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一、课题的提出:随着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新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制定解决农村小学学生的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对策,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模式变革的要求。
课堂为什么会如此沉寂?是什么造成不敢发言?寻找学生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热情是实现“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有效保障。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在课堂上农村小学学生的发言不仅仅需要自由的空间和自信的心理,更加需要增加其自主性和自觉性。
采用多种多样的灵活教学方法是激励学生自主发言的有效手段。
多一些向课外延伸的实践案例,少一些呆板的题型讲解,立足课堂与知识,多方协作。
在成功教育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指导下,遵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确定三个研究内容:1.调查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基本现状。
2.分析导致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
3.提出解决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设想:通过农村小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实践与研究,调查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基本现状。
分析导致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
提出解决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
在调查研究(访谈以及现场观察)的基础上,构建出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成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想要农村小学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举手发言,就要针对造成学生课堂不发言的心理障碍采取相关的对策。
1.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很多农村小学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是因为存在心理障碍,缺乏自信,怕回答错了挨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帮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要帮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帮助引导学生克服心里顾虑,用笑容、尊重、鼓励、表扬来来激励学生,真正克服发言时的心理障碍。
(2)鼓励学生“错”,树立自信。
我们要鼓励学生“错”,不要怕学生说错。
这样学生慢慢地就消除了心里障碍,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2.学习发言技巧与方法,培养发言能力(1)多听:多听别人发言,学习发言方法与技巧。
在一个班中,多向发言能力较强的同学学习,多听他们是怎样发言的,慢慢地自己也会了。
小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摘要:“一、二年级学生抢着回答,三、四年级尽量少回答,五、六年级基本不愿回答”,这是大多数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困惑。
这些学生的表现实际上就是一种胆怯心理在作怪。
上述现象如不加以控制、纠正,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想光在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媒体运用等方面下功夫是不够的,更要深入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激发他们想说、敢说、会说的内在动机。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从心理的角度挖掘小学生课堂发言不踊跃的成因及对策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关键词:羞涩自卑从众依赖一、课题的提出:随着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新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制定解决农村小学学生的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对策,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模式变革的要求。
课堂为什么会如此沉寂?是什么造成不敢发言?寻找学生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热情是实现“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有效保障。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在课堂上农村小学学生的发言不仅仅需要自由的空间和自信的心理,更加需要增加其自主性和自觉性。
采用多种多样的灵活教学方法是激励学生自主发言的有效手段。
多一些向课外延伸的实践案例,少一些呆板的题型讲解,立足课堂与知识,多方协作。
在成功教育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指导下,遵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确定三个研究内容:1.调查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基本现状。
2.分析导致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
3.提出解决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设想:通过农村小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实践与研究,调查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基本现状。
分析导致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
提出解决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
在调查研究(访谈以及现场观察)的基础上,构建出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成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想要农村小学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举手发言,就要针对造成学生课堂不发言的心理障碍采取相关的对策。
1.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很多农村小学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是因为存在心理障碍,缺乏自信,怕回答错了挨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帮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要帮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帮助引导学生克服心里顾虑,用笑容、尊重、鼓励、表扬来来激励学生,真正克服发言时的心理障碍。
(2)鼓励学生“错”,树立自信。
我们要鼓励学生“错”,不要怕学生说错。
这样学生慢慢地就消除了心里障碍,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2.学习发言技巧与方法,培养发言能力(1)多听:多听别人发言,学习发言方法与技巧。
在一个班中,多向发言能力较强的同学学习,多听他们是怎样发言的,慢慢地自己也会了。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越是到了中高年级课堂气氛越是显得比较沉闷,举手发言的学生也始终只有那么几个。
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也很少有学生反应热烈,常常看到举起的手犹如大海上的几叶孤舟,没有举手被老师指名回答的也常常敷衍了事,显得百般无奈。
和同事们聊起这一现象,大家也深有同感。
为什么会出现一、二年级学生抢着回答,三、四年级尽量少回答,五、六年级基本不愿回答的怪现象呢?是不是到了高年级学习阶段,学生就不用举手回答问题了呢?显然不是。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试着从学生心理方面分析,通过调查访谈、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归纳总结了学生上课不爱发言的几个心理原因,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学生不爱发言的心理原因分析1、崇师、依赖心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领导者、权威者。
在学生的眼中,老师说的话,做的事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学生就形成了崇师依赖心理。
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点名请他回答,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
否则,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
这种崇师依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成为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拦路虎、绊脚石。
2、羞涩心理一二年级的孩子心智发育属于低级阶段,我们常说“童言无忌”,他们很喜欢说,尽管说得不怎么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高年级,学生身心的过渡期,有些学生在众人面前讲话会出现羞涩心理,羞于开口、怕出错、不善于合作的心理就显现出来,他们不敢开口,不肯开口,有些学生还会因为发音不准而面红耳赤。
3、自卑心理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挥的开端,自卑的学生一般自我认识都具有模糊性、片面性。
他们往往对自己认识混乱,对自己的状态不清晰、不明确,分不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对自己的了解仅停留在某个方面,尤其对自己的短处和弱点看到的太多,不会全面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等情况。
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自己信心不足,没有表现欲望,甘愿做忠实的听众。
4、从众心理随波逐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这种压力可能是明确的,也可能是含糊的)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
学生自信不足的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帮助和矫正,就易形成“随大流”意识。
随着年级的增长,“随大流”的意识有增强的趋势,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心理是:课堂上有那么多人,别人不举手发表见解,我也不讲;只要上课坐好,不干扰别人就行。
二、实践与对策尝试通过探索实践,我认为克服课堂学生发言时的羞涩、自卑、从众、依赖等心理障碍的根本在于提醒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估计自己。
同时,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进行有意识的对话实践,还要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大致可以按以下几种方法去做。
1、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的课堂不需要严厉和苛刻。
学生是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话语就是他们的阳光、雨露。
“你真行,再试一试”“你真棒,做的这么好!”等等诸如此类由衷的肯定、诚恳的激励,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感受,是暖意、是亲近、是成就感、是自信心!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学生心理在完全安全的状态下,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于置疑,敢于大胆创新。
因此,课堂教学中应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自己或者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教师错了欢迎学生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发表意见应尽可能给予表扬及指点。
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没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没有被教师批评的忧虑,能充分享受到发表意见的乐趣。
2、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形成人际交流的某些品质。
我认为:如能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与比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真诚的交流,拉近距离,融洽关系,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会产生良好效果。
3、尊重学生,改革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杜绝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讽刺挖苦,同时避免“廉价的表扬”,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评价要注重情感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平淡淡,使人感到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到是发自内心的赞赏。
老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情感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下一次发言的积极性。
评价要注意个性特点。
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性格等存在着差异,同样的评价对这个学生是合适的,但却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学生。
所以对待不同的学生,评价应当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