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纲要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纲要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地理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3版
适用年级:高一年级
授课节数:60课时
背景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这也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课程教育的使命。

高中地理必修二侧重于研究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为解释各种人文事物的时空分布及制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本教材对于生活活动方面,选择了这个时代最为显而易见同时也和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人口、城市等内容为切入口,以点带面的研究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深刻影响,使学生对地域文化有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

为了丰富地域文化的内容,教师也可自己增加建筑、语言等背景知识予以强化。

本教材对于生产活动方面,以三大类产业为支架,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一般规律,论证人类生产活动的合理性,为促进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高一年级下册的学生,基于自身对生活中常见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观察和感性认识,较为容易进入情景、分析案例,再结合上册对自然地理规律的认识,进行探究和思考,总结归纳出人与自然相处的一般规律,但要将规律上升为具有正确环境观和发展观的思维品格,还需要借助以区域为背景的、多个不同类型的具体案例的分析(必修三)来逐渐养成。

目标
1、通过人口相关数据与图表信息的分析,总结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的规律和原因;初步预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可能面临的人口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评价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区分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说出我国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

2、通过具体的城市空间结构、区域城市结构体系、城市化等案例的分析,论证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总结出城市规划的一般原则;说出不同等级城市在区域的作用和定位;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方法,归纳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3、通过创设多种情景、案例分析等手段,准确说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区位因素,论证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布局的合理性;对比并能梳理出传统型和现代型工农业的特征,总结地理环境在以区域特定的环境特征和历史渊源为背景下的工农业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概述“借助自身优势,克服先天不足”的现代工农业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向。

4、通过收集、整理材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梳理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正确的推论出人类该有的人地思想及表现,以文本形式呈现;结合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内涵,以及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5、通过日常教学中各种地理图表的解读和整理,能对常规图表进行分类,说出其要素构成;结合文字材料,大致描述图文揭示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

- 1 -
内容
实施
一、课程资源
课内教学资源:包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3版
必修二教材、针对教材的教师用书、考纲、实验器材、挂图等。

课外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视频、课件、文档、新闻、博客等各种载体的信息;
- 3 -
主要借助的平台:学科网、组卷网、高考资源网、百度文库等。

社会资源:图书
馆地理相关课外读本、家庭教育、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

二、教学建议
1、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比如多采用预习案成果展示、自我总结归纳等方式。

2、多采用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领悟地理现象的本质、掌握地理基本规律。

3、多在真实情景中分析运用原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升华核心素养。

评价
(一)评价内容
- 5 -
(二)评价的方式
学期总评成绩(100%)= 过程性评价成绩(40%)+ 结果性评价(60%)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包括问题探究(18%)+单元检测(22%)(既:40%=18%+22%)
结果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60%
学期总评
总评成绩为80分以上的为优秀,70 ~ 80分为良好,60 ~ 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

总评成绩合格及以上的同学可获得2学分,不合格的同学按照学校规定补考或补修。

相关主题