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质量缺陷事故分析及处理结课论文院系:建筑工程学院班级:28010906姓名:徐进学号:2801090608任课教师: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分析摘要:混凝土工程是建筑施工中一个最主要的工种工程。
无论是工程量、材料用量,还是工程造价所占建筑工程的比例均较大。
可能造成质量事故的可能性也较大。
因而,在实际的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混凝土工程质量,并了解混凝土工程可能出现的质量事故。
着重于实际工作中混凝土工程可能存在的质量事故进行总结分析,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质量事故,提高施工人员对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的理论认识。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事故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和国家对环境、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预拌混凝土以期能加速施工进度、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工程质量和节约材料成本等优点,在各种工程,尤其是城市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使用。
国家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鼓舞和支持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用预拌混凝土,为预拌混凝土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但是,随着预拌混凝土的广泛使用,在工程施工中因使用预拌混凝土而出现质量问题与质量事故也越来越多,如何如何避免质量问题与质量事故的出现也成为一项非常棘手的问题。
为此,就必须掌握了解混凝土工程可能出现的质量事故,以便于及早预防。
混凝土工程常见的质量事故主要有:混凝土强度不足;混凝土裂缝;结构或构件错位变形;混凝土外观观感质量差等质量事故或质量缺陷。
一、混凝土强度不足混凝土强度不足对结构的影响程度最大,可能造成结构或构件的承载力降低,抗裂性能、抗渗性能、抗冻性能和耐久性的降低,以及结构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下降。
(一)造成其出现强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有:1、材料质量:水泥质量差、骨料(砂、石)质量差、拌合水质量不合格、掺加外加剂质量差;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混凝土配合比是决定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水灰比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其他如用水量、砂率、骨灰比等也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其它性能,从而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
在施工中主要表现为:随意套用配合比、用水量过大、水泥用量不足、砂石计量不准、外加剂用错;3、混凝土施工工艺:混凝土搅拌不佳;运输条件差;混凝土浇筑不当;模板漏浆严重;混凝土的养护不当;4、混凝土试块管理不善。
未按照规定制作试块,试块模具管理差及试块未按照标准养护等。
(二)防治措施1、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用;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冬期施工用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强度达到30%以上,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40%以上,始可遭受冻结,之前必须按冬期施工技术规范做好防冻工作,并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土试块,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2、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加固或补强措施。
混凝土工程工后缺陷修复,仅是在其不影响使用的情况而采取的一些补强、补救措施,要减少混凝土工程施工而产生的质量通病,只有在施工工艺上不断地进行改进,选取合理的施工配合比,同时教育作业人员增强责任心,严格按施工规范及操作规程。
二、混凝土裂缝裂缝在混凝土结构或构件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少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破坏都是从裂缝开始的。
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混凝土裂缝的分析。
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脆性材料,由骨料、水泥、砂石以及存留其中的气体和水组成。
在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条件下,硬化产生体积变形。
由于各种材料的变形不一致,互相约束而产生初始应力,造成骨料与水泥石粘结面或水泥石之间出现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裂缝。
这种裂缝的分布是不规则的,但在荷载作用下或进一步产生温差、干缩的情况下,裂缝开始扩展,并逐渐互相串通,出现较大的肉眼可见的裂缝(一般裂缝宽度在0.03—0.05mm),称做宏观裂缝,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裂缝。
(一)造成其产生裂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大体如下:1、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较差。
如水泥的安定性不合格、砂石的含泥或石粉量过大、不适当的掺加氯盐、水泥的水化热引起高温等原因;2、建筑或结构的构造不合理。
如未按照规定进行设计、变形缝设置不当、结构整体性差等;3、结构受力不均。
如设计断面不足、结构超载、未进行抗裂验算等;4、地基基础变形引起裂缝。
如地基的沉降差过大、地基土出现水平位移及相邻的建筑影响等;5、施工工艺不当引起的裂缝。
如混凝土搅拌不均、浇筑方法不当、模板变形及跑浆、拆模过早、钢筋保护层过大或过小、早期受冻、养护不善、未处理施工缝等;6、温、湿度变形。
如周边环境的温度湿度的变化、构件各部位的温、湿度差及冻融循环等;7、不可预见因素。
如化学腐蚀、地震等。
(二)防治的措施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一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三、混凝土的表面缺陷混凝土或构件的表面缺陷主要是指混凝土孔洞、露筋、蜂窝、夹渣、缝隙等。
(一)混凝土孔洞混凝土孔洞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在钢筋密集处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浇筑不畅通,不能浇筑饱满而形成孔洞;2、未按照施工操作规程认真操作或出现漏振;3、混凝土分层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或严重跑浆,形成特大蜂窝;4、错用外加剂等材料。
如夏季浇筑混凝土中掺加早强剂,造成成型振实困难;5、混凝土施工组织不当,未按照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而造成孔洞;6、混凝土中有泥块或杂物掺入,或将木块等大块料具不小心打入混凝土中。
防治的措施: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二)蜂窝。
混凝土产生蜂窝的主要原因有:1、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砂、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用水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过短,没有搅拌均匀,混凝土的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未按照规程施工混凝土,下料不当等,造成混凝土分层离析;4、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安装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或墙体烂根,形成蜂窝;5、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层分段浇筑,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漏振而造成蜂窝。
防治的措施: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三)露筋。
混凝土产生露筋的主要原因有:1、凝土浇筑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2、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过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混凝土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3、因配合比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浇筑振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造成露筋;4、混凝土振捣时,振动棒撞击钢筋,致使钢筋移位,造成露筋;5、混凝土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或木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造成露筋。
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开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四、麻面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产生的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4、模扳隔离刑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防治的措施:1、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五、构件变形错位混凝土结构构件变形错位主要指:构件如梁、柱、板等平面位置偏差太大;建筑物整体错位或方向错误;构件竖向位置偏差太大;构件变形过大;建筑物整体变形等。
造成混凝土结构错位变形主要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1、读错图纸。
常见的主要是将柱、墙中心线与轴线位置混淆;主楼与裙楼的标高弄错位、不注意设计图纸标明的特殊方向;2、测量标志错位。
如控制桩设置不牢固,施工中被碰撞、碾压而错位;3、量放线错误。
如读错尺寸或计算错误;4、施工顺序及施工工艺不当;5、施工质量较差。
如构件尺寸、形状误差大,预埋件错位、变形严重,模板支撑刚度不足等;6、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如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柱、墙倾斜等。
综上分析,混凝土质量通病因施工因素产生的较普遍,但其危害性和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经过设计、监理、施工及使用方等多方面的配合,在具体处理时务须正确区分,对症防治,且以防为主。
治理的原则:凡已涉及结构安全的,应当机立断,迅速采取相应对策,加固补强或作拆除返工处理;反之,如仅与外观和评定有关、修复后不影响使用,则重点放在表面处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