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沸器设计

再沸器设计

I ——单相对流传热; II ——两相对流和饱和泡 核沸腾传热; III ——块状流沸腾传热; IV ——环状流沸腾传热; V ——雾状流沸腾传热。
传热膜系数
鼓泡流、块状流、环状流(避免雾状流)
A
18
设计思路:一般xe<25% 控制在第二区:饱和泡核沸腾和两相对流传热
双机理模型:同时考虑两相对流传热机理和饱和泡
适用于4:M 2100
0
0.3
A
6o
de
R0e.55P1r/3
16
(4) 计算显热段总传热系数KL
KL d0
idi
Ri dd0i
1
Rwddm 0 RO10
管外和和管内污垢热阻Ro、Ri-- p74,表3-9或其它资料 管壁热阻Rw=b/λm 金属壁
A
17
6.2蒸发段传热系数KE计算
图1 管内沸腾传热的流动 流型及其表面传热系数
A
5
内置式再沸器:
▲结构简单。 传热面积小, 传热效果不理想。
A
6
二、 立式热虹吸 式再沸器管内流 体的受热分析
釜内液位与再沸 器上管板平齐
管内分两段: LBC——显热段 LCD——蒸发段
A
7
I ——单相对流传热; II ——两相对流和饱和泡核沸
腾传热; III ——块状流沸腾传热;
IV ——环状流沸腾传热; V ——雾状流沸腾传热。
(2) 计算显热段管内表面传热系数αi
G Wt si
si
4
di2NT
si:管内流通截面积,m2 di:传热管内径,m NT:传热管数
A
14
管内Re和Pr数:
Re d iG
b
Pr
CPbb b
G W si
b :管内流体粘度 Pa, s
Cpb:管内流体比定压热 J/(容 kgK,)
b:管内流体热导W率/(m, K)
核沸腾传热机理。 VtPanb
αv :管内沸腾表面传热系数 αt p: 两相对流表面传热系数 P94-95 αn b: 泡核沸腾表面传热系数 式(3-69) a: 泡核沸腾压抑因数 式(3-70)
K
1
E
d 0
Rd0 Rd0 R1
d Vi
d i
Ai
wd m
O 0
19
6.3 显热段及蒸发段长度
LBC
图1 管内沸腾传热的流动流型 及其表面传热系数
传热膜系数
A
8
三.立式热虹吸式再沸器设计条件
流体 管程—塔内釜液:蒸发量; 温度;压力 壳程—加热蒸汽:冷凝量(热衡 算);温度;压力 —加热流体:流体流量、 进出口温度
物性参数确定 蒸汽压曲线斜率的确定
A
9
四.设计步骤 估算传热面积:根据热负荷、两侧流体温度变化, 进行再沸器的工艺结构设计 核算热流量:假设再沸器的出口气含率xe 计算釜液循环过程的推动力和流动阻力→核算出口
tm
(Td
tb)(Tb lnTd tb
tb)
Tb tb
Tb:混合蒸汽泡点(壳程)
或加热介质出口温度
tb:釜液泡点
A
11
3. 假定总传热系数K
查表3-15(设计p.91)或手册
有机液体-水蒸汽
570-1140 W/(m2·K)
4. 估算传热面积
A估
QR K tm
5.工艺结构设计
选定传热管规格、单程管长、管子排列方式
计算管数,壳径,接管尺寸
管规格:φ38×3、φ38×2.5、φ25×2.5、φ25×2、φ19×2 ,
参见p61表3-2
管长L:2000、3000、4500、A6000mm等
12
计算传热管数目(取整数):
NT
A估
d 0 L
正三角形排列: b1.1 NT
壳径DS
D St(b 1 )(2~3 )d0
AC
A
21
7.循环流量的校核
(1)计算循环推动力△PD ,Pa 液体气化后产生密度差为推动力(p.97-98)
P D [L C(D btp ) ltp]g
L :蒸发段高,度 m CD
:釜液密度 ,kg/ m3 b
:蒸发段两相平均密 ,kg度/ m3 tp
:管程出口管内两相 均平 密度,kg/ m3 tp
计算出的Ds应取整。卷制壳体内径以400mm为基数, 以100mm为进档级。
L/DS应合理—约4~6,不合理时要调整 最大接管尺寸,参照p92页表3-16
A
13
6.传热能力核算
6.1显热段总传热系数的计算KL (1) 设传热管出口处气含率xe (<25%),计算循环量
Wt
Db xe
Db:釜液蒸发质量流量,kg/s Wt:釜液循环质量流量,kg/s
A
2
卧式热虹吸式:
▲循环推动力:釜 液和换热器传热管 外气液混合物的密 度差。
▲占地面积大,传 热系数中等,维护、 清理方便。
▲塔釜提供气液分 离空间和缓冲区。
A3Biblioteka 强制循环式:▲适于高粘度、 热敏性物料, 固体悬浮液和 长显热段和低 蒸发比的高阻 力系统。
A
4
釜式再沸器:
▲可靠性高, 维护、清理方便。 ▲传热系数小, 壳体容积大, 占地面积大, 造价高, 易结垢。
Re >104, 0.6<Pr<160, LBC/di>50时:
i 0.0 2d3ii R A 0e.8Pr0.4
15
(3)壳程冷凝表面传热系数或壳程无相变表面传热系数
的计算αO 纯蒸汽冷凝(竖管):
ao 1.88Re1/32g231/3
Re 4 M m
M
d0 NT
无相变冷却:
m:蒸汽冷凝液质量流量,kg/s Q:冷凝热流量,W c:蒸汽冷凝热,kJ/kg
气含率xe
A
10
(一)估算设备尺寸
1.计算传热速率(不计热损):物流相变热,kJ/kg,
QR Vbb
V:相变质量流量,kg/s,
Q RV cc(或 mP ct)
2. 计算传热温差
tmTtb
b-boiling, c-condensation
T:壳程水蒸气冷凝温度 Td:混合蒸汽露点(壳程)
或加热介质入口温度
t p
s
L
t p
s
di NT KLtm CPwLLWt
pt s:沸腾物系蒸汽压斜曲率线
P97 表3-18查取
根据饱和蒸汽压和温度关系计算
A
20
6.4 计算平均传热系数KC
KCKLLBC LKELCD
6.5 面积裕度核算
应30%,若不合适要进行调整
AC
QR KC tm
H A实AC 10% 0
再沸器工艺设计
一. 再沸器的类型和选择
立式: 立式热虹吸式
立式强制循环式
卧式:卧式热虹吸式
卧式强制循环式
釜式再沸器
内置式再沸器
A
1
立式热虹吸:
▲循环推动力:釜液 和换热器传热管气 液混合物的密度差。
▲结构紧凑、占地面 积小、传热系数高。
▲壳程不能机械清洗, 不适宜高粘度或较 脏的传热介质。
▲塔釜提供气液分离 空间和缓冲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