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业务学习心得体会--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度有幸参加了区第20届小学语文年会,受益匪浅,特别是孙静老师的一节习作课,让人记忆犹新。
课堂伊始,孙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放松下来,进行了轻松的课前谈话,一下子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也为下面让孩子们放松做游戏做了铺垫。
游戏进行时,孙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投入游戏,孩子们玩得尽兴,有了初步的心得体会,也为下面的写作提供的最直接、充分的素材。
在交流环节,孙老师以结果为导向,把学生分为四类,涵盖了所有的学生,无一例外,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即使没有站起来交流,但也让他们在心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学生有了实际体验,才有下面习作时的有话可写,有感而发。
写作环节,孙老师只引导学生写游戏过程,适当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下子减轻了学生写作负担,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回顾游戏过程,迅速地把它转化为文字,真实地记录下来。
在点评环节,孙老师针对学生的实际写作,先让其他孩子点评,然后再指出片段中没有被发现的“小缺陷”,循循善诱,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怎么修改。
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乐在其中又有所收获,那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和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呢?通过学习反思,个人有以下几个观点: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深度学习关键就是要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提供给学生能够接受、操作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形成自己的建构。
因此在教学时,更需要我们教师把焦点放在学生的内在需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能够深度参与课堂,形成深度思考,从而达到深度学习。
2.整体把握单元要素部编本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课文,更多地是紧密围绕相关语文要素进行单元教学。
只有牢牢把握住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研读,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通过教师的有序引导,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建构。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
因此,在教学中更多的就是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符合实际的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有所发展,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基础。
3.深度开发教材内容深度学习不是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因此,在研读教材设计教学时,更多的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对教材进行深度二次开发,引导学生联系文本,构成自己内在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思维拓展,最终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生活问题,为其长远发展奠基。
在读中感受古汉语无限神韵——听刘兰兰老师《司马光》一课有感在本次区小语年会期间,各位献课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呈现,让我收益颇丰。
其中新安小学刘兰兰老师的小古文《司马光》一课教学,则给我在小古文教学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她对小学小古文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特别是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做法,让我感受很深,也引发了我对小古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古文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文言语感,加强语言和文化的积累,古诗文中的精彩句段、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情境、人物故事等,还有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激活和运用,这些都可以融进学生的语文生活,使其欣赏品味有所提高。
”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的地方就是文字障碍,也就是一些古文字要会读,一些词语要会解释,这样才能变文言文为现代文,便于学生理解和领悟。
这时,朗读就成了首要的学习方式,要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实现疏通、理解、欣赏甚至背诵。
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精读、集体朗读、借助工具书详读、背读、将自己沉浸到文章的意境中摇头晃脑、如醉如痴的“古读”……这些都是极其有效的方式。
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不断创造朗读的方式。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简单归结到教学方法上,就是能引导学生读好文言文,背诵积累好文言文,这便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归宿点。
因此,我认为在小古文教学中要切实注重朗读指导,用朗读培养文言语感,用精读理解重点,能有效帮助学生学好古文,感受古汉语的无限神韵。
一、要用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初知古文大意这一过程可分四步走:先由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范读或者欣赏音像作品的范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边读边标注停顿、重音和语调;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最后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进而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读通、读顺、读懂文言文,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读出韵味,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文言文,教师的范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文言文的音韵、节奏、语气、停顿,诱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要用精读理解重点,做到熟读成诵在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大意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注意指导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进一步准确把握课文内容。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意思说清楚,说具体。
要注意灵活多变,切不可拘泥于以词解词、逐字串讲。
有时,为了把意思表达得更加连贯、明白、准确,还可以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添加一些词句。
而且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独立进行,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有困难时教师再予以帮助。
诵读是和情感体验、语言积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了就能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这个环节,看似平淡,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教师紧紧抓住文本语言,以读为本,使学生从“学字解词”到“联句成段”,虚心涵咏,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感受了文言文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
“玩”中学有幸参加了区第二十届小语年会,虽只参加了一天,但是收获满满!在会议期间能够聆听优秀教师的精彩发言及观摩课,内心是充满喜悦的,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在这次年会上,我的感想有很多,需要学习和自我完善的也很多。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孙静老师的作文课——《记一次游戏》。
我一直觉得作文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是我又很难入手,不知道怎么能又落实教学目标,又让学生爱上写作文,而孙静老师的课正让我大开眼界。
一、激趣导入,完善准备孙老师围绕孩子爱玩的天性,设计了一个“寻人大行动”的游戏。
一开始激趣导入,完善准备。
让学生分为红蓝两队,分别写一副“自画像”,并在自画像末尾附上接头暗号,例如:上句“土豆土豆,我是地瓜”;下句“地瓜地瓜,我在菜场”。
独特的游戏模式,幽默风趣的接头暗号,一下子让学生充满了兴趣和动力,学生纷纷投入的写自己的自画像。
接着开始游戏环节,两队轮流,先是蓝队开始上台抽取红队“自画像”,熟悉手中材料,快速初定目标,接着接头暗号检验,最后落实主人归还。
蓝队端坐不动,红队按图寻人;红队端坐不动,蓝队按图寻人。
此环节,孙老师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游戏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游戏的过程,发现游戏的“有趣点”和“思考点”,学生通过相互间不断的交流与启发,不但积累了素材,还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一吐为快,相机采访接下来,就是整节课的高潮——一吐为快,相机采访。
先是让同桌之间说说刚才游戏中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接着教师相机分四类采访。
(1)寻人成功的(2)寻人失败的(3)被成功找到的(4)没被找到的。
并提醒:说的时候注意条理,按先后顺序把经过说清楚,把自己的内心活动讲明白。
此环节,孙老师通过启发与回忆的方式,让学生追忆游戏场景,重温游戏情境,在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引发学生主动倾吐心声的欲望与愿望。
学生在描述游戏过程后,孙老师重点就如何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内容进行简要的点拨,虽说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提示,但却十分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写作的兴趣,也非常适度的保留了独立构思的个性。
三、现场习作,师生评议最后,现场习作,师生评议。
孙老师让学生从“寻人行动开始了”写起,可以写出两种不同的文章,一种是怎么寻人的,一种是怎么被寻找的。
对哪方面印象深,就写哪方面。
写完后,师生评议。
实在是太喜欢孙老师的课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关键是即使是在做游戏,教学目标却也落实的很到位!面对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循循善诱,寓教于乐,这得多深的功底啊!我一直都认为,没有预设的语文课堂,才是最牛掰的课堂!而且整节课孙老师语言非常质朴,却直击要点!实在是高手!课堂到了最后,不仅是学生直呼“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我也在内心大喊“不过瘾,还想听!”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听她的课!!!留心生活,感受美妙------《大自然的声音》教师业务学习心得《大自然的声音》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课文通过描写大自然中的风、水、动物的声音,展现出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文章结构分明,“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统领全文,2-4自然段分别从风、水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三个方面进行生动、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声音的喜爱之情。
本单元语文学习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言。
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本课用叠词、拟声词等生动的语言表现了声音的美妙,把人们习以为常的声音写得丰富活泼,妙趣横生。
今年的小语年会,在新安小学小好汉剧场,有幸和董军老师一起学习了《大自然的声音》一课。
现将我的学习心得分享如下:一、游戏导入,初步感受声音董老师用富有趣味性的“听声音,猜画面”“读文字,猜声音”等小游戏引领学生走进课堂,来自大自然、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之美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是董老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董老师通过配乐范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走进课本,在课堂上学生在董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能准确、快速地找到每个语段的关注点,学生在董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大自然中,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三、聚焦第二段,感受结构之美课文2-4自然段开头以同样的句式出现,体现了一种结构之美。
在课堂上,董老师并没有关注所有的语段,他只选择了第二段: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在课堂上董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他利用课文结构分明,情节反复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本课优美生动的语言。
在课堂上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或者小组学习,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我想这样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在以后得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教师业务学习心得11月20日,在学校的安排下于小学小好汉剧场参加了区小学语文第二十届年会,会上展示了优秀的教学研究成果,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统编版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