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结构调整滞后。
边远山区、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获得信息的途径少且慢,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作出科学的判断,对种植、养殖产品的取舍往往只图眼前利益,不从长远利益考虑,盲从于市场短期的价格波动,不能科学的、准确的判断市场规律。
“村看村”“户看户”的生产经营现象,盲目生产,最终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导致价格下跌,农产品价格下跌后,卖出产品就意味着农民亏损,不卖出就会导致资金回收不了,影响来年的种植收入。
因此,信息的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许多农民因此发出“谁能告诉我,到底种什么?”的无奈叹息。
引导不够,造成农民在结构调整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容易出现产品积压、价格下跌,使农业生产风险加大;
(6)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群众对信息、技术等需求、期望值较高,但在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上显得乏力。
从这种意义上讲,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关键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农民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只能凭经验、凭感觉做出相关的决定,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
有群众在此提到,这样往往投入多、效益少,有时甚至连投资也难收回,增收无从说起。
二是“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还不够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好。
三是农业技术人才匮乏,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与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增收潜力发挥不出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