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食品添加剂

浅谈食品添加剂

浅谈食品添加剂[摘要]:通过“食品营养与安全”这门课的学习,我对食物的营养及安全有了一定的认识。

食品是影响人们健康的直接因素,而在我们享受各种食品的过程中也当然少不了食品添加剂。

所以我运用课堂所学的一些知识和查阅的一些资料,针对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以及由食品添加剂滥用造成的一些危害提出自己几方面的见解,以期更加重视食品添加剂问题。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超标消费误区作用危害引言从远古时代到当今21世纪,食品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不再仅仅追求带给我们的饱腹感,同时也关注着食品色香味带给我们的感官刺激。

因此食品添加剂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成为食品工业中最具“魔力”的基础原料。

可是由于食品添加剂的超标使用会带给人们一定的危害,所以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它。

1.食品添加剂1.1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的食品中的天然或者化学合成物质。

1.2分类:食品添加剂按其原料和生产方法可以分为化学合成添加剂和天然食品添加剂一般说来除了化学合成的添加剂外,其余的都可以归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主要来自植物,动物,酶法生产和微生物菌体生产。

世界各地至今没有统一的食品添加剂分类标准,我国是按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功能分类的。

可以分为21大类:酸度调节剂,着色剂,乳化剂,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等。

1.3特点:特点:品种繁多,销量大,变化迅速,日新月异。

1.4安全用量:对健康无任何毒性作用或不良影响的食品添加剂用量,用每千克每天摄入的质量(mg)来表示,参照GB 2760-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2.主要品种介绍2.1着色剂着色剂又称食用色素。

在现代食品工业中是装点食品的重要添加剂。

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均已列入GB2760-1996中,共有13个品种,它们是:苋菜红及苋菜红铝沉淀,日落黄,亮蓝等。

1994年我国正式宣布中国食品添加剂发展方向是“天然,营养,多功能”。

应此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批准允许使用的60种食用着色剂中,有47种是天然色素。

2.2防腐剂防腐剂是抑制微生物活动,使食品在生产,运输,储藏和销售过程中减少因腐败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添加剂。

在我国允许使用的主要有山梨酸钾及其盐类,对羟基苯甲酸脂,丙酸及其盐类。

2.3乳化剂食品乳化剂是食品加工中使互不相溶的液体(加油和水)形成稳定乳浊液的添加剂。

在食品添加剂中乳化剂用量约占1/2,是食品工业中用量最大的添加剂。

常用的是大豆磷脂和脂肪酸多元醇脂及其衍生物。

2.4鲜味剂鲜味剂也称呈味剂或风味增加剂。

主要是增强食品风味,使之呈现鲜味感的一些物质。

味精是人们最常用的鲜味剂。

主要成分是L-谷氨酸钠。

2.5甜味剂甜味剂是指能赋予食品甜味的调味剂。

常用的有糖精钠,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等。

价格便宜,在相等甜度条件下,价格比蔗糖便宜,故应用广泛。

3.食品添加剂消费误区3.1 新鲜食品可以不用保鲜保存因食物本身细胞尚在呼吸而将进一步老化,蔬菜储存太久使有害物亚硝酸盐增加,水果储存过久,风味下降,同时细胞组织离析,维生素C含量下降,为微生物滋长创造了条件。

食物在存放过程受空气、光线和热的影响而渐渐氧化,开始变味。

油脂类产生水解和脂肪酸的氧化而酸败,不仅产生异味,而且酸败过程的氧化产物对人体酶系统有破坏作用。

有报道说,油脂中的过氧化物有致癌作用。

食品在生产、储存、运输、包装各个环节,难免受环境中微生物的感染。

粮豆、果蔬的霉变,一般较易观察到,而肉类被细菌污染的问题,一般在初期消费者肉眼难以辨认。

常温下的肉类放置时,早期是好氧菌芽孢杆菌,微球和假单孢菌为主,随着时间延长,肠杆菌增多,至后期变形菌更多。

3.2天然添加剂安全,合成添加剂有害天然和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在允许使用前都经过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安全性评价,然后按照相关申报规定和程序进行申报,通过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核和卫生部批准才能使用。

因此,按照GB2760-2007所规定的品种和剂量范围使用对人体都是无害的。

并且有些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在体内不参与代谢,很快排出体外,但有些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往往会因为原料加工时造成污染而降低安全性,因此不能绝对而论。

4.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由于大部分食品添加剂毕竟不是食物的天然成分,少量长期摄入也有可能存在对机体的潜在危害。

随着食品毒理学方法的发展,原来认为无害的食品添加剂近年来发现可能存在慢性毒性和致畸形、致突变、致癌性的危害。

故各国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

目前国际、国内对待食品添加剂均持严格管理,加强评价和限制使用的态度。

为了确保食品添加剂的食用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经过规定的食品毒理学安全评价程序的评价证明在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体安全无害。

2.不影响食品感官性质和原味,对食品营养成分不应有破坏作用。

3.食品添加剂应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其有害杂质不得超过允许限量。

4.不得由于使用食品添加剂而降低良好的加工措施和卫生要求。

5.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掩盖食品的缺陷或作为伪造的手段。

6.未经卫生部允许婴儿及儿童食品不得加入食品添加剂。

5.食品添加剂作用1. 防止变质例如:防腐剂可以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同时还具有防止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作用。

又如:抗氧化剂则可阻止或推迟食品的氧化变质,以提供食品的稳定性和耐藏性,同时也可防止可能有害的油脂自动氧化物质的形成。

此外,还可用来防止食品,特别是水果、蔬菜的酶促褐变与非酶褐变。

这些对食品的保藏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2. 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质地等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食用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可以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保持或提高在食品加工时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 增加品种和方便性,现在市场上已拥有多达20000种以上的食品可供消费者选择,尽管这些食品的生产大多通过一定包装及不同加工方法处理,但在生产工程中,一些色、香、味具全的产品,大都不同程度地添加了着色、增香、调味乃至其他食品添加剂。

正是这些众多的食品,尤其是方便食品的供应,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4.有利食品加工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消泡剂、助滤剂、稳定和凝固剂等,可有利于食品的加工操作。

例如,当使用葡萄糖酸δ内酯作为豆腐凝固剂时,可有利于豆腐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5. 满足其他特殊需要食品应尽可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例如,糖尿病人不能吃糖,则可用无营养甜味剂或低热能甜味剂,如三氯蔗糖或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制成无糖食品供应。

由上述可见,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给食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有些生产者却为了过分追求食品的色香味,而忽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结果造成了对我们身心的巨大伤害。

6.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案例1.据法国国家卫生医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法国每年至少有7.5万人因食盐过量而患心血管疾病,其中2.5万人因病情严重而死亡。

2. 2008年6月9日,武昌区粮道街中学初三年级的程某某等6名学生以及湖北美术学院的12名学生(共计18人)在一快餐店进餐后先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继之口唇、指端出现紫绀症状,经省人民医院专家组临床会诊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检测后才发现厨房操作间使用的食用盐的亚硝酸盐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的534.24倍。

3. 2001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毒粉丝事件”,是粉丝中掺入了吊白块。

吊白块能使粉丝变白,但在粉丝中残留甲醛等有害物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7.出现食品添加剂滥用的原因及对策之所以会出现食品添加剂滥用,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处罚乏力;政府监督覆盖还存在薄弱面;企业主的法律意识薄弱,道德诚信淡漠;企业管理混乱,技术低下;企业主见利忘义,偷梁换柱等。

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我国已正式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QS标志)。

这对于加强从源头管理,规范市场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也将对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起到促进作用。

针对食品添加剂使用中暴露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⒈完善立法,加大惩罚力度,保证我国食品安全。

⒉完善食品添加剂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现代化信息平台。

⒊加强对中小城市,问题食品的质量监督,加强舆论监督。

⒋加强检验方法的研究和普及,开展危险性评估。

⒌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相关法规的宣传,科学知识的普及。

⒍加强对食品行业,特别是传统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

8.结论纵观这几年的食品安全事故,事故之源不是食品添加剂本身,而是那些不法商人的掺杂作假,非法的使用了食品使用的添加剂,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危害。

对于非法的企业或商人我们处于弱势的地位,只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市场管理,保证食品安全,给消费者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而我们消费者也要有自我保健的意识,增加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能够辨别具有危害性的添加剂,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因添加过多食品添加剂而出事的情况。

食品添加剂是把双刃剑,它为我们的食品带来的改变让我们欣喜,但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却也不容我们消费者忽视。

所以我们消费者要深入了解食品添加剂这方面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添加过多食品添加剂而出事的事故。

【参考文献】:1.佚名《食品添加剂的危害与祸起之源》《半岛都市报》 2008-12-092. 安部司《食品真相大揭秘》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3.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S]4. 汤高奇,曹斌《食品添加剂》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