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

3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教材分析: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过程与方法: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2.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准备:课件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示标导入(一)导入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2、释题。

“记”是什么意思?(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

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二)出示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查学诊断1、我会读新词。

(自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2、我会流利读课文。

(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三、导学施教(一)探寻游踪,理清条理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我们上一课欣赏了风光秀丽的桂林山水,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叶圣陶先生的足迹,去游览浙江的名胜--金华的双龙洞(板:金华的双龙洞)神奇美丽,作家叶圣陶游览过后忍不住写下了一篇游记。

齐读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2、交流介绍叶圣陶:中国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

代表作有童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二)品读交流,理解深化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板书:一片明艳)(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

”)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练读此句)小组交流。

汇报。

(三)写字指导1、学写生字“簇、臀”。

2、师范写“簇、臀”。

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等,长篇小说《倪焕之》。

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等。

学习第一自然段:(1)、那么课文第一自然段又介绍了什么呢?(2)、交流:写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

(3)、小结:这是游记的一种写法,一般在开头交待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

同学们以后写游记也可以这样写。

3、生仿写,评价。

四、练测促学1、填空通过反复的读课文,我知道了作者___老先生,在时候,游览。

课文是按______的顺序描写的。

游览的顺序依次是:途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

我还知道课文多次写到水,水的源头是从来、经过、、、最后从流出顺山而下。

五、反馈延伸1、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六、作业布置:1、课后作业:抄写词语。

2、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其余部分板书设计:3、记金华的双龙洞游览的顺序:内洞外洞第二课时一、导入示标(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出示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查学诊断1、听写词语三、导学施教1.游览洞口、外洞,教学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画出有关词句,边读边想象。

(洞口宽,洞内大。

)相机理解“突兀森郁”。

(2)练读“洞口……很宽,像……。

走进去,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课件出示游外洞、过孔隙的情景,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3)指导背诵。

2.游览内洞,教学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

(2)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的?他有怎样的感受?读课文画句子想象画面。

(3)、指导背诵。

3、默读第六、七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想象体会,小组交流。

(1)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选择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听写完词语交流词意: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

突兀:高耸的样子。

森郁:森林茂盛。

作者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和联想的方法“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具体写出了外洞大的特点。

四、练测促学填空1.作者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____,特点是______;再写了_____,特点是___;然后写了____特点是__________。

2.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写了____________的特点。

五、反馈延伸1、游玩了双龙洞,你有什么话想说,又有何感想?六、作业布置1、课后作业:小练习册2、预习作业:第四课《七月的天山》。

七、板书设计:3.记金华的双龙洞↗黑大沿途明艳双龙外洞宽大孔隙窄小↘石钟乳石笋内洞奇特教学反思:4*七月的天山一、教材分析:《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

作者正是抓住了七月天山的地方特色,突出了天山之夏的独具丰韵,为我们展现了美丽、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

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2、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1、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四、教学难点:1、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五、教学准备:课件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板书设计:4*七月的天山饮马溪边骑马穿林走马观花雪峰原始森林野花雪水溪流八、教学过程:一、导入示标(一)揭示课题,了解学习任务。

1.揭示课题。

2.指名读课文前面的导读,“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了解学习任务。

(二)出示目标1、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查学诊断1、我会读新词。

(自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2、我会流利读课文。

三、导学施教(一)、集体交流,理清游览顺序,理解文本。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讨论交流: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导入:1、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到处都有美,我们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

的确,在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他准会让你2、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

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天山终3.读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4.朗读第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二)、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四、练测促学填空1、作者用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的三个不同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和;二是描绘了;三是描写。

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和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表达了之情。

五、反馈延伸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即景抒情。

六、作业布置1、课外作业:继续完成小练笔。

2、预习语文园地一板书设计: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一睹它的风采。

2、介绍作者:碧野,中国作家。

原名黄潮洋,广东大埔人。

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丹凤朝阳》等,短篇小说集《山野的故事》《流落》等,散文集《在哈萨克牧场》《情满青山》《边疆风貌》等。

4*七月的天山饮马溪边骑马穿林走马观花雪峰原始森林野花雪水溪流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诗句懂得大概的意思。

在初步感知后,可复诵读,直至背诵。

2、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