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艺111艺术与人文摘要:赣南是江西客家的聚居地,与闽粤客家民系共同构成一块稳定的生活、文化圈。
客家的特异居住形态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是江西传统民居中一个另类,也是江西传统民居的一个研究亮点。
本文从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分类、产生背景及特征等角度对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做初步的探讨,对研究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文化根源和总体特征做铺垫。
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马克思。
赣南,客家民系的摇篮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发祥地。
在汉时,先民南迁、辗转、定居、生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创造了优秀的客家文化。
传统民居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赣南客家民居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厅屋组合式”和“围屋式”。
“厅屋组合式”民居是赣南民居的主流形态,分布于赣南各县市;“围屋式”则主要分布于河西片的定南、龙南、全南、寻乌、安远、信丰等县,是赣南客家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
一、厅屋组合式民居“厅”:在赣南,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堂”专指祠堂。
称一栋房子为“屋”。
“厅”是“屋”的中心,许多栋“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屋场”,这种民居源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
赣南客家民居以此为主流,广泛分布于各县市,其中以“九井十八厅”最具典型意义。
1.结构特征“厅屋组合式”民居最简单的单元组合形式为“四扇三间”,即一明二暗的三间房。
明间为厅,次间为室,厨房、牲舍、厕所等一般傍房搭建或另建,这是赣南最普遍的民居。
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后两栋,每栋三间或五间,之间隔一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
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门厅)和后厅(上厅),前后厅也合称“正厅”。
前厅次间为厢房,后厅次间为正房。
这样便构成了一幢封闭式的由两个单元组合成的“正屋”,通称“两堂式”,俗称“上三下三”、“上五下五”。
在此基础上,如果以后需要扩大规模的,便在正屋两侧扩建“横屋”。
横屋的进深与正屋等齐或前部凸出两间,平面成倒“凹”字形。
正屋与横屋间留一通衢,称“巷”或“塞口”,闽粤称“横坪”。
通衢前后对开小门,巷中相应留竖向天井,以采光排水。
横屋各房间门均朝巷道开。
正屋从腋廊处开门通往巷。
这样便以正屋的正厅为中轴线,加上两侧的巷和横屋,构成了一幢通称为“两堂两横”式房屋。
这种民居还需要扩建的话,便可在横屋外侧对称继续增加类似的巷和横屋,这可相应称两堂四横、六横……也可在正屋之前隔以天井、腋廊,再建一栋三间或
五间式正屋,使原来的前栋和前厅变为中栋和中厅,而后建的这栋则称为前栋和前厅,同时再将两侧的巷和横屋向前推齐。
这种由三栋正屋和两排横屋组成的房屋,便称“三堂两横”式。
这是此类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随着宗族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三堂两横式还可扩建为“三堂四横”、“三堂六横”等等,直至发展为民间所说的“九井十八厅”或“九厅十八井”这样的大屋场。
实际考察中看到,南康市凤岗镇的董氏祖屋,是一座典型的“九井十八厅”民居。
2、文化特征“门榜文化”是“厅屋组合式”民居最为显著的文化特点。
“门榜”即在厅堂上方,画一匾额,书之四字或三字。
“门榜”虽仅三四字,但其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门榜”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昭示本姓氏家族的渊源。
如“江夏渊源”,昭示了黄姓的发祥地是古代的江夏郡;“豫章遗风”,昭示了罗姓望出豫章郡。
二是显示本姓氏谱系的高贵家风或门第,如孔姓的“泥山流芳”,说的是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诞生于山东的曲阜尼山,其事迹和思想流芳千古。
总之,每一块门榜都是一部“微型族谱”,是客家崇祖意识的产物,也是我们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民族史的珍贵史料。
现在这种门榜文化现象在上犹县仍然盛行。
另外“风水文化”在“厅屋组合式”民居中也起着主导的
作用。
过去,每做宅居,都要先请地理先生择基定向,选择吉日动土、奠基、安门和上梁。
房屋宅地大多取南北座向,云:“座北朝南,有食清闲(音han);坐南朝北,神仙住呒得”。
二、围屋式民居围屋,就是由厚厚的外墙包围着的屋子,又称土楼、土围楼,是赣、粤、闽边区客家人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是客家民居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集建筑与美学于一体,是客家人在定居生活与活动的“化石”。
赣南围屋主要分布在“三南”(地方习称:“三南”,历史上定南和全南主要由龙南析出),以及安远、信丰、寻乌的南部与粤东北交界处,其中龙南县,因围屋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而成为赣南“围都”。
1、产生背景(1)宗族发展及其经济实力的增强从唐宋以来迁入的客家族姓,至明代中叶,在赣闽粤边区定居已历六、七百年,繁衍数十余代。
他们的人口有了很大的发展,宗族的经济基础也不断扩大。
由于此时新经济因素的萌芽,客家人除了从事传统的农业兼营家庭手工业外,有部分人从事专门商业活动或外出以手工业谋生。
不少宗族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
如关西新围的建造者徐名均即做木材生意发家而后在老家龙南择吉地建造围屋。
(2)连年不
断的兵火围屋是以强调防御功能为特点的民居,其发生发展显然与兵燹和盗乱有密切关系。
翻阅有关围屋的姓氏族谱,也多有建围起因的类似记载。
如,于都马安乡的宝溪围,据《宝溪钟氏八修族谱》中的《宝溪围序》载:“况迩年来,贼盗蜂起,举境仓皇,或匿迹于深山穷谷,或寄食于别邑他乡,受尽风霜,备历险阻;迨寇退返舍,则室如悬磬,糗粮尽为贼赍,衣物皆为匪攫,连年遇寇,累岁不安。
于是,学琚始思固族之谋,讲求御侮之法。
”围屋修成后,“从此日上竿无惊,白发高眠长乐,一坊永保青山无恙矣”。
(3)宗族间激烈的械斗客家人受先祖士族门阀观的影响,加之本身形成的坎坷历史,遂形成了一种讲宗亲、重家族的传统,但同时也使他们养成了好讼斗狠的恶习,为了本姓宗族的利益,往往不惜身家性命而大动干戈,结下世仇,乃至数十百年解。
明代晚期以后,由于大量闽粤客家迁回赣南,于是激起新老客家之间、先来的和后来的客家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
所谓“新老客家”,是指回迁的客家人,与赣南旧有的客家人,因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不同,在文化习俗上,已存些许差异。
此为叙述方便,便将明清时期迁入赣南的客家人称“新客”,而将宋元时,客家民系形成后,一直逗留在赣南的客家人称为“老客”。
因此,宗族矛盾、土客矛盾十分激烈,诸如山水田产,风水屋场,奸情斗殴之争等,均可引发大规模的宗姓械斗。
(4)城堡、山寨、村围的影响赣南围屋之形成,与赣南历史上的城堡、山寨、村围等官民建筑有渊源关系。
围屋与赣南历史上的城堡、山寨和村围均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从山寨、村围、围屋三者的外形看,围屋显然脱胎于山寨、村围;而从安全便利来看,围屋显然优于村围,村围又优于山寨;从围屋的防御功能看,围屋又受到城堡建筑的强烈影响。
2、结构特征典型的围屋,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外墙厚在0.8至1.5米间。
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
外墙上一般不设窗,仅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有炮孔。
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
围内必设有一至两口水井。
围内一般为一孔,大者则有两孔。
围屋平面主要有“口”字和“国”字形两种形式。
前者即除四周围屋外,围内别无房屋内,还建有一座带祖堂的厅屋组合式主体建筑,小者或一明两暗,但更多的是三堂两横中轴线对称式组合民居,大者面积近万平方米,关西新围就是典型的代表。
3、文化特征(1)构造艺术围屋的建造者均为富商或地方名绅,所以,在建围时除考虑如何
将围屋建得坚固、外,还着意于如何将围屋建得气派和富丽堂皇。
因此,在围屋的构造艺术上,往往竭尽精巧之能事。
围屋的细部艺术,主要表现在围内。
因厅堂的好差或档次的高低,往往代表着一围或一姓一房的脸面或地位。
因此,祖堂或厅堂中的梁架垫木、门窗额枋、柱联柱础、天花铺地等,都会尽其资产之所及、毕其工艺之所能,精益求精地进行装饰。
在空间的处理上,围屋是集家、祠、堡于一体的设防性民居,围内不仅设有水井和专门积屯粮草的房间,甚至连“土地庙”(俗称“社公”)也搬进围内(一般设在围门内侧),以备敌人既使长困久围时,也不误初一、十五照旧祈祷平安的活动。
故某种意义上说,它具有割据性,只要将围门一关,几乎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2)宗族文化围屋集家、祠、堡于一体的“聚族而居”的民居,住在围内的居民,都是某一个姓氏共同祖先的后裔,围内人相见,互以宗亲长幼相称。
因此,围屋维持着极强的“血缘性”,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宗族文化”。
结语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是赣南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表达了赣南客家人民最为直接的生活状态,而且表现了建造者和使用者的审美情趣及文化。
对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初步研究也是为以后更为深入的研究做铺垫,对我们理解、开发、运用、传承赣南客家传统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初探郭粼1曾国光2(1.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341000 2.江西省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