群臣同官就都能各自得到合适的人选,从而使善恶分明。
”孔子听说之后说:“此话丝毫不错。
善言能进入朝廷,那么,不善之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廷;如果没有人进善言,那么,善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廷了。
”(《说苑•政理》)有法律却用不到才好——孔子故事之八三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