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10 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10 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

总第课时【课题】10、短文三篇——热爱生命【教学目标】1、明白文章思路,体会品味哲理性语言。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表明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3、了解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名表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品味哲理性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一天傍晚,一个人心烦意乱地走到悬崖边。

他觉得生活平淡而无聊,年轻的心不愿再负担人世间的孤独和艰辛。

于是,他把脚轻轻凌空一提。

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独特的声音,他不禁侧耳静听。

原来是婴儿的哭声,在这荒山野岭,他能够感到生命依然高高在上。

顿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句他袭来,他一把推开诱他自杀的死神,循着啼声和灯光走去。

那是他生命里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闪电。

数年后,他的伟大作品如春雨般洒落在俄罗斯及世界各地。

他就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屠格涅夫。

问:是什么使屠格涅夫最终抛弃自杀的念头?(是生命的呼唤,是他心中尚存的热爱生命的信念。

)二、关于作者蒙田(1533——1592),是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

他几乎把毕生精力用在对人性种种形态的审视和研究上,撕去一切人为的伪装,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所以,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他的《随笔集》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合作学习(一)学生朗读课文(强调读出声来)并思考:文章的题目是“热爱生命”,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请把能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的语句画出来。

理清文章思路:┌坏日子消磨┐赏玩│态度││“哲人”:打发消磨│热爱生命│└“我”:称颂乐趣┘│┌抓紧时间增加生命的分量┐│方法└利用时间使生命丰盈饱满┘小结:通过合作学习,我们看出了用他最为诚恳的情感为我们诠释了热爱生命的含义:面对生命,我们不要沉迷于当中的痛苦和不幸,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面对死亡,我们不必畏惧,也不必逃避,抓紧时间,珍惜生命,充分享受生命所赋予我们的所有快乐。

——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二)问题探究(学生找出阅读过程中理解不了的句子,通过合作讨论后,得出结论。

)A.“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人的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伟大而神奇的杰作,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既然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上天的厚赐,更值得我们珍惜。

)B.“生之本质在于死。

”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死亡是人人不能避免的。

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又是衡量生命价值的起点,俗话说“盖棺定论”,一个人只有到了死亡,才定格了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对每一个想活得有意义的生命而言,走向死亡的过程便是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对于死亡就不会感到遗憾。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只有关心生活,才能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品味生活、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虽然生命的长度难以改变,但是只要充分理解生命的意义,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生命的内容和质量就会得到无限地丰富。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小结:通过刚才的的讨论、解答,我们了解了作者在面对死亡时之所以那么从容,是因为他有化死亡为生命的“秘诀”,即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求到生命的最大价值。

塞内卡说过:“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我们大家都很幸运地拥有了生命,它的存在与消亡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可是我们能够决定它的价值,那么,就让我们活出最精彩的自我,不要辜负我们所拥有的时光。

四、比较阅读敬畏生命张晓风那是一个夏天的长的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

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

大团大团的,象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

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时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

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象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

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

第二天的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

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

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

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主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成了小树。

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

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1、学生讨论,比较两文的异同点:同:题材都谈生命;都表达了珍爱生命的情感;都从“我”的认识感受来写;都文约意丰,内容深邃。

异:①内容不同。

前文着重谈对人生的态度,倡导以积极进取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后文着重谈对生命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表现生命繁衍的无私、执着、顽强、令人敬畏。

②“生命”的含义不同。

前文中主要指的是自己的生命;后文中指的是世界上所有的生命。

③阐释方式不同。

前文从词语理解入手引发出热爱生命的议论;后文写景抒情引发出敬畏生命的感悟。

④表达方式不同。

前文以议论为主,直抒胸臆,朴素深刻;后文以描写抒情为主,写得细腻含蓄。

⑤文风不同。

前文是思想家、哲学家风范,大有劝诫世人的大家气度;后文尽显散文家的魅力,轻松中隐含沉重,平凡中见深意。

2、两文中哪一篇对你更有启迪?为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小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两篇谈论生命问题的文章,在两位睿智作家精妙文字的启迪下,我们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明白了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更加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努力过好每一天,使自己的生命焕发光彩。

最后,让我以罗曼·罗兰的名言来结束本课的内容——“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五、课外阅读《热爱生命》作者:食指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第一课时《热爱生命》一、简介作者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

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

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

蒙田出身贵族,祖上是波尔多人,他早年学习拉丁文,在波尔多市念完中学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

后来,他在政府部门任职,成为波尔多市议员,并两度被选为波尔多市市长。

1562年他皈依天主教;1572年在他父亲死后才开始撰写《随笔集》。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马克思称为“产生巨人”的时代,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如哥白尼、伽利略、哥伦布、麦哲伦,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但丁、薄伽丘、拉伯雷、莎士比亚,及培根、蒙田等等。

《热爱生命》是蒙田晚年写的一篇随笔。

二、学生朗读,提问讨论1、作者在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什么?首先,把日子分为两种,一是令人不快的时候,一是风和日丽的时候(即“坏日子”和“好日子”)。

然后,对两种日子采取不同的度日态度和方法,“坏日子”要“消磨”、“要飞快的去‘度’”;“好日子”要“慢慢地”“细细地”“赏玩”、“领略”、“品尝”。

最后再把那些“哲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受神权束缚,把希望寄托在上帝那里)和“我”对生命的不同看法作对比,他们“打发”、“消磨”、“无视”它,认为生命是“苦事”、“贱物”;“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是“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

本文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刘=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2、怎样理解“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人的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3、文章的第三段,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要不害怕死亡,就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同时,“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所以“我们”要更加讲究生活、专注于生活,即使已经进入老年,也要使自己最后“剩下的”生活过得“丰盈饱满”。

4、第三段谈到“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文中谈到了哪些方法?抓紧时间和有效的利用时间。

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享受生活。

5、作者为什么说“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因为乐于生的人好好地享受了生活,对于死亡就不会感到遗憾。

而“我”热爱生活,“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当需要告别人生的时候,“我”会毫不惋惜。

6、文中说:“生之本质在于死。

”又说“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怎么理解这两句话?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

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

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著名人物都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