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老师:
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
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我认为要做好德育渗透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的言传身教
(一)做好“导演”的角色,做学生引导人。
每天从教师踏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其举止就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直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完善自身的人格体系,给学生树立一个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谦和友善的良好形象,将自身的美德自然地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此种渗透像春雨润物般起着不易察觉的潜在作用。
教师的言传身教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
学生通过模仿,慢慢将其转化成感化心灵的催化剂,激励自己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转换角色,做学生的知心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遵守民主、平等原则,必要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保证他人享有正常交往的权利。
比如,如果教师太霸道、太武断,就会打击学生参与交往互动的积极性,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果学生太放肆,使教师无法正常组织课堂教学,也会阻碍教学交往的正常进行,如果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发言或参与活动时总想自己多表现,就会使其他同学丧失参与的机会,如果学生在讨论时声音太大,就会影响
到其他同学的正常讨论,如果大家声音都大,则大家都无法正常讨论。
这时教师就要肩负起促进学生学习的责任。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做到相互尊重的原则。
教学中要加强情感的投入,教师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教师应言传身教,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从心里佩服、喜欢上你这个老师,那么学生们就会从心理上对你的课感兴趣。
从心理上喜欢上你所教的课。
二、课堂的巧妙设置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究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
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应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
不仅仅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应融入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
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应根据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他们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捕捉美好形象,以美好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终生建功立业的领袖人物,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有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普通劳动者,也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大声疾呼的人。
他们的光辉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向领袖人物、英雄模范、
普通劳动者学习。
课文中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形象,我们老师如果捕捉得好,挖掘得深,就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三)、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
《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
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
《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
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学校教育中,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因素,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人才的需要。
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开阔了自身的视野,又锻炼了技能,培养了个性特长,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应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可推荐一些励志的、教育意义丰富的书籍给学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明确了解到保尔身上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顽强的品质等,从而明白只有通
过自己的发愤努力,以健康的人格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直接参与其中,感受尤为深切。
语文教学中处处蕴含着德育因素,需要教师适时、适当、适度地激活这些因素,并将其渗透在教学中,利用多样性与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最终达到文道统一的境界。
古语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工作中,教师就是源头活水,为使活水长流,教师必须把握渗透工作的可行性,在抓好德育渗透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将传授知识与德育教育进行良好的结合,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的。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2014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