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语十二章》优质公开课(王伯驹版)
《论语十二章》优质公开课(王伯驹版)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21/2/25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 ⑷说——音读和意义跟“悦”字相同,高兴、愉快的 意思。
2021/2/25
• ⑸有朋——旧注说:“同门曰朋。”这里的“朋” 字即指“弟子”,就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故 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 远方”。译文用“志同道合之人”即本此义。
• ⑹人不知——这一句,“知”下没有宾语,人家不 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实际环境,不需要 说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给说出。
2021/2/25
2021/2/25
同“又”顺承
顺承
•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站立,站得住 顺承 迷惑 顺承 自然规律
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
顺承
顺承
超过 规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2021/2/25
• ⑴有——同又。古人在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多 用“有”字,不用“又”字。
•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得了 礼仪]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 ]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 ;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 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 越出规矩。”
2021/2/25
2021/2/25
旧的知识 温习 形容词作名词 顺承(并列)
2021/2/25
2021/2/25
每天 我 名词作状语 多次 反省
•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人
替 出主意 转折
转折 诚实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传
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不习乎?”
温习(练习)
2021/2/25
• ⑴曾子——孔子学生,名参(sēn),字子舆,比 孔子小四十六岁。
2021/2/25
按时,按一定的时间 孔子 学习 顺承 (名词作状语)
• 子曰:“学 而 时 习之,不亦 说
复习(练习) 也是 同“悦” 志同道合的人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
了解 转折
不愠,不亦君子乎?”
生气,怨恨
品德高尚的人
2021/2/25
• ⑴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21/2/25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矣。”
2021/2/25
2021/2/25
2021/2/25
程颐读论语
•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 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 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 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 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 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2021/2/25
2021/2/25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 ⑶信——诚也。
• ⑷传——chuán,动词作名词用,老师的传授。
• ⑸习——这“习”字和“学而时习之”的“习”一 样,包括温习、实习、演习而言,这里概括地译为 “复习”。 2021/2/25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 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 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 ⑵立——泰伯篇说:“立于礼。”季氏篇又说:“ 不学礼,无以立。”因之译文添了“懂得礼仪”几 个字。“立”是站立的意思,这里是“站得住”的 意思,为求上下文的流畅,意译为遇事“都有把握 ”。
• ⑶不惑——“知者不惑” ,所以用“掌握了知识” 来说明“不惑”。
2021/2/25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 ⑵三省——xǐng,自我检查,反省,内省。“三省 ”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 词上加数字,这数字一般表示动作频率。而“三 ”“九”等字,又一般表示次数的多,不要着实地 去看待。这里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 三”只是巧合。如果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 言,依《论语》的句法便应该这样说:“吾日省者 三。”
• ⑵时——“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 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是“在一 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
• ⑶习——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 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这一“习”字,更是演习 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 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 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 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 。
• ⑺愠——yùn,怨恨。 • ⑻君子——《论语》的“君子”,有时指/25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 (演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 的人(朋友)从远处来,不也是快乐的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一个品 德高尚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