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年度个人总结范文|中学教师年终个人总结中学教师年度个人总结范文|中学教师年终个人总结篇一:20xx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教育工作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线,以服务新型城镇化试点为契机,以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全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十二五”教育发展目标任务。
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第二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创建县”、“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
先后获评“全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泉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集体”等22项市级以上集体荣誉。
一、突出教育民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持续推进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开展“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标开发与实践推进”项目合作,其中,《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
出台《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项目规划》,计划投入1.0027亿元,改善127所相对薄弱学校。
目前,已投入2613万元。
全面落实《晋江市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投入2500万元,完成一批校园网络系统、电脑室、视频录播室、班级多媒体配备改造提升。
(二)整合提升教育资源。
加快编制《晋江市域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
今年共建成46个项目,建筑面积19.22万平方米,总投资3.25亿,新增学位11770个,第六实验小学、艺术实验幼儿园等一批高标准的项目投入使用。
抽调8名业务骨干,组建项目报建小组,出台第二轮《晋江市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提升工作方案(20XX20XX)》,加快推进75个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15个,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
针对来晋务工人员聚集的区域,出台《陈埭、池店镇区域内组团片区教育配套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计划3-5年内投入13.84亿元,建设32个项目。
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16所校园改造。
(三)落实教育民生工作。
提高初中和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900元和700元,均高出省定标准50元。
兑现教育惠民资金2.68亿元,其中,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16363.63万元,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740.6万元;对34所生数200人以下较小规模学校增补公用经费139.78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费1301.75万元;寄宿制学校住宿费补助379.935万元;公办高中免学费3722.29万元;城乡困难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国家助学金153.18万元;公办中职学生免学费2965.68万元;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259.2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作业本费601.53万元;城市免费教科书170.07万元。
此外,做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办理153名生源地大学生助学贷款,授信金额97.833万元。
23名贫困学子获助学金10.9万元。
慰问贫病困教师、优秀教师、教育世家、先进教育工作者等216人次,慰问金14.2万元。
二、立足内涵发展,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一)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
出台《晋江市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XX-20XX)》,新增公办幼儿园6所,全市公办幼儿园达43+3所。
普惠性幼儿园迅速发展,目前共有327所普惠性幼儿园,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76.22%。
毓英中心幼儿园和东石镇中心幼儿园分别接受省、泉州市示范幼儿园评估,9所幼儿园通过晋江市级示范园评估。
目前,市级以上示范园58所,其中省级8所、泉州市级10所、晋江市级40所,示范性幼儿园在园幼儿1.98万人,占全市在园幼儿总数的24%。
(二)统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的意见》,合理划分招生片区,最大限度实现适龄入学对象“就近入学”。
进一步规范学校学籍管理、办学行为,加强控辍保学。
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全部通过省义务教育标准化验收。
继续组织做好养正、一中初一招生电脑派位工作,有效遏制乱择校现象。
中考9A率达9.17%,共有2个学科位居泉州市第一,6个学科第二,1个学科第三,1个学科第四。
(三)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
落实《晋江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XX-20XX年)实施方案》,新增设特教辅读班3个,筹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基地校2所。
特殊教育学校顺利通过省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验收。
启动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为分布在16个镇(街道)的49名服务对象提供“一人一案”“送教上门”服务工作。
通过兑现生均经费和奖励办法、教师交通补贴,逐步完善“送教上门”服务机制。
通过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特殊教育中期评估验收。
(四)深化普通高中特色办学。
取消高中阶段择校生,组织做好普通高中招收保送(直升)生工作。
永和中学顺利通过省二级达标高中评估,加快推进晋江二中、英林中学、平山中学省一级达标高中创建工作。
加快我市创建特色办学进程,晋江一中、陈埭民族中学被确定为泉州市特色办学实验学校。
积极应对高考新改革,20XX高考本科上线率76.23%,比增5.47%。
(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强力推进中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初步完成9份配套实施细则和《晋江市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指导华侨职校、晋兴职校做好第一批省级改革发展示范校中期检查验收工作,安海职校做好第二批省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工作,4所职校均入选“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培育院校项目。
组织骨干教师赴台蹲点交流学习。
3所中职学校的5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20XX年我市中职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奖牌12枚。
高职招考的本科上线率高达47.19%。
(六)推进终身教育平台建设。
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系列活动,共开展220场活动,10万多人次参与,荣获福建省20XX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优秀组织奖。
老年教育方面,复办5所、新办9所村(社区)老年学校,办学数达到357所,办学率为91%。
2所镇(街道)老年学校被确认为泉州市一级示范校。
组织206名社区工作者参加第二批社区工作者培训,组织2600人参加第43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保持开放教育招生规模,荣获全省20XX年秋季开放教育“招生规模先进单位”称号。
三、抓住关键环节,队伍建设持续加强(一)注重干部素质提升。
组织局机关股级干部竞岗,提任正股级干部7名,副股级干部9名。
选派两批学校管理干部共34名赴杭州二中、深圳高峰学校、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国内名校挂职锻炼。
选派28名教师到教育局、市内异校挂职。
委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1期晋江市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举办2期中层干部高级研修班。
升级名师名校长大讲堂,设立英林中学分堂,举办10期名师名校长讲堂活动。
完成各中学(职校)中层干部首轮聘任工作。
选派两名优秀干部驻村蹲点。
两名教师在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特等奖。
(二)强化教师队伍管理。
通过“绿色通道”和公开招聘补充595名公办教师。
公开遴选186名市区(市直)学校、幼儿园教师。
新聘合同教师524人,目前全市合同教师2214人。
组织对1806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开展年度考核。
试行校长教师交流,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应交流教师总数为5803人,实际交流人数为479人,交流比例达到8.25%。
选派1名幼儿园教师赴菲律宾支教,选派2位教师赴宁夏支教,组织20名公办教师到民办校支教、5名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4名农村教师到城镇顶岗学习。
组织中小学、职业学校职称评审。
组织办理853位教师转正定级及聘任工作。
健全完善教代会制度建设,33个单位召开教代会。
先后开展广场健身舞、乒乓球、气排球、跳长绳、篮球、五人足球等多项赛事。
承办泉州市教育系统教职工乒乓球比赛。
推选9个单位、14个学科、49份优课微课作品参加泉州市教育系统中职、高中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技能岗位练兵竞赛活动,共获得一等奖5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3名,教育工会获评“优秀组织奖”。
(三)重视师德师风教育。
组织开展第五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
14名教师评为泉州市优秀教师,4名教师评为泉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开展教育系统公职人员违规经商办企业专项整治工作。
开展第18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组织晋江市第六届诵读大赛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诵读大赛。
四、坚持育人为本,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一)实施德育提升工程。
确定建设30所学校少年宫为20XX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并组织考评、授牌,目前共有学校少年宫54所。
组织考评新申报“20XX-20XX年度泉州市文明学校”13所,目前全市学校共有全国文明单位1所、省级文明学校7所、泉州市文明学校23所、晋江市文明学校25所。
命名表彰了晋江市第八批“绿色学校”33所。
配合评选第二届“美德少年”32名。
组织评选第二批晋江市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26所、晋江市书香校园示范校23所。
组织开展行为习惯养成、“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月”、海洋科普知识和“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教育活动。
试点创建第四批“科学创新实验室”9所,8所学校获评“省级科技教育基地学校”。
(二)创新体卫艺载体。
深化闽南文化进校园,全力推进“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保障生均50元的体育艺术活动经费。
举办15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国家级课题实验学校“闽南文化周”现场会以及3场全市闽南文化展演活动,参与20场晋江市广场文艺调演镇街演出活动,2所学校获评首批“泉州市闽南文化传承基地学校”。
26个单位和个人在福建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各项目获奖,实验小学《掌中情》获央视“非凡少年·童星大道”电影电视节团体节目金奖。
推进“足球进校园”,初步形成了“学校+企业+俱乐部”模式,19所学校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深化体艺“2+1”工程,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考体育考试优秀率达71.66%,合格率达98.43%,继续位居泉州市首位。
包揽20XX年泉州市中小学生田径联赛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团体总分三个集体项目冠军。
广泛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控、控烟、防艾、食品卫生等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加大学校食品安全督查力度。
五、创新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继续深化(一)探索新型办学模式。
按照“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要求,继续深化小片区管理、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等办学模式,努力缩短优质学校成长周期。
组建第三实验小学、第五实验小学、第七实验小学等教育集团,推进安海镇五校合作办学,龙湖尊道小学和泉州师范学院实现联合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同时,加强对外合作,晋江一中与清华附中,季延中学与杭州二中开展深层合作办学。
引进北京拔萃学校、泉州五中、泉州实验中学等名校到我市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