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超市的发展现状用数字说明我国大型超市的发展与现状安盛管理鲍强毅1998年6月,国内贸易局出台了《关于零售业态的分类意见》,首次对我国零售业态进行了规范。
它们是: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大型综合性超市和仓储式商场等八类。
1999年上半年,国内贸易局连锁商业办公室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全国部分城市营业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进行一次调查,收到35个城市、146个店铺的调查结果。
一、大型超市的结构情况(一)、地区分布店铺最多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武汉、深圳、天津、青岛、石家庄、大原、大连。
其中上海、北京、武汉、深圳、天津5个城市占了48%,其他30个城市总和为52%。
全国近一半的大型超市集中在这5个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多,中西部城市少,发展极不平衡。
(二)、地理位置:大部分的店铺开在市区,市区的店铺占76%。
只有部分仓储式商场开在郊区。
这与国外大不一样,国外的大型超市尤其是仓储式商场基本建在郊外,主要原因是我国交通工具和消费习惯与国外不同所致。
(三)、经济类型党的“十五大”后我国企业经济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型超市企业也是如此,近几年新成立的企业中,除国有独资外其它经济成分的比例有所增加,大型超市的经济成份的比例。
也在大幅增长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知名零售集团都陆续登陆我国,在中国版图都可以看到的全球知名零售企业沃尔玛(美国)、家乐福(法国)、麦德龙(德国)、万客隆(荷兰)、欧尚(法国)、伊腾洋华堂和佳世客(日本)的店铺。
近几年,国外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首选业态就是大型超市。
(四)、开业时间90年代初,广州的一家零售企业最先在广州市开了一家叫广客隆的店,标志着大型超市在我国开始。
直到1995年前在全国只有十几家店铺。
1995年后,随着外贸的介入,大型超市开始发展起来,现在大部分店铺都是1997年以后开业的,1998年开店速度加快。
(五)物业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及投资成本。
有60%的店铺所有权归经营者自己,其中新建和改造各占一半。
在新建和改造的资金使用上各店铺不等,高达上亿元,低至几百万元。
另有40%以租货的形式出现的。
租货的租金各地区、各企业、相差也很大,高、低相差着几十倍。
幅度在90—700元/平方米之间居多。
北京、青岛两城市租金相对偏高。
(六)、组织形式70%是连锁经营,30%是单店运营。
(七)、经营规模一个企业最多的店铺有十几家。
一般3—6个店铺居多。
(八)营业面积店铺营业面积在3000—6000平方米占47%,6000—10000平方米占24%,10000以上占26%。
二、经营情况(一)、商品结构绝大部分的店铺以食品、日用品、家电、服装为主。
百分之百店铺都经营食品,食品的经营比例在40—70%之间。
但经营生鲜食品的比例不高,占食品比例3——15%之间。
(二)、经营品种经营品种在1万种以上的店铺占74%,其中1—2万之间的店铺占41%,2万种以上占33%。
(三)、销售额全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的店铺占30%,1亿—5亿之间占40%,5亿元以上占10%。
其中5亿以上企业中,合资企业占了66%。
(四)、每日客流量每日平均客流量在4千人以下为40%,4千—1万人之间为40%,1—2万人次为12%,2万以上为8%。
(五)、客单价最高店铺的平均客单价为260元,最低为13元,其中70元以上为17%,40—70元之间53%,40元以下为30%。
(六)、用工人数用工人数在200人以下的占20%;200—500人之间居多,占52%;500—1000人之间占21%,1000人以上占4%。
其中合资企业的用工人数集中在200—1000人之间,超过1000人的企业依次是:国有独资,有限责任,股份制。
(七)、平均人效(销售额/人•年)最高266万元,最低11.9万元。
146个店铺的平均人效57.9万元,各企业用工人数相差甚远,人效相差也很大。
(八)、平均地效(销售额/平方米•年)据有关资料记载,家乐福1998年在中国(大陆)每平方米平均销售额平均是5232美元(合人民币:43427元)我国是家乐福在全球整个销售中等水平,家乐福较高的是在本土法国,阿根廷、西班牙等。
我国大型超市的平均地效为24296元,最高的店铺为88900元(合资企业)最低的为5538元。
两者之者相差较大,这种差别除地区间消费水平、店铺规模差别外,很大一部分是经营管理的差别。
1998年5000万元以上连锁企业中,平均地效最高的企业为10877元。
最低的企业是4745元。
三、对大型超市发展的一些看法通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中国大型超市的一个总体情况,大型超市为什么在我国发展如此之快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零售的发展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上游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改革开放的十年来,物品的极大丰富、商品的供应需要双方发生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
这样为“一站式”购物打下了基础;二是消费者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心理的变化、目标顾客的细化为大型超市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把购物时间集中在双休日,那么大型超市就为他们提供了“一次性”的便利;三是大型超市经营成本的降低也是快速发展的原因。
设施简洁、装修简单(与百货店比)降低了企业的物业成本;大批量的采购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经营规模大,人员相对减少,自选自助服务降低了人工成本。
总之,这些成本的降低,最终使商品价格降低,消售额增加,因而带来利润的提高;四是国外先进企业的介入、先进管理技术的导入带动了大型超市的发展。
中国零售业的开放是从1992年开始,当时主要是以百货零售业的合资企业出现。
1995年以后,国外企业尤其是欧美企业进来后,他们把好的管理经验、新的观念和技术带到中国也带动了中国大型超市的发展。
深圳是我国最早开放零售业城市之一,当时沃而玛进来时,当地不少企业感到有压力,但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深圳万佳无论在消费者的知名度还是消费者的满意度等方面都与沃尔玛不相上下。
随着中国加入“WTO”,近两年会有更大的发展。
但是纵观我国大型超市目前的状况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型超市物业投资太高。
我国大型超市的物业60%是自选和改造,自建的费用高的惊人,有相当一部分店铺物业投资在1亿元左右,如果按年销售2亿元,利润1%计算(200百万/年),50年才能收回投资成本。
经常听到一些企业讲,几千万用于建房、几百万用于购买设备、最后店建起来,设备购进来,商品摆进去,店是开业了,但由于后续资金支持不足导致供应商断货。
相反国外企业在中国开店很少自建店铺,大部分都是租贷或与物业主合作方式进行(有些中方的合作方就是房地产开发商),这样既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又缓解了资金的使用。
企业可通过兼并、改造、合作、租贷方式减少物业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并使资金能够合理、均衡地分配使用;二是经营效果相差太大。
从经营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除商品种类、数量、商品结构(大类)没有太大的差别外。
每个店铺的销售额、客流量、平均客单价、平均人均、平均地效相差太大,有的高达几十倍。
如果排除不同地区购物力水平的差别,既使是同一地区也是如此。
如某一地区,平均地效最低为 1.75万元/平方米•年,最高的为64.4万元/平方米•年,相差37倍。
平均人效也是如此,某一地区最高的人效为266万元,最低的为21.8万元,相差12倍。
经营效果的提高是多方面的,但关键是加强全面科学管理。
如果我们在用工上有一个合理的安排,降低人工直接成本和所带来管理成本,经营效果将会有很大改观。
还应加强对零售业核心技术的管理(采购管理技术、店铺营运管理技术、信息管理技术、防损管理技术、品类管理技术等)。
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使企业的经营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连锁经营网点布局连锁经营网点布局连锁经营高速发展的同时,许多企业忽视了市场容量和市场属性对其的影响,造成连锁店建设的盲目性与重复性。
目前许多连锁企业处于亏损的临界点,有的企业甚至已面临破产问题,这里固然有规模不够大无法获得规模效益的原因,但连锁网点布局上的缺陷和不规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如某市共有连锁企业30家,辖980个分销点,其布局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在同一商圈内网点布设存在重复性,经营商品类似、经营规模相近;(2)距离过近,如在200米长的街道两边,雷同的便利店、超市就有7家,加剧了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3)与这种重复设点相反,有不少纳入规划的社区内尚没有连锁网点。
对其中7家连锁经营企业进行的深入调查表明,连锁企业和向连锁经营发展的企业已开始重视店址选择问题,但这一重视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选址是连锁经营的关键,网点布局影响了日后的发展,因此对网点选择较慎重,一般在进行商圈调查和市场分析后才作决定;另一种也认为选址很重要,但把每一家分店的选址孤立考虑,认为哪里有开设条件(如有场地、在交通要道边),就到哪里设点。
连锁经营分销网点分布的商圈分析1.商圈界定。
所谓商圈,是指商店吸引顾客的地理区域,是商店的辐射范围。
商圈由核心商圈(顾客占55~70%)、次级商圈(顾客占15~20%)和边缘商圈构成。
商圈分析,是指对网点商圈的构成情况、特点、范围以及引起商圈规模变化的因素,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划定,为网点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商圈分析的意义在于:(1)可获知特定商圈内人口和社会经济特征,连锁店可依此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2)若已在一定区域内设有分店,连锁总部可判断新店是否会与老店发生冲突;(3)可测算一定区域内分店设置的数目;(4)能准确识别市场地理位置上的特点;(5)掌握市场竞争、金融服务、交通运输、商品配送、劳动力供给等情况。
2.商圈划定。
企业可通过售后服务登记、顾客意向征询、用户信息网络等形式搜集有关顾客的资料,对现有网点的覆盖区域大小、形态和特征作出较为准确的确定,进而划定商圈。
网点布局研究的目的是科学确定新网点位置,因此首先要对准备开设的网点所在商圈加以划定。
划定商圈的传统方法是“雷利零售引力法则(Reilly's Law of Retail Gravitation)”。
该法则通过确定一个位于两区域间的无差异点,根据此点来确定商圈大小。
该法则表明特定区域人口越多、消费规模越大、商业基础越发达,对顾客的吸引力就越大,商圈也就越大,而处于无差别点上的消费者不论到哪里购物利益均等。
“雷利零售引力法则”虽简单易行,但没有考虑交通时间和网点的集散顾客能力,且该法则并不是确定某一网点的商圈,而是确定某一区域的商圈。
大卫•哈弗(David Huff)对此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哈弗模型来确定网点商圈。
哈弗模型考虑到网点的营业面积、顾客的购物时间、顾客对距离的敏感程度等,经统计计算可得出消费者从不同距离到目标店购物的概率,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设立不同的概率标准,选择一定概率下的距离划定商圈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