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习作教学评课稿金秋时节,校园的红叶悄悄爬上洁白的墙壁。
十月的校园我们各位老师在课堂教学的阵地大展风采。
我作为语文组的一名教师,有幸聆听了我校语文教师丁利平老师的习作《往事》,并参加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受益匪浅。
整堂课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念,深深地涤荡我的心怀。
他那巧妙的教学流程,大气优美的课堂语言,让我深深地震撼。
下面,我就丁老师的习作课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一、目标明确,激发表达愿望。
丁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制定本次作文课的教学目标。
一开课老师用对美好生活留恋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思考,简短的导入语富有回味的表达语气,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入到自己五彩缤纷的往事生活,激发了孩子们表达的强烈欲望。
因此,老师的话音一落,学生沉默思考几分钟后教室里边有学生跃跃欲试,他们的思维好像开闸的大坝滔滔不绝。
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习作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丁教师正是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用恰当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心灵,给学生提供有话可说,有感可发的舞台。
二、定位准确,注重学生自主性。
教学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掌握详实材料外,关键是如何在教学中架设一条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老师能够利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求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习作课的设计丁老师就集中体现了这原则。
老师采用了“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丁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多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任务。
如在指导选择材料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童年经历,老师根据学生的陈述发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探究就陈述的事情用一个恰当的词语做一概括,这样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对学生的回答讲评时,让学生相互进行点评,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精彩地阐释了新课标对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的定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
三、优化指导,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真实,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拨的技巧与艺术。
这次作文前导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于丁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指导。
这堂课老师的语言过度自然轻松,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让人感觉就像牵线的风筝在天空中飞翔,有张有弛,收放自如,也感觉到学生的表达都是流淌的心声和回忆,如李子尚的故事摆弄爸爸的密码箱,陷入困境;马圣凯的学做土豆丝曲折的经历;刘晓迪暑假不幸遭遇车祸的痛苦和辛酸,张鑫的参观西安海洋馆的经历等,都是孩子们的记忆中难以抹去的东西,说者语言流畅,听者聚精会神,评者认真周到。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融洽,学生轻轻松松地收获了习作素材和习作方法,课堂效果相当好。
四、对比教学,指导方法简洁有效。
丁老师的习作教学和我们以往的思路有些不同,他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写法和材料,然后根据六年级学生对写事的习作的掌握情况出示本次习作的新要求,激励学生对新要求写出事情中人物细节的理解和写法注意事项做开诚布公的交流,同时让学生说说怎样的习作内容描写才算是细节,这时引导学生把阅读《穷人》《一夜的工作》中的细节描写的片段做一赏析,在听读说当中强化了“要抓住细节”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对刚才同学们陈述中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做研究交流,引导学生突出本次作文的重点难点,实践的方法简洁有效。
五、几点不成熟的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教学本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习作指导的主要任务在于打开学生思路,《往事》习作课,要想更好地打开学生的思路,可以借鉴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学生带来的照片拓展更多的材料,让童年生活更绚烂。
另外,在这节课上,教师如果能让学生把陈述内容课前先写下来,评价和修改就更有效,指导性将更强,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自己课前和课后习作进步的足迹,对写作充满信心。
篇二:《看图作文》评课稿xx《看图作文》评课稿——三年级看图作文训练之我见xx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
三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昨天上午,听了两节看图作文指导课.这两节课上,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迥然不同,教学语言各具特色.祝老师的语言规范精炼,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于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贴近生活,学生听起来到嘴到肚,容易接受.这两节课的共同优点有:一.激发兴趣的方法简单有效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昨天,祝老师一开始问学生:今天,我们上课的地方叫?你是怎么知道的?心情怎样?谈话中既引出了本节课的关键词“观察”,又使学生心情愉快,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于老师一开始跟学生谈什么叫习作?怎样习作?让学生对这堂课充满期待.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位老师自始至终都不忘鼓励学生,“你的想象真丰富”.“能学会别人说的也是最棒的”等激励性语言充溢着整个课题.二.语言积累落在实处三年级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祝老师在这方面是有心人.这次习作中要用到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语,祝老师不仅让学生说出几个这方面的词语,自己还送学生几个.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让学生当堂记录下来,而且要会用.我们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积累.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语言会越来越丰富,总有一天,写起文章来会下笔如有神.三.关注学生的实践经验xxxx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这两节课上,两位老师都注意到了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如“你掉过鱼吗?”“夏天听到蝉怎么叫的?这些问话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的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观察生活,逐渐形成习惯.最后,谈一谈听完这两节课后的一点想法.这两节课上都没有听到老师读范文,我们觉得对于刚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范文引路是很重要的.读上几篇范文,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种素材多种写法,还可以避免祝老师提示过多,学生作文千篇一律,于老师提示过少,学生作文思路不清的担心.另外,对于学生来说,鼓励显得犹为重要。
在评点时我们应该要降低要求,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适时地给他们精彩处批上一句:“真棒,能用这么多优美语句了。
”对他们一点点的进步,我们可以真诚地说:“又进步了,继续加油。
”这样的评价,能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习作的热情。
篇三:三年级作文《假如我会变》评课稿三年级作文《假如我会变》评课稿三年级作文《假如我会变》评课稿在平时的听课学习中,鲜少有关于作文教学的案例。
所以这次傅主任《假如我会变》的课堂教学,我怀揣着一份新奇走进了三年级的课堂。
首先打动我的是上课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每次听傅老师的课,他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是对等关系。
虽是三年级的孩子,他们仍能强烈的感受并表达出自己的主张,所以人人都有想说的机会。
学生对所说的话题兴趣盎然,“我要变成麒麟??”“我要变成云雀??”这一个个动人的想法背后都有非常惊人的理由。
老师穿插其间,进行适时地点评与夸奖,有不准确也得到了及时地纠正和修改。
课的始终,傅老师始终对孩子的表达给予由衷的肯定,因为对三年级孩子来说,你的认可是他以后发展的动力,是他对写作产生兴趣的基础。
我相信积极向上的语言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写出更精彩的作品来。
待孩子们写完后,傅老师让他们拿着自己的作文读给其他同学听,集体评点。
学生的上台是对她自己的一种认可,大家对她的肯定性评价,是对她的一种鼓励,整个展示过程,孩子们始终是处于愉悦状态的,这是对刚刚作文处于起步阶段的孩子写作信心的一种建立。
当然一节40分钟的作文课,展示的学生有限,我们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想这种遗憾也影响到了对于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引上。
因为时间的关系,原本结合习作进行方法点评的教学很难铺陈开来。
当然如果是常规的两节课的时间会更加充分。
这节课,对于处于作文教学迷惘中的我非常的宝贵。
谢谢傅老师篇四:三年级《神秘的礼物》情境作文指导课评课稿三年级《神秘的礼物》情境作文指导课评课稿《神秘的礼物》情境作文指导课评课稿王老师的这堂作文指导课,流畅的教学流程,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富有人情味的评价??带给我们的是享受、启迪、回味,下面我就分三点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作文是一种综合训练,是一个较为艰难的创造活动。
正是这种创造的艰难,而使作文有了挑战性,让学生有了害怕的心理。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因而在学生写作的起始阶段,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化解作文的难度是很有必要的。
王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精心设计了“神秘的礼物”这堂情境作文体验课。
课题伊始,王老师顺就应儿童的心理需求,创设了猜一猜的情境,一下子就激起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
接着,王老师及时抓住并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眼观”“耳听”“心动”、“口动”、“笔动”,从一猜、再猜、直至揭穿谜底,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老师设计的“观察——表达”的这一习作过程。
这样,王老师就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不仅使学生从内心消除对作文的恐惧心理,而且产生一种积极表达的欲望,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
二、发掘“材”源,独具匠心,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作文教学有三个重要方面,一是有写作动机,二是有东西可写,三是能够表达出来。
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写不好,主要症结在于没素材可选,于是只好拼凑或抄袭。
王老师独具匠心,发掘“材”源,很好地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王老师从内容入手,抓住学生喜欢活动的天性,用激励的,甚至挑战性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并全心参与“猜礼物”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作文题材。
把写作内容生活化,具体化。
活动的过程就是写作的内容,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文字化为有形的语言、动作、表情、音响综合的表演,让学生全身心地去触摸,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
这就使学生有米下锅,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三、优化指导,激活思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
有了米,现在要解决的是怎么炊的问题了。
怎么炊呢?在活动中,确定观察角度,师生对话中帮助化解;一边活动,王老师会一边提问引导;表达上,王老师让大家回顾过程,回顾活动过程中的对话、动作、神态、等,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中,已疏通了思路;学生只需用语言把过程记录下来便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