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马来西亚经济合作的前景
与限制因素分析
[摘要]:通过阐述中国与马来西亚经济合作发展的基础、现状和前景,以及通过对限制因素的分析,了解马来西亚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与中国有哪些合作的可能性和互补。
特别是在东盟合作的驱动下,赢来了中国与马来西亚很大的合作机会。
[关键词]:合作前景限制因素互补
[前言]:中国与马来西亚一直关系良好,各方面都有合作,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方面。
马来西亚也是东盟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近年来,中马在各方面加强合作,马政府也积极引进中国在马的投资,颁布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减免关税、所得税等。
中国政府也加大对马的投资合作,中马高层往来频繁,各领域友好合作不断深化。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与契机,为中马关系拉开友好合作的序幕。
一、中马合作发展的基础
1.马来西亚资源丰富
马来西亚位于赤道附近,属热带雨林气候,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棕榈油及锡的出产国,也是优质热带硬木、石及天然气的重要出产国;此外,还盛产可可、胡椒、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渔业资源也丰富,除各种鱼类外,马来西亚海岸还产龙虾。
而我国却非常稀缺橡胶、锡和天然气,在这这些资源上可有很大的合作发张前景。
2.交通便利
全国有良好的公路网,公路和铁路主要干线贯穿马来半岛南北,航空业也较发达。
飞机、
铁路、汽车、渡轮和水翼船等交通工具设施较完善。
比如航空,马来西亚航空运输相当发达,除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提供飞越全球110条国际航线外,另外还有50多家国际航空公司飞抵马来西亚。
铁路网,从马来西亚半岛北部延伸到南部,从东伸展到西,为旅客提供便利的交通。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与它的交通发达程度直接挂钩,这些良好的交通为马来西亚吸引很多的外商投资,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
3.政治基础
奉行独立自主、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视东盟为外交政策基石,优先发展同东盟国家关系。
重视发展同大国关系。
中马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往来。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商人就去马来半岛从事商业活动。
1974年5月31日,马中两国建交,马来西亚成为东盟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2004年5月,巴达维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2005年5月,吴邦国委员长对马来西亚进行友好访问。
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对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
2009年6月,纳吉布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签署了《中马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
2009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
这些密切的友好访问说明两国政治关系友好,良好的政治环境也为中马两国的友好发展尊定很好的基础。
4.经济基础
马来西亚经济原以农业为主,20世纪70年代后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电子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
1991年,马政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旨在于2020年将马建成发达国家。
近年来马来西亚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2010年马来西亚GDP已达到237853万美元,如下表所示:
马来西亚的人均GDP也比中国要高,由此可以得出,马来西亚的经济乐观,人民生活安定富裕。
二、经济合作的现状
两国签有《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海运协定》、《民用航空运输协定》等10余项经贸合作协议。
1988年成立经贸联委会,迄已举行8次会议。
2002年4月成立中马双边商业理事会。
2008年,双边贸易额534.69亿美元,同比增长15.2%。
其中中方出口213.75亿美元,同比增长20.8%,进口320.94亿美元,同比增长11.8%。
中国是马第四大贸易伙伴,马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
2010年,中马双边贸易额达到742亿美元,增长42.8%,马对华投资2.9亿美元,累计投资达到56.5亿美元,位居中国吸收外资国家(地区)第16位,中国对马投资6597万美元,累计投资4.39亿美元,中国是马第二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来源地,是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从马进口主要商品有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其零部件、棕油和塑料制品等;中国向马出口主要商品有计算机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服装和纺织品等。
两国金融合作成效显著。
2000年,中国银行和马来亚银行分别在吉隆坡和上海互设分行。
200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马来西亚国家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综合上面可知,近年来中马在经济方面的合作密切,并且取得很好的成效。
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很好的为双边贸易提供保障,2008年时中国已成为马第四大贸易伙伴,马也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
中国向马进口国内所需的集成电路、
零部件和所需农业产品,出口服装和纺织品等产品,马来西亚盛产石油,但石化工业相对薄弱,中国公司可在石油化工方面进行投资与合作。
同时达成了产业资源互补,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达成共赢。
我相信,中马在经济方面会有更近一步的发展,将会在更多领域方面有合作。
三、中国与马在其他方面的合作
1.中国与马在旅游方面的合作
马来西亚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
马来西亚的旅游业始于国际旅游业,60年代初创,70年代迅速发展,目前旅游业已成了该国的第三大经济支柱,第二大外汇收入来源。
2008年1—6月,共有10,963,120名游客来马旅游,比2007年同期增长
2.6%。
其中最大的游客来源地仍然是新加坡,其次分别是印尼、泰国、中国。
近几年,中国公民赴马来西亚旅游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超过100万人次,2010年近110万人,成为马来西亚第三大旅游客源国
2.留学生方面
中国学生去马来西亚留学有许多亮点:1. 发展前景好2、教育水平高3、留学环境好4、健全的教育监督机制5、学制短、转签第三国手续简便6、课程设计达到国际水准7、费用低廉8、签证政策宽松、签证率高9、语言环境优良10、入学方式灵活
四、双边合作的限制因素
1.南海岛屿争议问题
双边合作关系中两国对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归属问题有争议,且南海问题在东南亚非常严峻,特别是与几个国家都有岛屿的争议,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对中国都有防范之心,把中国当成是强大的敌人。
这将会是影响两国政治关系的一大因素。
但中国也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调节,双方多次表示,将共同致力于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并根据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公认的国际法准则,积极寻求以双边友好协商和谈判的方式解决有关争议。
双方还表示愿积极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后续行动。
2.华人在马的法律地位不高
马来西亚在五十年代从英国人手中争取独立时,华人祖先以"马来人的特别地位"来交换华人的公民权。
马来人享有经济与教育特权,而华人在权方面就处于比较底的地位,社会中就形成了马来人掌权,华人经商的局面。
3. 马日关系
两国经贸关系密切。
日是马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和主要贸易伙伴,也是向马提供贷款最多的国家之。
另外中国在马出口贸易中排在日本和美国之后,中国在马的贸易还不是占主要地位的,在东南亚经济上还是日本占主要地位,某些合作项目上会有所阻碍。
五、投资环境
1.有利因素
(1)承袭英联邦制度,政治稳定,法制完备。
(2)基本设施良好,交通便利,通讯发达。
(3)英语普遍通行,华人可讲话语及方言,语言沟通便利。
(4)劳工素质高,政府禁止罢工。
(5)制造业外资可享有100%股权。
获马拉西亚工业发展局核准“新兴工业地位”的外资企业,可享有5年投资低减及税务减免优惠;获准在“多媒体超级走廊”投资的外国高科技信息业,除可拥有100%股权外,亦可享有10年投资抵减及税务减免优惠。
(6)在东南亚地理位置适中,往来东盟各国十分便利,东盟自由贸易区落实后,区内贸易成本降低,在马来西亚投资可就近开发区内约5亿人口的市场,或利用区内各项资源开发第三市场。
(7)中国与马来西亚关系友好,政治环境较稳定,马对外实施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2.不利因素
(1)近年来马来西亚缺乏一般劳动力及技术人才,且工资逐渐上涨。
(2)政府原则上不给予外国投资者永久居留权。
(3)已不再享有输美及输欧盟优惠关税。
(4)基本上已不适合劳动力密集产业的设立。
马来西亚劳动力密集产业的定义系已资本额除以所雇用员工人数,其值低于5.5万林吉特(约合人民币11万元)。
六、总结与对策
通过对中国与马来西亚经济合作发展的基础、现状和前景,以及通过对限制因素的分析,得出中国与马来西亚有很大的合作发展前景,在原有合作下,我们应进一步推动两国的合作。
其对策有:1.中马两国应进一步加强两国政治上的友好发展,为双边贸易作下良好的政治环境基础。
2.加强中马能源合作,如农业上技术合作,自然经济作物的互补,特别中国紧缺石油、天然气,中马应加强这方面的合作。
3.充分合理利用东盟自贸区这个平台。
4.加强对马的投资。
5.在留学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加强两国留学生的合作。
6.加强两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合作。
参考文献
【1】东南亚知识概论主编:何明智黄祖江广西人民出版社
【2】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
【3】新浪网:中国对马来西亚投资行业分析【4】百度百科: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