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美术教育是一大热点。
无论是中国美术教育理念,还是西方美术教育理念,都是一种艺术教育,都有着其悠久的历史。
中西美术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上,中西教育的主导思想、教育观念、审美角度等不同,都会带来理解上的差异。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的不同,所以中西美术的教育理念也不同,正确认识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差异,有利于提高人们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从而理性看待中西美术教育理念的差异,纠正对传统美术的轻视或者对西方美术教育的排斥等观念,引领美术朝着兼容并包的正确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美术教育;教育理念;差异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美术理念的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中西方美术理念的对比 (6)(一)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表现 (7)(二)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表现 (8)三、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差异之处 (9)(一)主导思想不同 (10)(二)教育观念不同 (11)中国的美术教育理念 (12)西方的美术教育理念 (12)四、我获得的美术教育理念 (12)五、总结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21世纪现代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艺术及审美教育成为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当代如此纷繁灿烂的绘画艺术领域里,绘画艺术教育又是一大热点。
中西绘画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和教育上。
一、美术理念的概念美术,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
“美术”这一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
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义,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
而理念主要是人类以自己的语言形式来诠释一切现象、事物时,所归纳或总结的思想、观念概念与法则。
因此美术的理念主要是指人们对事物进行事物进行艺术创造时,所遵循的思想观念或者法则。
而依据对艺术塑造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方法,美术被划分为东西两大艺术体系,西方以古希腊和罗马为代表的美术流派,东方以古印度、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美术流派,中西两大截然不同的美术流派的理念对碰与交融是最引人注目的。
二、中西方美术理念的对比(一)中方美术教育理念的表现我国现在的艺术教育体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参照法国和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没有培养出大师,这其中当然主要是教育以外的原因,但艺术教育本身也要负相当的责任的。
本世纪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的发展中,视觉艺术领域是最具革命性的,从印象派以后,形形色色的各种美术流派风起云涌,可以说一百年的艺术观念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美术教育观念的变化。
国内的许多艺术院校早已调整了原有的旧的教育模式,以适应新的艺术格局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纯艺术教育由重视基本功训练转向注重对个人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
但是我国的艺术教育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思路,即重基本功而轻创造力,重专门化,而轻综合能力,多数学校的艺术教育仍然以艺术技法教育为主,这条路充满陷阱,弄不好就会成为匠人。
创造是艺术成就的基础。
这种性质在被称为“画匠”的手艺人的作品里是没有的,所以不管他在技术方面多么熟练,他还不是艺术家,因为他不是在创造。
我们的美术教育应以更宽广的胸怀包涵更多的美术样式,只要它们有益于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
偏执于具象美术的教学,不仅限制了美术教育的价值涵纳,而且还会因其特有的难度和单调性,使学生产生挫折感。
当然,在这里并非想贬低具象写实美术,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具象美术成为美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让它成为全部。
为了扩大美术教育的价值涵纳,适应学生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丰富和活跃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就我国普通美术教育的性质和现状来看,以意象美术教育发展前景最大。
我国普通美术教育长期以来是以具象美术教育的一统天下,无疑,意象和抽象美术教育的开展将会给我国普通美术教育抹上绚丽的色彩。
近代以前的中国美术教育,遵循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哲学,对后世颇具影响,代表了一种含有祖先崇拜的宗教意识和传袭前人做法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育思想不强调自立门户、发挥创造,而要求世代相守。
在美术教育中所强调的就是模仿、师承和传统。
没有明显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组合,这时的美术教育面很窄。
到宋元时期文人画出现后,教育思想有了通达宽博的地方。
随着画诀、画论着作的成熟,伴随着画品气韵以及笔意的讲究,诗、书、画、印形成一体,对绘画的要求不再只限于画技的要求,也对绘画者的综合素养有了更为严格的品评,但是还没有明确的多思维的培养理念。
(二)西方美术教育的理念概括地说西方美术教育的有点是重视学生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热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
它的弊端是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性格放任,纪律涣散。
在西方传统古典绘画的延续中,他们超越了自身以理性的客观参照为唯一的审美取向的标准,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例如中国美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求形似的意到的人文关照,使自身的美术从传统的古典写实主义中解放出来,发展革新成为“印象派”以后的抽象、意象等表现为主的艺术风格。
然而由于过分的强调美术本身的多元化、自由化、个性化,其继承上的失根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就像现在的欧洲发展一样,它的现有规模及发展程度是很艰难再所新突破。
所以巴黎美院广泛的与全世界各地的美术院校接触交流,以寻求更多的转机与发展,在中国就与中央美术学院和西安美术学院有长期的学术交流。
反思自身,何去何从。
盲目的否定和肯定都是不可取的。
任人制度上的缺陷,也是导致学院抑或说美术教育的发展在当下举步为艰的重要原因。
学校的学术带头人(工作室的老师)均受聘于社会上,艺术界中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
就这一点来看,那麽会使人不安的看到一些问题,他会令人自问:是什麽人来聘请巴黎美院的教授?掌握学校的聘任制度的人究竟有多高的艺术造诣?是否存在选择时的个人喜好问题……例如在十八世纪中叶,法国的建筑总署就曾经在经济上助过一臂之力,对巴黎美院的画风及人事上的任用都有过极大的影响。
再者,就是教育上的理念问题,正好与国内相反,夸大个性表达的理念,而忽略了基础层面的课题,美术创作应该是精神表达物质化的努力,偏执哪一方都是不可取的。
近几年来,西欧培养出来的优秀艺术家,大部分来自于东欧国家和中国。
这是因为东欧国家与中国都比较重视基础教育,而西方则注重观念教育,轻视、反对、甚至抛弃基础教育。
他们学生的观念很好,但却表达欠缺。
引用法国艺术界的一个说法:有好的技术可以成为画家,有好的观念可以成为艺术家,有好的观念又有好的技术就可以成为大师”。
三、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差异之处(一)主导思想的不同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认识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要服从自然的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样的。
中国人在美术的教育问题上十分注重真善和情理的统一,还有认知和直觉的统一。
这一点和我国一直所尊崇的学派有关系,比如说,佛禅对“圆”的追求,儒家对“和”的追求,以及道家对“妙”的追求。
相比之下,西方的思想更加的注重对二元论的世界观和理性思想的强调,以二元论的方式谈论的话,自然的外境是被模仿的事物,而绘画的作品是模仿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泾渭分明的。
绘画作品则是被欣赏的客观的对象,观赏者就是认识的主体,两者之间那条泾渭分明的线是不可逾越的。
二元论的认识模式则是给西方艺术带来了定点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等的一系列的基础理论。
也正是因为中西方美术教育所主导的思想不一样,所以继而产生的艺术理论和艺术理念就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绘画则会偏重视留白,强调的是“虚实相生”,重视画作和大自然之间更紧密的联系,看重“以形写神”尤为讲究重视韵味和意境,强调抒发绘画者的情感抵触,就如同作诗一般,不会因为法则或者是规律而受到限制,也是因为这样,中国画所使用的则是“散点透视”,就是说“多点透视”这样便可以更加自然而且洒脱的创作画作。
相比之下,西方的绘画创作则是强调“以形写形”,要求“像”,又对透视有着较高的要求,平时就是对焦点透视有着别的要求,比如说“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这样的表现方法就可以将物体那种可以被人直观观察到的特点更加传神有效的表达出来,重视的是“近实远虚”。
例如说,北宋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取的就是“散点透视”,以汴河为中心,将北宋都城汴梁城内城外、商贩行人、小桥流水、亭台阁楼、市近郊区等元素都表现出来了,而且每一段中的人物、景物等元素全都表现出来了,且比例都是相同的。
如果想要按照西方绘画的要求来作画的话,则这篇作品中很多的风景以及人物画面就不入画了。
中国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女子腰细肩削,男子则是相貌奇古,衣袂飘飘,中国画中大多会使用一些例如象征的表现手法,这样绘画中的男子则显雄伟,女子曼妙、动人,将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外貌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仅仅要求形态相近,神态的要求也是呼之欲出;可是对于西方的绘画作品,则对人物的生理结构有着更多的了解与诠释,对于人体的生理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都有着很好的了解,着名画作大师达芬奇就曾经亲自解剖过尸体,对于人的解剖结构有着很好的了解,可是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史不能想象的。
(二)教育观念不同中国的美术教育的观念可以概括为重实用、重教化、重审美的三大价值取向实用技能的美术教育。
对于实用技能的美术教育理念,最早出现在《考工记》。
这部技术文献出于先秦时期,其中就记有“设色之工”的说法,包括美术(当时称作绘画)。
到了现代社会,有利于实用技能额美术教育更加的突出,而且在各个美术学院都有工艺、设计等的实用美术教育,而且在一些普通的美术院校也都开设了以实用为主,辅以美化的各类的美术课程。
伦理教化的美术艺术教育。
这种伦理观念的美术教育最早出现在《左传》中。
其中,有关青铜器中的图案的绘画教育观念思想就是有关这方面的讨论。
“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存物而为之备,使民之神奸。
”意思就是说绘画是要通过“象物”以及“图物”来教育人们对善恶的分辨能力。
《孔子家语》中所记载的孔子在参观“尧舜之容”的壁画的时候,则会强调绘画“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的伦理教化功能,这种指向伦理教化的绘画艺术教育理念对后人的影响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