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故意伤害案例分析
一直以来,青少年犯罪问题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率逐渐增长更引起了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本文以“A、B等人故意伤害案”的典型案例作为切入点,本着“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教育、感化、挽救”的司法理念,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整治青少年犯罪,多角度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希望在预防未成年犯罪、引导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回归正常健康生活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案情简介
2014年12月26日23时许,被告人A在涡阳县青年路遭到C、D、E(以上三人另案处理)三人殴打并被抢走现金大约四、五元钱。
之后,被抢劫的A在文化广场遇见B、F、G(未满16周岁)等人,便将其被抢的事情讲给B等人,想让B等人帮其报仇。
B遂邀集A、F、G等人,在青年路菜市街北头找到了正准备对H实施抢劫的C、D、E、I四人。
在未核实H与C等人关系的情况下,遂上前进行殴打。
在殴打过程中C、D、E、I四人逃跑,A等人便对没跑掉的H进行殴打,在殴打过程中,A用刀扎H后背两刀,之后A等人跑回青年路南头。
在殴打过程中,A用刀向C的背部、腰部、大腿各扎一刀。
后经法医鉴定,H右背部、左背部裂伤3. 6CM;C左腰背部刀刺伤、腹部开放性刀刺伤、右髋部皮肤裂伤,以上二人伤情均系刀伤所致,所受外伤其损伤程度均为重伤二级。
二、案件特点
本案中,共有11名犯罪嫌疑人,其中有9名未成年人,2名刚满1 8周岁的成年人,全部是在校学生。
本案最终A、B等4人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其余7人在和公安机关联系后经公安机关主动撤案,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绝对不起诉)。
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及细致的审查,在此基础上分析本案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本案为具有团伙犯罪性质的青少年共同犯罪。
本案的A被C等人抢劫后,纠集同一所学校的B等其他青少年,用刀捅伤H、C,致二人重伤二级,是故意伤害行为的实行犯。
B在两次打架中都起到了纠集的作用,并两次都对被害人实施了殴打行为。
邀集人将自己从QQ上购买的管制刀具(直把,20CM长)提供给A作为作案工具,另一邀集人亦参与了H的殴打。
其他人亦对A持刀致H、C重伤起到帮助、协助,或助威的作用,具有从犯的性质。
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其单独实施犯罪的局限性,而且其心理也更多地倾向于形成团伙作案。
本案属于青少年自行组织起来的共同犯罪,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的关键,这类自行组织的青少年犯罪在实施犯罪时往往有胆怯心理,总感觉一个人势单力薄,心理不成熟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刺激,就纠集上多人,形成“作案氛围”,既能一哄而上,又能分工合作。
可以看出,青少年群体形成团伙、组织对其心理能产生一定的心理安慰效应和行为激励效应,能弱化其即将实施犯罪行为的恐惧感。
2、犯罪低龄化,涉案青少年多为未成年,身心发展不同步。
本案中涉案的共有11名青少年,其中有9名未成年人,2名刚满1 8周岁的
成年人,均为同一所学校的在校生,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普遍较低,以未成年为主。
未成年人处在心理发育的关键期,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喜欢模仿和崇拜一些刺激性强的,具有冲击力的思想和行为。
一方面,青少年的身体功能趋于成熟,生理特征较之幼年有了长足发展,具有了实施不良行为甚至暴力犯罪的行为能力,同时心智发展较不成熟,法律意识淡薄,主观上缺乏对自己所接受信息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
本案中犯罪嫌疑人A在遭遇抢钱后,情绪冲动,在未搞清事实状况的情况下对原本无关的被害人H“报复”,殴打致其重伤二级就是一种十分典型的青少年犯罪状况。
3、本案存在被害人过错的情形,属于“引发型”过错,是重要的量刑情节。
本案的被害人C在被殴打之前,伙同D、E三人殴打并向A要钱,犯罪嫌疑人A在被迫交出5块钱后出于“报复”、“出气”等青少年特有的心理,而实施了犯罪行为。
从这点来看,被害人C具有一定的过错,是A纠集其他青少年一起实施犯罪的诱因。
被害人过错主要分为引起被告人行为的“引发型”过错和激化矛盾加剧地“激化型”过错。
本案中被害人C一伙人的行为就属于前者。
被害人的行为之所以受到刑法的评价,并不是因为此行为本身违反了刑事法律的命令性或者禁止性规定,而是因为其影响了刑事法律所评价的被告人的行为。
事实上,在每年审结的青少年侵犯人身权利案件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被害人存在过错的不在少数,被害人过错一直作为青少年被告人的重点量刑考虑情形。
本案件亦体现了青少年刑事案件中这一典型的特点。
4、本案充分反映了青少年犯罪临时起意、冲动、缺乏理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