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学重点改

犯罪学重点改

犯罪学划线部分是重点的重点一.填空二.犯罪学的提出是法国人类学家保罗·托皮纳尔。

三.犯罪学的使用是意大利犯罪学家拉斐尔·加罗法洛。

1.标志这犯罪学产生的三个观点:(1)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利亚于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

(2)龙勃罗梭于1876年出版的《犯罪人伦》。

(3)拉斐尔·加罗法洛将其1885年问世的着作正式命名为《犯罪学》。

2.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原因——犯罪原因理论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犯罪是一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现象。

四.犯罪学是刑法学的上游学科和基础学科。

五.西方犯罪学思想的起源: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犯罪社会学的先驱4.观相学和颅相学的思想则是犯罪精神病学和犯罪心理学的先驱5.古典学派的犯罪学观点代表人物:贝卡利亚、卢梭、康德、边沁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唯意志论、自然法学、社会契约论6.约翰·霍华德1777年出版的《监狱概况》,为古典学派做出了一份典型的英国式实用主义的贡献。

7.犯罪人类学派——龙勃罗梭——犯罪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犯罪学之父”。

8.生物结构是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的人类学基础。

9.环境改造理论——主张通过改造产生犯罪的坏境来消除犯罪的发生。

10.犯罪社会学派——龙氏的学生[意]恩里科·菲利“三要素论”:体质、地理环境和社会。

1.内分泌失调理论是由迪·独里奥提出2.染色体异常理论——犯罪行为的发生时犯罪人的染色体与正常人相比异常的结果(XXY:超男性)3.人种论——犯罪的产生与种族和民族有关。

4.犯罪心理理论:不适应理论、差别交往论、智力低下理论(1)不适应理论——人对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的不适应是犯罪和其他社会病态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地表现为对禁止性法律规范的不适应。

(2)美国埃德温·萨瑟兰在其《犯罪学原理》中提出的“差别交往论”。

(3)智力低下理论——智力低下是产生犯罪的心理因素。

5.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创始。

(1)本我——“它”——“潜在的我”快乐原则(2)自我——“现实的我”、“实在的我”现实原则(3)超我——“社会性的人”。

至善原则6.犯罪人格理论——在人的心理中存在着一种犯罪人格或变态人格,很容易导致犯罪。

(1)萨缪尔·约克尔森和斯塔顿·萨姆诺最先提出“犯罪人格”的概念(2)弗式的学生阿德勒也认识,犯罪与变态人格有关,并且论述了“自卑感”与犯罪的关系。

7.亚文化群论(亚文化论)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科恩亚文化群类型:犯罪团伙、殴斗团伙、颓废团伙8.社会冲突论代表人有理查德·昆尼、奥斯卡·特克、威廉·钱希利斯、托尼·普拉塔等。

9.比较早地显示犯罪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倾向的有代表性的犯罪学学者是荷兰的邦格。

10.工具论——代表人物是【美】昆尼11.犯罪学中的犯罪定义——以刑法法定为基础的,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一定危害的行为和现象。

(1)12.犯罪人的一般属性——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13.犯罪人的特殊属性——反社会性①犯罪人个性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特点。

(1)犯罪学中所说的“被害人”,是指在犯罪过程中作为犯罪人之对立面因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使其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的人。

14.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单向利用模式”)——犯罪人单方面地利用被黑人某些无意识的致害因素实施其犯罪行为的作用模式。

15.冲突模式——双方均实施了加害行为又均有被害状态,并发展到一方最终被害为止的作用模式。

16.被害人推动模式(“单项诱发”模式)——被害人一方首先实施了具有激化、推动作用的某些行为,从而诱发加害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作用模式。

17.斯德哥尔摩模式(“变敌对为融洽模式”)——指被害人基于生命、安全、前途、声誉等方面的严重威胁而出现了创始性的心理倒退,从而使其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由敌对转为融洽的一种“不打不成交”的特殊作用模式。

18.根据犯罪人与被害人在犯罪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特点,将被害人分为:(1)完全无责任的被害人(2)负有一定责任的被害人(3)负有完全责任的被害人19.犯罪类型,在刑法学中又叫犯罪罪种,是指按照一定懂得原则和标准,将各种各样的犯罪现象依逻辑的方法划分成的若干犯罪行为的集合体。

20.青少年年龄的界定:14~28岁。

21.犯罪原因的特征(填)社会性、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级性22.23.人的心理是由心理过程(活动)和个性心理两个子系统构成。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次级子系统。

24.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中最核心的部分。

25.性格的结构包括:(1)对现实的态度特征(2)理智特征(3)情绪特征(4)意志特征26.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学习),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具有的心理特征。

一个人智力的发展是个体先天素质、教育和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努力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智力低下与犯罪(2)智力障碍与犯罪:①愚鲁:②痴愚:③白痴:27.四种“社会控制因素”。

依恋:。

奉献:。

参与:信念:。

28.四种社会控制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个人对是否犯罪的选择。

29.六.简单1......和菲利同期并其名的:(1)法国塔尔德的模仿规律;(2)法国迪尔凯姆的社会异常理论;(3)德国李斯特的二元论。

(代表着作:《德国刑罚教科书》、《刑罚的目的观念》)犯罪是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2.....社会控制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特拉维斯·赫希,该理论属于社会(化)过程理论。

①标签论:别人是一面镜子,我对自己的认识从别人那得到,人的行为具有历史一贯性。

②约翰·墨根提出了权利—控制理论;马克·科尔文和约翰·波利提出了“整合结构理论”。

③权利—控制理论:犯罪是阶级地位和家庭功能相互影响的结果。

④整合结构理论:犯罪是家庭社会化过程的结果,而家庭关系实际上为市场关系所控制。

3....问:何为“犯罪黑数”?造成“犯罪黑数”的原因有哪些答:所谓犯罪黑数,又称犯罪暗数、刑事隐案,是指实际已经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纳入警方记载的犯罪数量。

造成“犯罪黑数”的原因有:警方立案不实、被害人不报案等。

4......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

这些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及指向性。

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可将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四中基本类型:活泼型、不可遏制型、安静型(粘液质)、弱型(抑郁质)。

(1)粘液质——安静型此种类型的人的特点是情感发生缓慢并且不易暴露,很少有强烈的外部表现。

但一旦产生某种情绪,就既强烈而又稳固、深刻,态度持重,遇事谨慎,唉思考,但思维和动作较迟缓。

(2)抑郁质——弱型这些人多愁善感、微弱的刺激往往就能引起强烈的内心体验。

常表现为行动迟缓、腼腆、怯懦,有些孤僻。

(3)多血质——活泼型这种类型的人情感发生迅速而易变,动作迅速,常常表现为机制、敏捷、活泼好动,富有朝气,情感外露,善于表达和交际,但缺乏持久的耐力和毅力。

(4)胆汁质——不可遏制型其特征是情感发生迅速,强烈而持久,并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动作发生也很强烈、迅速,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种人易于激动而不易平静,常表现为脾气暴躁,“肝火旺”,只要是感兴趣的活动,一般都能积极参加,并且充满信心,但有时表现得过于自信、傲慢、不恭,好表现自己,争强好胜。

5....犯罪案环境因素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与犯罪现象有关联的外部自然因素的综合,有三大类:(1)天然性因素:如山川地貌、寒暑气候、昼夜时日、生物节律等,这些主要是针对具体犯罪的最为原始的自然环境而言。

(2)特定的地理区域因素:这种因素实际上已于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风俗习惯、交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性和人文性内容有了深刻关联。

但它更多地是以地域这一整体面貌出现的,是一种先于犯罪人存在的“自然”状态。

(3)在具体犯罪中存在的“就犯罪而言先天既定的物理性的人工自然”:如公共建筑场所、交通工具、“城市死角”等都可能是犯罪人可借助于犯罪的自然屏障,或构成了犯罪的具体客观背景。

6....农村的犯罪率低于城市,分析同质论,异质论农村的同质性表现在生活习俗,生活方式,宗族关系,生产方式与生产对象,乡土文化,经济水平,社会地位,思想观念等等方面。

城市的异质也是基本从这些方面考虑(言之有理即可)7.....短刑犯(原判刑期三年以下)由于其在监服刑期短,因此往往在其适应监禁生活,思想和行为开始转变时就面临刑满释放,从根本上看相当部分的短刑犯未得到彻底改造。

并且对这部分罪犯,司法机关也容易因为他们出不了大问题,因而放松管理和教育,导致出狱后重新违法犯罪的恶性循环。

8....被害人特征:(1)被害性——遭受某些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某些损害的所有各类被害人的共同特征,是被害人首要的基本特征。

被害倾向性——指被害人所具有的足以使自己陷入被害境地的那种心理或生理、内在或外在的趋力、趋向或可能。

被害受容性——被害人的心理和气质上对于自身被害角色的认同和容忍,或者放任其被害隐患而不加控制的特征。

被害敏感性(易感性)——被害人对于可能的被害或已然的被害事实的感知和自觉。

③被害诱发性——某些被害人在言论、行为、状态等方面醋在这易招致被害的致害因素从而诱发其被害发生的特征。

(2)互动性——在一定的被害情境中,被害的发生过程总是伴随着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外显的交互作用过程,被害不外是这种交互作用的产物或最终结局,从而互动成为被害发生的内在机制。

(3)可责性——又称“归责可能性”,是指被害人因自身的某些原因,如轻佻、疏忽甚至引诱、挑衅、推动等态度和行为而促使了被害的发生,从而对被害负有一定的伦理、道德责任或法律责任,并应受到一定的谴责。

(4)自塑性——又称“角色”塑造性。

是指被害人对于自身之“被害人角色”、对于加害于自身之“犯罪人角色”,均具有一定促成、塑造作用的特性。

(5)定向性——又称“罪”、“害”定向性。

是指被害人由其生理和心理、外在和内在的种种易遭被害的致害因素所决定,从而对加害人所犯之“罪”、对被害人自身所受之“害”,在类型、性质、程度等方面均具有若干定向作用的特性。

9.......犯罪社会学理论——21世纪的犯罪学是犯罪社会学(1)社会异常论由美国罗伯特·默顿提出。

(2)文化冲突论代表人物是曾任国际犯罪学会主席的美国着名犯罪学家索斯坦·塞林。

纵向冲突:这是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带来的文化冲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