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作为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他的名字也在教科书和各种文章和老师的口中被提及。
对我们而言他就是一个时代的巨人。
他的思想和哲学理论像广袤的宇宙一般,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宇宙的存在,可对宇宙的了解却只限于地球,太阳,月亮。
我对马克思的了解也肤浅的限于他和其朋友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这两本著作的名称,还有他所支持的唯物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主张。
这学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原理概论》也让我对马克思的了解加深一点了。
课外我也怀着崇敬和好奇的心情拜读了他的《资本论》。
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经历的不足,我对这本闻名中外的著作理解并不十分充分,但也愿意浅谈一下自己对这本书中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看法。
从章节名称就可以看出,这里马克思主要想阐述“劳动”和“价值增值”。
而文章内容也详细的解释了“劳动是一种过程”“人的劳动”“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使用价值于劳动过程关系’‘后一部分的用资本家把棉花变成面纱而产生价值增值的事例来说明资本主义中货币变成资本的戏法。
首先我了解了一下从古至今关于“劳动”的定义,在《后代汉语词典》中,将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定义为劳动。
这个通俗定义也是被大众接受和使用最多的。
但创造和财富的内涵又是什么呢。
我把桌子上的碗洗了,这件事算劳动吧,但是对这个定义而言,我洗的过程算一种创造?那创造这个词就太廉价了。
干净的碗是一种财富吗?如果我洗碗的时候打碎了它们,这不是一种创造财富而是破坏财富吧。
但是不管怎样,客观来看“我洗碗”即使我最后把碗打破了我也付出了劳动。
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所以这个定义太具有理想色彩。
把劳动定义得太过狭隘。
“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一种客观评价,基于每个人的主观标准去判断。
就像我们拿砝码称螃蟹,比我们砝码重的我们同意它是螃蟹。
那么,比我们砝码轻的就不叫螃蟹?所以这个定义误导了人们对“劳动”的正确认识。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这样对劳动描述的“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
马克思描述了他眼中的劳动,劳动是一种过程,并受人支配。
可以发现马克思作为出色
的哲学家并没有对劳动下定义,一旦给一个名词下了定义就是把它写死了,限制了它更为
丰富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在上述的话中只是对“劳动过程”进行了分析。
有心者在查阅其
他马克思本人著作以后,也并为找到他对劳动做出明确定义的言论。
也表明了马克思只是对劳动现象进行了一般归纳和本质分析。
这才是大家思想,不专制,却又给人以参考和点拨。
文章中也有许多有趣却内涵丰富的比喻。
在对“专属人的劳动”的描述中,他是这样描写人的专属劳动与劳动的本能形式存在的差别的:“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所以属于人的劳动即使再没有技术含量,也是在头脑中先对劳动结果进行了预见。
专属人的劳动是有目的性的。
初步了解了劳动本质,所以接下来谈到“使用价值,价值与劳动的关系”。
对于这点我们又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劳动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和产品。
在现在的释义原料:用于进一步加工的材料即为原料,可以是其它
加工过程的产物,也可以是自然界自然界生长或自然形成的产物。
1. 没有经过加工制造的材料。
例如冶炼金属的矿砂,用以纺织的棉花,制造面粉的小麦,都是原料,是经过人类
劳动取得的劳动对象。
资本论中“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并非任何劳动对象都是原料。
劳动对象只有在它已经通过劳动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是原料。
”
原料是指所以的物质资料,所以劳动对象一定是原料,原料却不一定是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没有赋予进一步劳动的物质自然不能称为劳动对象。
对于二者的区分我也花了一些时间,毕竟马克思对于这些运用了太多相似的词汇,很容易看花了眼。
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系统。
包括生产工具、动力和能源、运输和辅助工具,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
生产资料是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资源或工具,一般包括土地、厂房、机器、工具、原料等等。
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生产资料包含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厨师炒菜,产品就是端上桌的菜;劳动者理发,产品就是舒适的发型;劳动者擦皮鞋,产品就是具有使用价值适合穿鞋者需要的皮鞋的光亮。
”不难看出
产品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的劳动成果,包括物质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
它们在劳动的不同过程中有不同的地位,所以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纠结完这几个相似而且关系密切却又不同的抽象名词,我也面临一个更难理解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理解。
“价值价值是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无差别劳动。
”劳动分类型,却不分高低贵贱,生产两种产品的具体形式是有差别的,因此不是我们要理解的价值。
价值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共通的东西,即人类劳动力的消耗,体力和脑力在生产上的支出,这才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是价值。
使用价值是基于产品所具有的作用。
食物的使用价值是饱腹,衣物是保暖,饰品的价值是装饰。
使用价值是产品的灵魂,价值是产品表象。
所以价值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没用的垃圾是没有价值的。
而有使用价值不一定就有价值---这个是按照微观经济学的稀缺性原则:如空气。
算是初步了解了价值与使用价值,而资本论这章的后半部分用资本家把棉花变成面纱而产生价值增值的事例来说明资本主义中货币变成资本的戏法。
”10磅棉纱的价格是15先令,而在商品市场上为购买产品的各种形成要素或劳动过程的各种因素所花掉的也是15先令:10先令购买棉花,2先令购买所消耗的纱锭,3先令购买劳动力。
”劳动是纺纱劳动、它的原料是棉花、它的产品是棉纱。
但是棉纱的价值只是原料和生产资料价值简单相加?那么20磅棉纱价格就是30先令,它的生产资料价值也是30先令嘛?而资本家的却也把20磅棉纱出售为30先令。
这看似是个简单的计算题,但基于劳动这件事上却产生价值增值的魔术。
马克思是这样解释的:如果10磅棉花吸收6个劳动小时,变为10磅棉纱,那末20磅棉花就会吸收12个劳动小时,变成20磅棉纱。
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个延长了的劳动过程的产品。
现在,在这20磅棉纱中物化着5个工作日,其中
4个工作日物化在已消耗的棉花和纱锭量中,1个工作日是在纺纱过程中被棉花吸收的。
5个工作日用金来表现是30先令,因此这就是20磅棉纱的价格。
1磅棉纱仍然和以前一样值1先令6便。
但是,投入劳动过程的商品的价值总和是27先令。
棉纱的价值是30先令。
27先令变成了30先令,带来了3先令的剩余价值。
戏法终于变成了。
货币转化为资本了。
‘’价值增值过程的秘密,在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新创造出来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
就像文章总结到“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盈亏平衡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对于“一定点”我都理解就是资本家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使用权就属于他了。
生产10磅棉纱6个小时,工资6先令,让工人工作12小时生产12磅棉纱也只支付6先令。
六个小时就是那个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就是使工人整个的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资本家与工人的剥削关系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价值增殖离不开劳动,劳动带来更多价值。
资本不代表财富,资本主义用剥削达到价值增殖是我这章最大的理解。
《资本论》论的不仅仅是资本,它的思想宇宙值得我更深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