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评学校:深圳市松坪学校中学部参评课题:《我爱你,汉字——错别字调查综合活动》指导教师:林毅参加学生:七年级(5)班、(6)班《我爱你,汉字——错别字调查综合活动》课例一、教学设计(一)活动主题设计世上最古老的文字中,只有汉字绵延至今,还在发展,还在使用。
语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使得汉字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地改变自身,以适应汉语和汉族社会的发展变化。
汉字的历史悠久,经历的变化又很多,所以学起来不易,用起来更难。
自古以来,写错别字的毛病几乎人人难免,“如火如茶”、“走投无路”之类,层出不穷。
由于电脑的普及,写错别字的现象更普遍了。
当前社会用字的情况相当混乱,一些好繁恶简者买弄学问,明明不熟悉繁体字却硬要用繁体,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皇後(皇后)”、“祝尔慷(祝尔康)”等笑话,误导人们;当今电视广告流行用别字成语如“衣衣不舍(依依不舍)”、“咳不容缓(刻不容缓)”、“默默无蚊(默默无闻)”等,小孩子熟记于心,作业中常出现错别字;深圳的外资企业很多,加上受港、澳、台等地的影响,语言文字环境复杂,一些人滥用繁体字、乱造简体字、写错别字的现象确实比较普遍。
这和我们深圳“国际花园城市”的美名不相吻合,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纠正错别字的呼声越来越高,已引起社会普遍的关注和重视。
正好《语文(七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有这么一个活动机会,因此就借机带领学生开展了“‘我爱你,汉字’错别字调查”的综合活动。
为规范深圳的语言文字,净化深圳语言环境,打造美丽的深圳出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加强语文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2.通过调查社会上错别字的惊人状况,增强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
3.通过对错别字的形成原因的分析,更加深入了解汉字,爱上汉字。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3.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2.努力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活动过程设计:1.准备阶段:(1)确定“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之一为“‘我爱你,汉字’错别字调查综合活动”。
(2)动员学生参加,确定参加人员及小组负责人。
(3)指导老师指导设计活动表格:(4)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提供辅助工具如:表格、电脑、照相机等。
2.活动阶段:(1)师生利用课余、周末在街头巷尾寻找标语、广告、招牌等错别字,有的用相机把错别字拍摄下来。
(2)在网络、报刊上寻找错别字。
(3)在同学的作业本中寻找错别字。
(4)其它出现错别字的地方寻找错别字。
(5)网络查找相关资料。
3.反思总结阶段:(1)把搜集到的错别字集中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尽量找出错的类型。
(2)以论文的形式整理成果。
(3)各成员以作文的形式总结得失。
4.成果展示:(见附录)(1)在班级张贴收集来的错别字的纸张、照片等。
(2)在语文课展示关于错别字的论文。
(3)给深圳市民写一封倡议书。
二、学生学习活动案例(一)案例题目:我爱你,汉字——错别字调查综合活动(二)课题选择:1.《语文(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有一个专题是查找错别字的,我们非常有兴趣。
2.无论是社会上的人还是学校的同学,都容易出现错别字。
3.深圳街头受香港文化的影响,经常能看到不规范的繁体字。
(三)研究目的:明白错别字产生的原因,给错别字分类,纠正错别字。
(四)探究过程:1.准备阶段:(1)确定活动目标。
(2)分组确定参加人员及小组负责人。
(3)设计活动表格。
2.活动阶段:(1)利用课余、周末在街头巷尾寻找标语、广告、招牌等错别字。
(2)在网络、报刊上寻找错别字。
(3)在同学的作业本中寻找错别字。
(4)其它出现错别字的地方寻找错别字。
(5)网络查找相关资料。
3.反思总结阶段:(1)把搜集到的错别字集中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尽量找出错的类型。
(2)各小组成员总结得失。
(五)探究结果:我们这些参加活动的同学都注意到尽量避免写错别字,写字的时候也特别认真。
我们还给周围的人宣传写错别字的危害,给深圳市民写了一封倡议书。
(六)收获体会:1.明白了错别字的产生原因。
2.给错别字分类。
3.明白错别字带来的危害。
4.明白怎样消灭错别字。
当前社会错别字的表现形式七(5)班罗婕、高晓勉、林悦君、张慧慧、彭诗雅中国的文字古老而神秘,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能使用这样的文字而自豪。
但是当前社会,使用错别字的现象非常普遍,我们小组在林老师的带领下,对当前社会错别字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错别字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繁体字有“复活”的现象。
1956年1月国家公布《简化字方案》后,简化字成为国家法定文字。
但是繁体字在今天的使用好象成了一种时髦。
例如:电视、报纸、街边的广告用字越来越多地使用繁体字。
我们的同学作业上也出现了繁体字。
深圳离香港近,深圳人喜欢看香港的电视频道,买香港的杂志,对繁体字更是推崇。
深圳街头的招牌、路牌、广告用字,据我们组调查显示,约有30%使用繁体字。
在皇岗、罗湖等香港人多的住宅区,招牌、广告等使用繁体字的比例更高。
二,错别字的现象相当严重。
报刊、书籍、网络、电视以及学生的作业用字也不例外。
错字如:“印染厂”的“染”,右上角“九”错成“丸”,“废品回收”的“废”“广”字旁错成“病”字旁,“初中”的“初”“衣”字旁错成“视”字旁。
别字如:“如火如荼”错成“如火如茶”,“迁徙”错成“迁徒”,“竟然”错成“竞然”等。
这些错别字的例子举不胜举。
三,乱造简化字。
例如:“慢”的右边乱简成“万”,“原”的里面简化成“元”,“楼”的右边简化成“六”,“韭菜”简化成“九菜”,“鸡蛋”简化成“鸡旦”等。
目睹这样的现状,我们真是触目惊心。
希望大家都能规范用字,能让中国的语言文字得到净化。
常见错别字类型及其辨析方法七(6)班王南恩、温玉安、冯晓文、林锦盛、叶新胜我们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常见错别字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因字形相似而产生错误,如“盲”与“肓”,“沏”与“彻”,“缀”与“辍”,“徙”与“徒”,“炙”与“灸”,“侯”与“候”,“祟”与“崇”等等。
这类字字形仅有极小的差别,但读音意义完全不同。
要辨别这类错别字,一般只要从读音入手,都可以比较轻松地辩别出来。
“盲(mánɡ)”目”不是“肓(huānɡ)目”,“沏(qì)茶”不是“彻(chè)茶”,“辍(chuò)学”不是“缀(zhuì)学”,“迁徙(xǐ)”不是“迁徒(tú)”,“针灸(jiǔ)”不是“针炙(zhì)”,“等候(hòu) ”不是“等侯(hóu)”,“作祟(suì)”不是“作崇(chónɡ)”。
二、因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产生错误,如“辩驳”误作“辨驳”,“味同嚼蜡”误作“味同嚼腊”,等等。
这类错别字由于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辨别有困难。
但这类形声字可以从字的形旁分析,从意义上分析。
如“装帧”一词的意思是指书画作品或书刊的装饰设计,“帧”指的是字画的幅,应从“巾”旁,而“祯”从“礻”旁,“礻”即“示”,其意义与祭祀有关,这与“装帧”的意义显然不符。
“辩驳”一词的意思是争辩驳斥,与人争辩,驳斥对方应该是用语言,所以应从“讠”旁而不从“卜”。
“味同嚼蜡”一词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蜡”有枯燥无味之意,而“腊”意指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鱼、肉、鸡、鸭等),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当然不能说是“味同嚼腊”。
三、因音同或音近而产生错误,如“耽搁”误作“担搁”,“金碧辉煌”误作“金壁辉煌”,“以逸待劳”误作“以逸代劳”,“不计其数”误作“不记其数”,“融会贯通”误作“融汇贯通”等等。
这类错别字的辨别主要是从词义去分析。
“耽搁”一词中“耽”的意思是延误、延迟,而“担”则是用肩挑之意,也不可混淆。
“金碧辉煌”中的“金碧”指的是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石绿等,当然不可以写成“墙壁”的“壁”。
“以逸待劳”是指作战时采取措施养精蓄锐,等待对手疲劳后乘机出击取胜,“待”应是“等待”的“待”,不应是“代替”的“代”。
“不计其数”意为数目多得无法计算,不是无法记忆或记录,当然不可写作“记”。
“融会贯通”中的“会”是领会的意思,也不可写作“汇集”的“汇”。
记牢了词语的意思,就容易区分同音字了。
四、因义同或义近而产生误,如“照相”不能写作“照像”,而“画像”“摄像”不能写作“画相”“摄相”,“丰富多彩”不能写作“丰富多采”,“四季常青”不能写作“四季长青”,“理屈词穷”不能写作“理屈辞穷”,“刹那”不能写成“霎那”。
这类字读音相似,意义也相近,有些字如“词”和“辞”、“采”和“彩”、“站”和“颤”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通用,但是有些词语中它们之间不能混写,主要是约定俗成只能这样写而不能那样写。
对于这类字,我们尽可能把它们牢牢记住。
通过以上的这些归类,我们规范用字就感觉到简单多了。
这么好的方法,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推广,让更多的人不写或少写错别字。
别让错别字玷污美丽七(五)班蔡银君、李林、温灏、向黎深圳是个美丽的花园城市,但是我们在街头巷尾常常看见一些错别字,这就象在美女脸上长了一颗痘,影响了美感。
从我们刚学写字时开始,错别字在我们脑海中始终是一个不好的概念,如果有人写了错别字,在班上被老师讲了,肯定会被同学笑掉大牙的。
这个学期,我们小组将上街“捉”错字作为综合活动的内容。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在走街窜巷,寻找出多处不规范社会用字。
同学们个个火眼金睛,走街窜巷时,我们发现卖鸡蛋的婆婆把“鸡蛋”写成了“鸡旦”,补鞋匠把“补鞋”的“补”写成了“卜”,收购废品处的“钢铁”写成“刚铁”,一处招牌的“遵守”写成“造守”,一处饭店的“卤味”写成“占味”……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松坪山的商业街有家快餐店,有天中午我从那儿路过,在门口看到一个招牌,写着“供应快餐”,仔细一看,才发现“餐”字写成了“夕”字上面加“卜”字头的怪字,也就是“餐”的左上角那个部首,显而易见这是一个错别字,“餐”字不应该写成所谓的简化字,“餐”字是我发现的错误率最高的一个字了。
其次,就是家具的“具”,什么“精品家俱”呀,“办公家俱”呀,经常把“具”写成“俱”。
有一次,我们在街上看到一家眼镜店的招牌上写了个“隐行药水”,我们脑中就浮现出了动画片中那种一喝就能隐去行踪的药水,很感兴趣,正打算也买一瓶来吓吓人,定神细想,却发现“隐形”写成了“隐行”。
哎!没戏了,还以为自己能和“哈利•波特”一样能隐行呢。
我们只好去向老板说明情况。
另外,还有“大排挡”、“鸡旦”等错误率较高的词,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是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