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0分)1.(4分)垫排球是我市一项体育测试项目,下列对排球离开后继续上升过程分析正确的是()A.速度越来越小B.受到的重力越来越大C.到达最高点时受力平衡D.球受到惯性作用2.(4分)下列四种动物的运动方式能用压强与流速关系来解释的是()A.乌贼向后喷水而前行B.流线型的鲫鱼在水中快速前进C.展开双翅的鸟在空中滑翔D.壁虎靠脚上的“吸盘”在墙上爬行3.(4分)如图是小柯连接的电路,开关闭合后,发现灯L2比L1亮,关于该电路分析正确的是()A.通过L2的电流比L1的电流大B.L2的电阻比L1的电阻大C.L2两端电压比L1两端电压小D.L2的实际功率比L1的实际功率小4.(4分)小柯用图中装置提升重为400牛的物体,不计摩擦和滑轮自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滑轮均为定滑轮B.人将绳子拉过1米,物体也上升1米C.物体匀速上升时,人对绳子的拉力为200牛D.使用该装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5.(4分)用图中实验装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当物块浸入溢水杯时,水会流入空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前溢水杯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B.物块浸入水中越深,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越大C.物块浸入水中越深,左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大D.通过计算可知实验所用物块的密度为2×103千克/米3二、填空题(共2小题,每空2分,满分8分)6.(4分)图甲是清代的救火工具“水龙”,使用时,启动横木带动活塞向下压,水箱中的水从输水管中喷出,水柱可高达10米.用汽水瓶和吸管模拟“水龙”的工作原理,往瓶中吹气,瓶中的水就从吸管中喷出,如图乙.(1)水能灭火的原理是;(2)往瓶中吹气,水能从吸管喷出的原因是.7.(4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小柯不断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移动光屏寻找蜡烛的像,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1)第4次实验中,小柯移动光屏只观察到模糊的圆形光斑.若要观察到此时所成的像,正确的操作是;(2)小柯在第1次实验的基础上,换用另一个凸透镜后,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把光屏慢慢地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若第1次实验模拟的是正常眼球的成像情况,则换用透镜后的实验是在模拟的成像情况.三、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1分)8.(9分)小柯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实验所用电阻R的阻值分别为5Ω、10Ω、20Ω,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30Ω 2A”.(1)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画在虚线框内.(2)小柯将5欧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伏,读出相应的电流值记录在表格中;然后更换电阻重复上述实验.当接入20欧的电阻时,发现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示数都无法达到2伏,其原因是.(3)小柯用图乙所示的电路测未知电阻R X的阻值,图中R0为定值电阻,他先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接线柱上,电流表示数为I1,然后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3”接线柱上,电流表示数为I2,则R X的阻值为(用I1、I2、R0表示)9.(12分)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柯还是认为:重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于是张老师用如图装置与他一起实验.步骤一:将铁块挡在木板上,往砂桶中加入一定量细沙,使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5.00牛,水平向左拉动木板,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并记录.步骤二:换用质量不同、粗糙程度和底面积都相同的铁块,重复步骤一,记录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第1次实验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牛;(2)实验中能否用钩码代替细沙?并说明理由;(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4)小柯认为:该实验中压力传感器的上表面要尽量光滑,否则会使拉力传感器的读数偏大,你认为他的说法是否合理,为什么?.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8分)10.(8分)我市某些餐厅用只能机器人送餐,送餐机器人的部分参数如表所示.(1)机器人身上有感应红外线新奇的接收器,以便接受信息,则该接收器相当于反射弧中的.(2)机器人底盘的轮子与水平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01米2,求机器人水平运送3千克物体(含餐盘)时,对地面产生的压强;(3)如果该机器人以最大功率在水平地面上以0.4米/秒的速度匀速前进10秒,求机器人行进过程中受到地面对它的阻力.2017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0分)1.(4分)垫排球是我市一项体育测试项目,下列对排球离开后继续上升过程分析正确的是()A.速度越来越小B.受到的重力越来越大C.到达最高点时受力平衡D.球受到惯性作用【解答】解:A、球在上升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速度变大,故A正确.B、根据G=mg可知,球的质量不变,故重力不变.故B错误.C、排球上升到最高点时,只受重力作用,因此受力不平衡.故C错误.D、惯性是个状态量,排球离开手后,由于惯性还能继续向上运动,不能说由于惯性作用.故D错误.故选A.2.(4分)下列四种动物的运动方式能用压强与流速关系来解释的是()A.乌贼向后喷水而前行B.流线型的鲫鱼在水中快速前进C.展开双翅的鸟在空中滑翔D.壁虎靠脚上的“吸盘”在墙上爬行【解答】解:A、乌贼向后喷水,给水一作用力,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给乌贼向前的力,使乌贼前行,不能用压强与流速关系来解释,故A错;B、流线型的鲫鱼,在水中受到的阻力较小,可以快速前进,不能用压强与流速关系来解释,故B错;C、鸟能在空中滑翔是由于鸟的翅膀是上凸下平,上面和下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不同,翅膀上面空气流动速度快,受到向下的压强小,翅膀下面空气流动速度慢,受到向上的压强大,这样就存在向上的压力差,即升力,所以鸟能在空中滑翔,能用压强与流速关系来解释,故C正确;D、壁虎的脚掌上有许多“吸盘”,排出里面的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在墙上,并能在墙上爬行,不能用压强与流速关系来解释,故D错.故选C.3.(4分)如图是小柯连接的电路,开关闭合后,发现灯L2比L1亮,关于该电路分析正确的是()A.通过L2的电流比L1的电流大B.L2的电阻比L1的电阻大C.L2两端电压比L1两端电压小D.L2的实际功率比L1的实际功率小【解答】解:(1)由图可知,两个灯泡组成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所以通过两灯电流相等,故A错误;灯泡亮度有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L2比L1亮,所以L2的实际功率比L1的实际功率大,故D错误;(2)两灯电流相等,且L2的实际功率比L1的实际功率大,由P=I2R可知,L2的电阻比L1的电阻大,故B正确;由U=IR知,L2两端电压比L1两端电压大,故C错误.故选B.4.(4分)小柯用图中装置提升重为400牛的物体,不计摩擦和滑轮自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滑轮均为定滑轮B.人将绳子拉过1米,物体也上升1米C.物体匀速上升时,人对绳子的拉力为200牛D.使用该装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解答】解:A、由图可知,该装置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故A错误;B、使用动滑轮时,物体上升1m,则绳子的自由端会通过2m,故B错误;C、不计摩擦和滑动自重,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物体的重力为400N,则拉力为200N,故C正确;D、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使用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故D错误.故选C.5.(4分)用图中实验装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当物块浸入溢水杯时,水会流入空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前溢水杯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B.物块浸入水中越深,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越大C.物块浸入水中越深,左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大D.通过计算可知实验所用物块的密度为2×103千克/米3【解答】解:A、物体放入水中前,溢水杯应该是满水的,否则小桶内所盛的水将小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所以应该在溢水杯中倒满水;故A错误;B、物块浸没水中后,随着深度的增加,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液体的深度不变,故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不变;故B错误;C、左侧实验中,在物块完全浸没水中前,随着物块浸入水中深度的增加,排开水的体积增大,溢出去的水增多,故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物块完全浸没水中,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再变化;故C错误;D、由测力计的示数可知,物体的重力G=2N,物体的质量m===0.2kg;物体浸没水中后的浮力F浮=G﹣G′=2N﹣1N=1N,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可得,物体的体积V=V排===1×10﹣4m3,物体的密度ρ===2×103m3;故D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共2小题,每空2分,满分8分)6.(4分)图甲是清代的救火工具“水龙”,使用时,启动横木带动活塞向下压,水箱中的水从输水管中喷出,水柱可高达10米.用汽水瓶和吸管模拟“水龙”的工作原理,往瓶中吹气,瓶中的水就从吸管中喷出,如图乙.(1)水能灭火的原理是水汽化吸热,能降低温度,使燃烧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往瓶中吹气,水能从吸管喷出的原因是增大瓶内气压,使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解答】解:(1)水能灭火的原理是水汽化吸热,能降低温度,使燃烧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往瓶中吹气,向瓶内吹气,气体体积不变,质量增大,密度增大,导致压强增大,使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水能从吸管喷出.故答案为:(1)水汽化吸热,能降低温度,使燃烧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增大瓶内气压,使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7.(4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小柯不断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移动光屏寻找蜡烛的像,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1)第4次实验中,小柯移动光屏只观察到模糊的圆形光斑.若要观察到此时所成的像,正确的操作是在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2)小柯在第1次实验的基础上,换用另一个凸透镜后,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把光屏慢慢地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若第1次实验模拟的是正常眼球的成像情况,则换用透镜后的实验是在模拟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解答】解:(1)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当u=16.0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则u=2f,凸透镜的焦距为f=8cm;第4次实验中,u=6cm<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与物体在同侧,虚像只能观察到,故应在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2)小柯在第1次实验的基础上,换用另一个凸透镜后,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把光屏慢慢地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这表明像距减小,即该透镜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变强了,故模拟的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故答案为:(1)在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2)近视眼.三、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1分)8.(9分)小柯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实验所用电阻R的阻值分别为5Ω、10Ω、20Ω,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30Ω 2A”.(1)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画在虚线框内.(2)小柯将5欧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伏,读出相应的电流值记录在表格中;然后更换电阻重复上述实验.当接入20欧的电阻时,发现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示数都无法达到2伏,其原因是原因是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太小.(3)小柯用图乙所示的电路测未知电阻R X的阻值,图中R0为定值电阻,他先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接线柱上,电流表示数为I1,然后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3”接线柱上,电流表示数为I2,则R X的阻值为.(用I1、I2、R0表示)【解答】解:(1)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要控制电压表示数不变,应记录电阻和对应的电流大小,为得出普遍性的规律,要多次测量,如下所示:(2)调节滑动变速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伏,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变阻器的电压U滑=6V﹣2V=4V,变阻器的电阻是定值电阻电压的倍,根据分压原理,当接入20欧的电阻时,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为定值电阻的2倍,即2×20Ω=40Ω>30Ω,故发现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示数都无法达到2伏,其原因是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太小;(3)他先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接线柱上,电流表示数为I1,此时电流表测量两电阻并联的总电流;然后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3”接线柱上,电流表示数为I2,此时电流表测通过R0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I=,此时R0的电压即电源电压:U=I2R0;因定值电阻的电压始终为电源电压,由欧姆定律,通过R0的电流大小不变,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I X=I1﹣I2,由欧姆定律,待测电阻:R X=.故答案为:(1)如上所示;(2)原因是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太小;(3).9.(12分)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柯还是认为:重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于是张老师用如图装置与他一起实验.步骤一:将铁块挡在木板上,往砂桶中加入一定量细沙,使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5.00牛,水平向左拉动木板,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并记录.步骤二:换用质量不同、粗糙程度和底面积都相同的铁块,重复步骤一,记录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第1次实验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2.10牛;(2)实验中能否用钩码代替细沙?并说明理由;(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在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大小相同;(4)小柯认为:该实验中压力传感器的上表面要尽量光滑,否则会使拉力传感器的读数偏大,你认为他的说法是否合理,为什么?小柯的说法不合理;铁块与压力传感器不接触,压力传感器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对实验无影响.【解答】解:(1)实验中,水平向左拉动木板时,铁块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摩擦力和拉力传感器向左的拉力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水平方向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同,因此第1次实验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10N;(2)钩码的质量是固定的不能连续变化,细沙的质量可以连续变化,方便控制铁块对水平木板的压力,实验实验中不能用钩码代替细沙;(3)三次实验中,木板受到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摩擦力大小相同,可得出结论:在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大小相同;(4)实验中测量的摩擦力是铁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铁块与压力传感器不接触,压力传感器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对实验无影响,所以小柯的说法不合理.故答案为:(1)2.10;(2)实验不能用钩码代替细沙,钩码的质量是固定的不能连续变化,细沙的质量可以连续变化,方便控制铁块对水平木板的压力;(3)在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大小相同;(4)小柯的说法不合理;铁块与压力传感器不接触,压力传感器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对实验无影响.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8分)10.(8分)我市某些餐厅用只能机器人送餐,送餐机器人的部分参数如表所示.(1)机器人身上有感应红外线新奇的接收器,以便接受信息,则该接收器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2)机器人底盘的轮子与水平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01米2,求机器人水平运送3千克物体(含餐盘)时,对地面产生的压强;(3)如果该机器人以最大功率在水平地面上以0.4米/秒的速度匀速前进10秒,求机器人行进过程中受到地面对它的阻力.【解答】解:(1)机器人身上有感应红外线新奇的接收器,以便接受信息,该接收器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2)机器人水平运送3kg物体(含餐盘)时,对地面产生的压力:F=G=(m车+m物)g=(50kg+3kg)×10N/kg=530N,对地面产生的压强:p===5.3×104Pa;(3)因为P===Fv,所以,机器人以最大功率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时受到的牵引力:F===250N,机器人行进过程中受到地面对它的阻力:f=F=250N.答:(1)感受器;(2)机机器人水平运送3千米物体(含餐盘)时,对地面产生的压强为5.3×104Pa;(3)如机器人行进过程中受到地面对它的阻力为25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