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当今社会,高瞻远瞩的教育家们将“社会责任感、道德、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列为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正是新课程道德教育目标的核心体现。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提交的《2l世纪教育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让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所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构建需要我们为之共同努力。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政治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呢?
一、政治教师要善于寻找、挖掘教材中的有关“社会责任感”教育要素,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要着重挖掘政治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课程要素,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采取“渗透性原则”,将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去。
在学习经济生活《公司的经营》一框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作为某公司的总经理怎样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其中学生谈
到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我抓住这一契合点,引导学生这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要有所作为,首先要学会为人,坚守诚信,作为人的品质也就是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公司的经营中有了对社会的责任会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上《生活与哲学》中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时,我就抓住“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一要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价值实现的正确途径。
政治教师还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挖掘出社会责任感与教材及当前社会热点的结合点、切入点。
比如2012年感动无数中国人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她在学生面临客车撞来的危险时,基于一名教师内心的责任感,救了学生,伤了自己,她被迫高位截瘫。
这样鲜活的例子,就很能吸引学生
二、政治教师在教育的方式上应摈弃传统的“灌输式”,采取“启发探究”式,让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而要提高课程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应该从“知、情、意、行”这四个方面着手,采取多种方法晓之以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陶冶学生社会责任情感;导之以行,锻炼学生社会责任意志并使之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经常使用如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角色模拟等能体现启发探究精神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政治课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教学内容生活化,随着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普遍兴起,政治课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社会调查和综合探究等项目,这是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好好利用。
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将有助于提高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
以“重庆市南州中学学校环境调查”为例,该调查围绕“本教室的环境状况”、“校园内绿地面积与比例情况”、“校园内教职工、学生宿舍环境情况”、“学校食堂环境状况”、“学校垃圾处理情况”、“校园内卫生死角情况”、“校园内污水排放、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全校的宣传栏公布,让大家讨论“如何改进、保护学校环境”,最后向学校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在全校发出保护学校环境的倡议信,呼吁大家在生活中注意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旧电池,不乱掐树叶,多用手帕,少用面巾纸,不乱扔纸屑,不使用一次性木筷,保护花草树木等。
在这个活动中,课题小组的成员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不仅使自己树立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并且还通过在全校宣传环保、发倡议书等多种方式提高了全校师生的环境责任意识,最终把环境责任意识化为环境责任行为,效果很好。
通过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措施去解决问题,激起他们担当责任的勇气和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可见,要想提高在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让中学生多参与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水平。
三、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自我教育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在于使学生从小做起、从对自己负责做起,加强自我教育。
学生的自我投入,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能力、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责任教育的成功与否。
责任意识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
新课程改革提倡“独立的个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幸福的权利”,肯定和尊重个体自身的价值、尊严和人格独立,这是新课程道德教育的基础,也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前提。
有一名学生在开学时一直消沉、上课也无精打采的。
出于教师的责任心,我找他几次谈话,了解他的实际情况,但效果不见好转。
第一学月的考试后成绩非常糟糕,我又主动找他和他一起分析试卷,疏导他树立人生目标,要学会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家人,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这位学生转变很大,不仅积极阳光,语言丰富了,上课也用心了,特别是还会主动问问题了。
在半期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学习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一块知识时,他有感而发地说,学习的时候是幸福的。
我觉得十分欣慰。
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它有赖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全方位的参与合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紧密的教育共同体,这样才能担负起道德教育的使命,让学生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
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2、“我欲”是贫穷的标志。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