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内容预览: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同步训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基础知识应用1、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决眦()凌绝顶()烽火()不胜簪()逾墙()邺城戍()老妪()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齐鲁青未了------ ⑵造化钟神秀----⑶浑欲不胜簪----⑷天明登前途------3、杜甫是--朝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因此人们又称他为-------。

4、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是()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C白头骚更短,浑欲不剩簪。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按课文原句默写。

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

⑵《春望》中借花、鸟来表达感时伤世的句子是----,----。

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⑷《石壕吏》中老妇人“前致词”,诉说三个儿子服兵役情况的句子是----,----,----。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

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7、按课文原句填空⑴----?齐鲁青未了。

⑵烽火连三月,----。

⑶夜久语声绝,------。

8、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⑴三男邺城戍生活贫困⑵二男新战死战争惨烈⑶出入无完裙兵役苛酷课文精段赏读(一)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

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形象。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

“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诗人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

虚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

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

3、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4、诗的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豪情壮志?------------------5、根据这首诗的描写,加上你自己的想像,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泰山,力求生动、细腻。

(50字左右)---(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

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

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

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

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三)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解释加点的词。

⑴三男邺城戍----- ⑵二男新战死---- ⑶请从吏夜归--- ⑷犹得备晨炊-----2、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

⑴老翁逾墙走--------------⑵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4、给第三段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5、老妇人被抓走了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6、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这是指-----和----两人发动的叛乱。

拓展阅读:(一)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诗的开头两句,点明看月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A)“独看”写妻子独自观月思亲的情景,“未解”写儿女幼稚不知思念长安的父亲。

(B)“云鬓湿”“玉臂寒”写诗人想象中月下的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以至雾湿云鬓,月寒玉臂。

(C)“倚虚幌”是说夫妻双双倚着帷幔看月,“何时”表示出妻子对这一刻的盼望之情。

(D)“双照泪痕干”是诗人想象中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3、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借看月抒写离情,深刻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真挚感情,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B)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通过抒写乱离中的离别之苦,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C)诗人从妻子儿女着笔,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思念和惆怅。

(D)全诗均是想象之词,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思念,着力描写妻子“独看”思亲的情景。

4、这首诗属于唐诗中的---(体裁)。

5、古诗词中有许多借月思亲的诗句,请写出两句。

(1)------,--------。

(2)----------,--------。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却看妻子愁何在B青春作伴好还乡C白日放歌须纵酒D却看妻子愁何在2、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作者寓居梓州,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狂喜而作。

你能具体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的“狂喜”吗?------------------------------------------------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⑴剑外忽传收蓟北------ ⑵漫卷诗书喜欲狂--------4、说说下列诗句的大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5、对全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B.首联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初闻涕泪满衣裳”,突出了狂喜欲绝的感情。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不够真实的感受。

C.三、四联写诗人手舞足蹈作返回故乡的准备,突现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D.作者用“忽”、“初”、“却”、“须”等虚词结构全诗,使全诗转折自然,舒缓自如,生动活泼。

(三)江南逢李龟年①杜甫岐王宅②里寻常见,崔九堂③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①李龟年:唐开元、天宝间著名歌唱家。

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每逢节日,为人唱歌,听者都感动流泪。

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出蜀至湖南潭州(今长沙市)遇到旧识李龟年,诗即作于此时。

②岐王:睿宗第四个儿子李范。

③崔九:与玄宗关系极密切,用为秘书监。

1、诗的前二句写过去,表现李龟年----------2、诗的后二句写--------,点明了相遇的时间:----------,相遇的地点:------。

3、“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又”字表明--------------。

4、末句的“落花时节”仅仅是写景吗?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还有什么深刻含义?5、诗的末二句借景抒情,含蓄蕴藉,蕴含了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在我们学过的杜甫诗作中,也有这样的名句,可以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知道是那几句诗吗?请写下来。

写作训练文题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参考答案基础知识应用1、dài zì líng fēng zān yú shù yù2、⑴不尽;⑵聚集;⑶简直;⑷前面的路。

3、唐,诗圣,诗史,杜工部。

4、D(A“层”应为“曾”;B“河山”应为“山河”;C“骚”应为“搔”,“剩”应为“胜”,所以应选D)5、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⑶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⑷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6、A(A项错在:《望岳》不是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而写于杜甫青年时期,即“开元盛世”时期)7、⑴岱宗夫如何?⑵家书抵万金;⑶如闻泣幽咽。

8、⑴三男邺城戍--兵役苛苦;⑵二男新战死--战争惨烈;⑶出入无完裙--生活贫困。

课文精段赏读(一)1、D(D应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C(上句是用虚笔,下句用的是实写)3、“割”字用的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4、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5、略。

(二)1、春天登高远望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国都长安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那个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触目惊心。

诗人借写景痛切地传达了忧国伤时的感情。

4、诗人因为忧愁而经常“搔”头,使满头白发越来越短少,稀疏得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诗人者一年仅45岁,其苍老之态如此,可见他忧国、伤时、思家之切。

5、C(C项:“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发动的叛乱,唐王朝为平叛而发动战争是正当的,杜甫他支持平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