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第一,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即不法侵害的产生与存在。
(1分)第二,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即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2分)第三,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即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行为的第三者实行。
(2分)第四,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即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1分)第五,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即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分)2、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2分)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
这是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
(2分)(2)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这是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
(2分)(3)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这是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
(2分)3、简述一般自首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
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2分)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是:(1)自动投案。
即犯罪分子在未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前,出于其本人的意志而向有关机关或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并自愿置于有关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下,等待进一步交代犯罪事实,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裁判的行为。
(3分)(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即犯罪分子按照实际情况彻底供述自己实施并应由本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
(3分)1、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4分)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分)(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1分)(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1分)2、简述刑法总则关于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
(1)死刑适用条件的限制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这是刑法总则对于适用死刑所作的条件性规定。
(2分)(2)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即对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2分)(3)死刑适用程序的限制即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分)(4)死刑执行制度的限制即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2分)3、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
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这是假释的对象条件,即对假释适用范围的限定。
(2分)(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
这是假释的限制条件,也是前提条件。
(2分)(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
这是假释的实质条件,也是关键性条件。
(2分)(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
这是假释的排除性条件,即假释对象条件的例外。
(2分)1、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4分)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
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分)(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1分)(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1分)2、简述刑法总则关于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
(1)死刑适用条件的限制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这是刑法总则对于适用死刑所作的条件性规定。
(2分)(2)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即对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2分)(3)死刑适用程序的限制即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分)(4)死刑执行制度的限制即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2分)3、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
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这是假释的对象条件,即对假释适用范围的限定。
(2分)(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
这是假释的限制条件,也是前提条件。
(2分)(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
这是假释的实质条件,也是关键性条件。
(2分)(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
这是假释的排除性条件,即假释对象条件的例外。
(2分)1、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4分)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
(1分)(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2分)(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
(1分)2、简述想象竞合犯的构成特征。
构成想象竞合犯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或必备条件:(1)行为人必须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而实施犯罪行为。
这是想象竞合犯的主观特征,(2分)(2)行为人只实施一个危害社会的行为。
这是想象竞合犯的客观特征之一。
(2分)(3)行为人所实施的一个危害社会行为,必须侵犯数个不同的直接客体。
这是想象竞合犯的另一客观特征,也是此种犯罪形态触犯数个罪名的原因所在。
(2分)(4)行为人实施的一个危害行为,必须同时触犯数个罪名。
这是想象竞合犯的法律特征。
(2分)3、什么是一般缓刑?适用一般缓刑应当具备哪些条件?一般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若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没有发生法定撤销缓刑的情形,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制度。
(4分)适用一般缓刑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
(1分)(2)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
这是适用缓刑的根本条件。
(2分)(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1分)1.简述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2)单位犯罪的基本特征第一,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第二,只有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才存在单位犯罪及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而并非一切犯罪都可以由单位构成。
2.什么是紧急避险?成立紧急避险应当具备哪些条件?(1)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2)成立紧急避险必须具备如下条件:起因条件——危险的现实存在。
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
对象条件——第三者的合法权益。
限制条件——只有在迫不得已的危急情况下,才能实施紧急避险。
主观条件——紧急避险的实施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
限度条件——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3.简述主犯的概念、种类和刑事责任。
(1)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主犯分为三种:第一,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第二,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第三,其他在犯罪集团或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3)刑事责任: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其他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1.什么是犯罪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各有什么特征?(1)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2)疏忽大意的过失有两个特征:第一,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第二,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3)过于自信的过失也有两个特征:第一,在认识因素上,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第二,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之所以实施行为,是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的发生。
2.简述教唆犯的概念、成立条件和刑事责任。
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
(2)构成教唆犯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为人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二是行为人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
(3)教唆犯的刑事责任:第一,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这是对教唆犯处罚的一般原则。
第二,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第三,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四,教唆不满14周岁的人或精神病患者犯罪的,对教唆者应当按单独犯论处。
3.简述特别自首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1)特别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2)成立特别自首应当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成立特别自首的主体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
第二,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这是成立特别自首的关键性条件。
1.什么是犯罪的故意?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各有什么特征?二者有哪些区别?(1)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2)直接故意的特征包括:第一,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第二,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3)间接故意的特征包括:第一,在认识特征上,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
第二,在意志特征上,间接故意表现为放任行为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4)二者的区别:第一,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