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血液流变学检测及临床应用价值
血液流变学检测及临床应用价值
2 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价值
2.1 在心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 2.1.1 在 高 血 压 患 者 中 的 应 用 高 血 压 的 发 病 及 病 情 进 展 与 血 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有密切关系。高血压患者血液处于高黏、高聚、高 凝 三 高 状 态 ,证 实 了 血 液 黏 稠 度 也 是 高 血 压 形 成 原 因 之 一 [4]。 有 研 究发现[5],在 高 血 压 发 病 之 前 ,可 观 察 到 全 血 黏 度 升 高 ,尤 其 是 在 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和 HCT 升高明显。因此 ,对无症状的早期 患者,通过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查可以为诊断和治疗高血压提供重 要参考依据。 2.1.2 在 冠 心 病 患 者 中 的 应 用 冠 心 病 的 发 病 与 高 纤 维 蛋 白 原 血症、高脂血症等导致血液黏度增高有关。其增高的程度可反映 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血液黏度尤其是低切黏度的增高发生在心 肌梗死之前,它是有关症状出现 之 前较 早 期的 表 现[6]。吴振 西 和黄 新[7]认为,血液黏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血液黏度增 高可作为估计冠心病病情和预后判断的参考。因此,如何能及早 地检测出即将发生的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是医务人员预防治疗 冠心病的关键问题。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也可成为冠心病的诊 断和药物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2.1.3 在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 血液黏度持续升高,可损及血 管内膜表面结构,改变基本带电性和其他性质,成为脑血栓形成 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最终引发组织功能、结构的 变化,从 而 导 致 微 循 环 障 碍[8]。有 文 献 报 道 ,低 切 变 率 血 液 黏 度 增 高可发生在脑梗死发病之前,血液黏度峰值出现时间的迟早和程 度的 不 同 与 脑 梗 死 范 围 和 严 重 程 度 有 密 切 关 系[9]。血 液 流 变 学 指 标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鉴别,缺血性脑卒中主 要表现为血黏度增高,而出血性脑卒中表现为血黏度低。 2.2 在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 2.2.1 在 糖 尿 病 患 者 中 的 应 用 糖 尿 病 是 一 组 以 慢 性 血 糖 水 平 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病群,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 心脏、血管组织的慢性进行性微血管病变[10]。有文献 报道 ,糖尿 病 患 者 全 血 黏 度 较 正 常 人 高 20%[11]。张 凤 侠 等 [12]认 为 ,糖 尿 病 患 者 血液存在不同程度的高黏、高凝状态。其原因是高血糖使红细胞 脱水,变形能力减弱,刚性及聚集性增加,同时血浆高黏度和血糖 升高可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血细胞压积升高,最终导致全血黏 度 升 高[13]。因 此 ,对 糖 尿 病 患 者 长 期 监 测 分 析 血 液 流 变 学 的 各 项 指标的变化,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2.2.2 在高脂血症患者中的应用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冠 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其血液流变学指标 的 改 变 具 有 重 要 的 临 床 意 义[14]。有 研 究 表 明 ,无 论 是 原 发 性 还 是 继发性高血脂都会影响血液的黏稠性,是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增 高 的 重 要 因 素[15]。因 此 ,对 高 脂 血 症 患 者 进 行 血 液 流 变 学 指 标 的 监测,在进行降脂治疗的同时,注意纠正血液黏稠度,可以减少和 改善并发症的发生。 2.3 在血液病和肿瘤疾病中的应用 临床发现,恶性血液病患者 的某些血液流变学指标高于健康者,血液病如原发性和继发性红 细胞增多症,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多发性骨髓
的探讨、医学方案的制订以及在亚健康状态的识别和治疗药物研 究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现对血液流变学检测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 综述。
·578·
现代医药卫生 2012年2月28日 第28卷第4期 J Mod Med Health,February 28,2012,Vol.28,No.4
1 血液流变学检测
1.1 血液流变学检测方法 1.1.1 全血黏度的检测方法 血液是一种不均匀的悬浮性液体, 属于非牛顿流体,其黏度取决于剪切状况(切应力和切变率)的变 化,因此全血黏度常用旋转法(如锥板式)测定,以提供不同的切 变率[2]。锥板式测试系统是由一个平板和圆锥组成 ,在半径为 r 的 圆锥上设置较大的顶角,血液充满在圆锥与平板之间;当圆锥以 一定的角速度旋转时,由于血液的黏稠性,与圆锥相连的弹簧则 产生一个复原扭矩,黏度的大小与复原扭矩呈正相关。按国际血 液 学 标 准 化 委 员 会 (ICSH)的 建 议 ,测 定 血 液 黏 度 的 理 想 切 变 率 范 围 在 1~200/s。 目 前 临 床 检 测 全 血 黏 度 高 切 变 率 常 选 用 200/s 左右,中切变率在 30~50/s,低切变率则在 10/s 以下。 1.1.2 血浆黏度的检测方法 由于血浆近似于牛顿流体,在测定 其黏度时只选择一个切变率条件,不像测定全血黏度一样必须选 择不同的切变率,目前多采用比较简便的毛细管法。毛细管法测 定的理论依据是泊萧叶定律:流量与管道两端的压力差和管道半 径 呈 正 比 ,并 与 管 道 长 度 和 流 体 黏 度 成 反 比 [3]。通 过 一 定 体 积 的 受 检血浆流经一定半径和一定长度的毛细管所需的时间,以及该管 两端的压力差来计算血浆黏度值。 1.2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主要指标 1.2.1 全 血 黏 度 全 血 黏 度 结 果 有 低 切 变 率 、中 切 变 率 、高 切 变 率 3 个血液黏度值,是反映血液在不同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 的流动性大小。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主要是红细胞聚集决定 的,低切黏度高,红细胞聚集性高。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主要是反 映红细胞变形性,高切黏度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或弹性差。全血中 切黏度值为全血低切黏度到高切黏度变化的一个过渡点。 1.2.2 血浆黏度 血浆黏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 纤维蛋白的浓度。 1.2.3 红 细 胞 比 容 (HCT) HCT 是 指 红 细 胞 在 血 液 中 所 占 的 容 积比值,是影响全血黏度 非 常 重 要 的 因 素 ,HCT 增 加 时 全 血 黏 度 各指标都可能增加。 1.2.4 全 血 还 原 黏 度 全 血 还 原 黏 度 是 指 红 细 胞 压 积 为 1 时 的 全血黏度值,即单位红细胞压积时的全血黏度值,是为了消除红 细胞压积的影响,便于比较不同血样的黏度而引入的一个全血黏 度的标准化指标。 1.2.5 红 细 胞 聚 集 指 数 (RE) RE 是 指 当 血 液 的 切 变 力 降 低 到 一定程度,红细胞互相叠连形成所谓“缗钱状”聚集物的能力。它 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及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指数增高表示聚集 性增强,全血黏度增高。 1.2.6 红 细 胞 变 形 指 数 (TK) TK 即 红 细 胞 在 血 液 流 动 中 的 变 形能力,也就是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改变其形状的特性。红细胞 变形性的好坏,主要影响高切变率的黏度,在相同切变率条件下 表观黏度越高,红细胞的变形性越差。TK 值可用来估计红细胞硬 度,TK 值大时红细胞硬化程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 1.2.7 红细胞刚性指数(IK) IK 与高切变率下的全血表观黏度、 血浆黏度及 HCT 等指标有关。IK 是红细胞 硬度 的 指标 ,刚 性指 数 高表示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1.2.8 红 细 胞 沉 降 率 (血 沉 ) 血 沉 即 红 细 胞 在 单 位 时 间 内 下 沉 的速度,它是表示血液在静止状态下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的沉降 速度。血沉与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压积有关;影响血沉 快慢的直接因素是红细胞聚集性(正相关)和红细胞压积(负 相关)。
1.2.9 血沉方程 K 值 红细胞越是相 互 聚 集 ,血 沉 速 度 就 越 快 。 但是血沉速度快慢还明显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通过血沉方程 K 值的计算,把血沉转换成一个不依赖于红细胞压积的指标,以消 除红细胞压积干扰的影响,这样血沉方程 K 值比血沉更能客观地 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变化。血沉方程 K 值越大,表明红细胞聚集 性越强。
血液流变学检测及临床应用价值
马升俊(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检验科,广西 南宁 530031)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血液Fra bibliotek度 血细胞比容; 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代谢性疾病 文章编号: 1009-5519(2012)04-0577-03 中图法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A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变形性和聚 集 性 的 变 化 规 律 及 其 在 医 学 中 应 用 的 科 学[1],目 前 已 广 泛 用 于 基 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中,对疾病的诊断、病因及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