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电子教案(周三多版)(1)

管理学电子教案(周三多版)(1)

管理学Management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本章内容本章通过介绍由古至今各个时期的管理活动,引出了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定义、分类、作用、角色和技能以及管理的属性。

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人们对这种活动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的观点,以及欧文的人事管理思想。

在进一步的实践、总结、检验中,管理思想被提炼和综合形成了管理理论。

本章要了解的包括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

本章重点管理的定义以及对定义的理解;管理者的三大角色和三类技能;管理的二重性;古典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和行为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比较重要的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十四条原则以及梅奥的霍桑实验。

本章提示要掌握从管理活动到管理思想再到管理理论这一演变过程,准确把握好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管理的二重性,区分各阶段管理理论不同代表人物各自的观点和贡献。

本章安排了解管理的历史发展及不同历史时期管理的特点,理解管理的概念及其职能,了解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管理活动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必然有管理。

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来自这种活动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一些朴素、零散的管理思想。

在现有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中外思想家所提出的丰富管理思想。

到19世纪末,管理思想才逐渐演变为管理理论,而且是出现在西方。

管理理论是对管理思想的提炼与概括,管理理论本身是管理思想,只不过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

本节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从管理活动到管理思想再到管理理论的形成这一演变过程,以及他们的具体内容。

一、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1、史前人类社会管理(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原始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主要依赖于传统习俗来实现。

管理的这一特点,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简单的管理机构。

管理离不开专门的组织机构,表现为由管理机构进行的活动,原始社会的管理机构极其简单。

(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

在原始民主制下,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首领的权力来自公共意志,因为他不仅是由全体成员推举产生的,而且也代表了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这就使管理权力人格化,形成—种人格基础上的权威。

(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在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史前人类几乎要用全部力量谋取生活资料,因而管理的具体内容大多数都是与谋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直接相关。

这种管理不可能有领域的划分,我们可笼统称之为公共事务管理。

2、前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国家管理在国家产生以后,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以前,国家管理是管理的最为基本的形式。

前资本主义各社会阶段的这种国家管理的特点有:(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实现政治统治的手段。

(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一方面,国家管理出现了纵向层次的划分,即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级别管理机构和官职的设置;另一方面,阶级社会产生以后,原来统一的公共事务管理权发生了分化,产生了政权、军权、教权等。

(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限制。

(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3、近代社会管理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获得了长足发展,因而人类的管理活动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加之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进步,管理呈现出新的特征,这主要包括:(1)科学管理(泰罗为代表)。

在管理领域,以泰罗为代表的管理学家以自身的实践证明,通过总结并改进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可以达到提高生产效果的目的。

管理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广泛运用,以其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揭开了人类科学管理的序幕。

(2)分权管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的集权政治,建立了分权的国家管理体制。

国家的分权管理,就是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3)法制管理。

在资本主义三权分立体制下,为了确保各种权力既分立又制衡,既分散又联结,就需要宪法和法律做出具体规定。

这样,各部门单位与职位人员才能遵循法律规范各司其职,在法定的轨道上正常运转。

(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大工业的社会生产和竞争的加剧,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的重点从国家行政管理转向了生产领域的经济管理。

4、现代管理(1)系统化管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对象日趋复杂,管理职能膨胀。

从而要求管理组织全面把握管理系统,深入揭示管理系统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实现系统化管理。

(2)民主化管理。

当代管理以强调民主参与而区别于历史上其他类型的管理。

民主是现代管理的手段,也是现代管理的目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

(3)科学化管理。

当代管理更强调科学化,表现在,当代管理活动以自然与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以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实现了管理活动程序化和管理工作的法制化。

(4)法制化管理。

法制化是当代管理的又一显著特点。

当代管理的法制化渗透到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无论是法制的完善程度、作用的发挥,还是人们的法制观念都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所不可比拟的。

(5)以人为本。

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强调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当代管理区别于历史上所有管理的又一特征。

(6)追求效率。

“效率就是生命”、“效率是管理组织的灵魂”、“效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等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共识。

这些命题告诉我们,人类进入了讲究效率的时代,追求效率构成了现代管理的又一特征。

二、管理的定义对“管理”一词人们并不陌生,但要对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管理的定义有很多种,下面我们援引有代表性的中外管理学教科书对管理所下的定义,据此给出我们对管理的定义。

1、早期的管理学者玛丽·帕克·福莱特给管理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她把管理描述为“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1942)。

这一定义把管理视作艺术,它强调了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但要想对管理有个较全面的了解,这一定义显然不够。

2、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1996)对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

这一定义把管理视作过程,它既强调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活动,又要讲究效率,即以最低的投入换取既定的产出。

3、帕梅拉·S.路易斯、斯蒂芬·H.古德曼和帕特丽夏·M.范特(1998)对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被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一定义与前一定义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它立足于组织资源,原材料、人员、资本、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都属于组织资源。

4、沃伦·R.普伦基特和雷蒙德·F.阿特纳(1997)把管理者定义为“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

在此基础上,他们把管理定义为“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订并达到目标的活动”。

这一定义比前一定义更具体一些,它突出了管理的职能。

5、在国内,徐国华等编著的教材(1998)中,管理被定义为“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说明,管理措施(或职能)有五种——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

第二层含义是第一层含义的目的,即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第三层含义又是第二层含义的目的,即通过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来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

以上三个层次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6、在杨文士和张雁主编的教材,(1994)中,管理被定义为“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该定义与前一定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它只强调人的作用,而对其他资源的作用有所忽视。

因此,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

那么我们给管理定义为: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对这一定义可作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

管理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同样,组织中必定存在管理。

2、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而不是其他。

更具体地说,管理的本质是分配、协调活动或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本、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

在这些资源中,人员是最重要的。

在任何类型的组织中,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

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协调实际上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所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4、管理的职能是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本书之所以把“信息获取”列为管理的职能,是因为信息在现代管理活动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关于这一点,第三章还要详细论述)。

至于把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列为管理的职能,则是沿袭其他教科书的做法。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三、管理的职能1、信息获取。

在信息时代,为了有效行使信息获取职能,需要在组织内建立信息系统并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不过是最近40年来的事,但它对组织管理与运行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信息获取的能力往往决定着组织管理效率的高低和组织运行状况的好坏。

一个组织,要想维持或增强活力,必须对电信、计算机硬软件以及与技术有关的设备进行投资。

2、决策。

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决策过程一般包括七个步骤:(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2)识别目标;(3)拟订备选方案;(4)评估备选方案;(5)做出决定;(6)选择实施战略;(7)监督和评估。

所有这些步骤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需要适时地获取适量的信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

此处使用“适量”一词,是因为信息量大固然有助于决策质量的提高,但有时获取大量的信息对一个组织来说是不可行的或不经济的。

所以,管理者在行使信息获取职能时,要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

根据决策的定义,管理的其他职能(信息获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都离不开决策。

如在信息获取上,获取什么样的信息、以怎样的方式获取、从哪里获取、何时获取等等,都需要管理者做出决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